何谓烦恼即菩提,菩提即烦恼

2013年06月28日 11:10  新浪佛学 微博

  在佛教里,有一句话说“烦恼即菩提,菩提即烦恼”。这句话叫人很难了解,菩提是清净的正觉,为甚么清净的正觉又说是染污的烦恼?烦恼是妄想、无明,为甚么又说妄想、无明的烦恼就是正觉的菩提?怎么好的说是坏的,坏的说是好的?是就是是,非就是非,把是说成非,把非说成是,这简直是非、好坏不分了嘛!

  其实,在一般凡夫的认识里,有是非、好坏、得失、染净,但是在真如的自性里面,却是“生死自家明”,那有是非、好坏、得失的分别呢?那只是心上分别的名相罢了!

  对于“烦恼即菩提,菩提即烦恼”这么深奥的问题,可以用一个比喻来说明:

  菠萝是一种水果,当菠萝才摘下来,还没有成熟的时候,只要你咬一口,“哎哟!好酸喔!”但是,经过了和风的吹拂、太阳的照射之后,你再去吃它,“哎哟!好甜喔!”菠萝怎么一下子从酸变甜了呢?这甜是从那里来的呢?是从酸来的。因此,甜和酸并不是两个东西,而是同一个。

  同样的道理,烦恼和菩提也是一体不二的;迷了就是烦恼,悟了就是菩提,离开烦恼之外,别无菩提可求。因此,六祖惠能大师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求菩提,犹如觅兔角。”

  烦恼和菩提又如海水与波浪,波浪因何而来?是由水而来的,离开了水,就没有波浪。波浪就等于烦恼,从汹涌澎湃的波浪里面,我们可以知道水的本性是平静的。所以,在烦恼的里面,我们知道它有一个清净的自性菩提。

  烦恼和菩提也可以喻如黄金,黄金可以做成戒指、耳环、手镯等,假相上虽有种种的差别,但是黄金的本质则是不变的。我们本自具足的真如佛性,在五趣六道轮回,转来转去,时而天上,时而人间,时而地狱、饿鬼、畜生,但是这个清净的真如、菩提、自性,是永远不会改变,也不会损失分毫的。

  众生因为有烦恼,因此流转五趣六道,却也要靠烦恼才能成就菩提。烦恼可以长养菩提,正如污泥里面可以生长莲花一样,因此,经云:“不怕妄想起,只怕觉照迟。”一个人能觉察出烦恼,就离觉悟不远了。所以,学佛的人不要怕烦恼,畏惧烦恼,重要的是,如何转烦恼为菩提。

  我们要怎样才能转烦恼为菩提呢?有一个“哭婆变笑婆”的故事,说明苦乐、迷悟都只在一念之间。

  有一个老婆婆常常哭泣,因为太好哭,大家都不称呼她的名字,而改叫她为“哭婆”。

  有人问:“老婆婆!你为甚么喜欢哭呢?”

  老婆婆说:“你们有所不知,我有两个女儿,大女儿嫁给了雨伞店的人做媳妇,每当太阳出来,就想到大女儿的雨伞卖给谁呢?没有人买雨伞,就没有生意了,她的生活怎么办?我不禁就要为大女儿哭。”

  老婆婆又说:“我的二女儿嫁给卖米粉的人做媳妇,每当下雨,就想到二女儿的米粉没有太阳晒;没有米粉卖,就没有生意,那生活怎么办?你们说,出太阳我要为大女儿哭,下雨天则要为二女儿哭,我怎么能不哭呢?”

  这一天,刚好来了一个出家法师,听完了老婆婆的话,就对老婆婆说:“老婆婆!你可以把你的观念改变一下嘛!以后当你看到太阳出来,就想二女儿的米粉一定晒干了,生意一定很好,一定赚了很多钱。遇到下雨天,你可以想雨伞店里的大女儿,雨伞生意一定很好,这样你就不用哭了。”

  老婆婆一听:“嗯!观念可以改变吗?”

  “当然可以!”

  老 婆婆观念一转,从此每当看到太阳出来,就为二女儿欢喜;下雨了,则为大女儿高兴,所以从此变成一个会笑的老婆婆,大家也因此改称她为笑婆了。

  哭和笑只在一念之间,苦和乐也是在一念之间,圣和凡、迷和悟、佛与魔也是在一念之间。我们在日常生活之中,无论遇到甚么困难挫折,只要懂得转念,情况就不一样了;假如遇到悲伤、忧闷、烦恼,只要心境一转,也没有甚么不能解决的事。所以,烦恼可以转为菩提,但是,重要的是在于当下一转,如果你不转,则烦恼是烦恼,菩提是菩提;你能转境,才能把烦恼转成菩提。

  佛教虽然重视转凡成圣、转迷为悟。但是,在佛法里又有这么一个譬喻:铁链子可以锁人,金链子一样可以束缚人。意思是说,烦恼固然可以迷惑人,如果你执着了菩提,一样会成为障碍;烦恼妄想的乌云固然可以遮蔽心灵,菩提正见的白云也一样可以成为执着。因此,真正的悟道,真正禅的境界,铁链子的烦恼要舍,金链子的菩提也不能执着;烦恼妄想的乌云固然要把它去除,菩提正见的白云也不能执着。总之,学佛的人要能超越一切,超越自己;要能离开烦恼、菩提的两边,要在中道里面去安排人生。所谓不即不离,不空不有,亦空亦有,能够认识“缘起性空”,能够懂得“烦恼即菩提,菩提即烦恼”,烦恼与菩提无二无别,你能够在这个不二的法门里找到安身立命之处,那才是一个修道者真正的生活。

分享到:

相关专题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给本文挑错 电话:4006900000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