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说吾人自性,一体三身  

2013年06月28日 11:52  新浪佛学 微博

  一般学佛的人都知道,佛陀有证悟实相的法身,有具足三十二相的报身,有随机度化众生的应化身;但是却很少人知道,我们自己的本性也具备有佛法僧一体的三宝,具备有法身、报身、应化身的这个三身一体。

  所谓“三身一体”,并不是说一个人有三个身体,而是在一体上就具备有三身的功能。三身就是:法身、报身、应化身。

  1法身:人人都有真如自性,那就是我们的法身、本体。

  有时候,我们以为身体是我们的,其实这一个臭皮囊不是我们的,身体是有为法,所谓“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一切有为法都是虚妄,但是在虚妄的假相身体里,却有一个真正无位的真人,那就是我们的法身、我们的真如、我们的本性,就是我们的本来面目。

  法身常住不灭,人人本具,个个不无,法身是不死的。凡夫一期的生命寿终时,死的只是身体。四大五蕴假合的色身会死,我们生命的理体、我们的法身慧命,是永远常存,永远不死的。因此,人的死亡,正如衣服坏了,换一件衣服;身体坏了,就换一个身体。人之死,如同搬家,房子坏了,重换一间房子;身体坏了,换一个身体。人之死,就好像我们煮饭烧木柴,一根一根的木柴烧尽,炉火始终相续;我们的身体,张王李赵,驴腹马胎,但是我们生命的火是不会熄灭的。法身也可以说就是我们生命的根源、生命的理体,是永远不死的。法身又如黄金,你把它做成耳环、手镯、戒指,做成碗筷,虽然形相不同,但是黄金的本质是不变的。所以,我们每一个人,尽管是五趣流转、六道轮回,真如自性是永远不会改变的。如果,能懂得这个道理的话,那么,我们每一个人对自己的生命,就会产生信心。因为,人的生命不只一世,生命是永远不死的。能否懂得这个道理,就看你对于法身理体的体悟如何!

  2报身:报身是由修行的功德所积聚,由修行的智能所增长,修行有了大智能、大福德、大因缘、大功德,就能圆满报身。报身不但有自受用,而且要能他受用,所以,报身的意义,就叫做自受用身、他受用身。例如,佛陀修行成道,他的庄严法相,慈悲威仪,能令众生生起恭敬心,这就是给你的受用──他受用。甚至世间上,很多的学者讲学,你受用,他也有受用,他也能从自己所讲述的道理、学说中,自己有所得,自己能安住身心。又如世间一些慈善人士,办了许多慈善事业,别人固然得到大利益,他自己也得到盛名、功德。所以,自己受用,他人也能受用,这就叫做报身。

  3应身:应身又叫应化身,为了度众而随缘随机应化。例如观世音菩萨,三十三现身,应以国王身得度者,即现国王身而为说法;应以将军身得度者,即现将军身而为说法;应以妇女身得度者,即现妇女身而为说法。你是甚么样的人,他就示现跟你一样,为你说法。再如释迦牟尼佛,有的弟子看他是一个普通的老比丘,有的弟子看他是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之庄严、崇高的佛陀。所以,应身者,就是应众生的机缘,随缘所现,随缘所变,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

  法身、报身、应身,讲起来是三个,实际上是一个。例如释迦牟尼佛,他有应身,但是他也有自受用、他受用的报身;他所以成佛,就是证悟到自己有一个真如自性,有一个永远没有生死,没有生灭,永远常在的法身。

  佛陀证悟涅槃后,他有常乐我净四德,称为涅槃四德,即:

  1不生不灭是常德:世间是无常的,能证悟到出世的法身,就永恒了,就有常德。

  2不受内患是乐德:娑婆世界,八苦交杂,苦多乐少,种种的负担、拖累、纷争,假如证得了三身,就有了乐德,乐德就是永远快乐。

  3离妄得真是我德:世间无常、苦空、无我,一切都是虚妄不实的,所谓“镜花水月”;证悟成佛以后,就有一个法身理体上的真我,这就是我德。

  4超脱迷惑是净德:成佛以后,能够超脱迷惑,离开了愚昧、无明、妄想,自然如同出污泥而不为污泥所染的清净莲花,则虽在五浊恶世的娑婆世界,却如生活在清净庄严的国土一样,这就是净德。

  所以,如果我们的心上能有一念的清净光,这就是你悟里的法身佛;能有一念的无分别光,这就是你悟里的报身佛;能有一念的无差别光,这就是你悟里的应身佛。只要我们把心上的清净光、无分别光、无差别光发挥出来,我们自己当下就是佛。佛不是要等死了以后才能成佛,也不是要把五蕴色身毁了以后,才有另外一个真身。在我们四大五蕴假合的身相上,你可以体会到无相、无为,体会到自己的真如自性,那就是我们已证悟了法身、报身、应身,三身一体的佛陀了。

  说到法身无相,无相的法身我们看不到,甚至于应身的释迦牟尼佛,我们也没有看到。法身、报身、应身,说是无相,事实上,所谓“人要衣装,佛要金装”,佛是清净庄严、威德慈悲,外相还是很重要的。所以,古人曾说:“如来举身相,为顺世间情,恐人生断见,权且立虚名,假言三十二,八十也空声,有身非觉体,无相乃真形。”释迦牟尼佛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这是为顺应世间而示现的应身佛。因为无形无相,众生易生断灭见。所以,在佛法里讲,“宁可起有见如妙高山,也不可起空见如芥子许”,你有见,有这个、有那个还好,如果你执无、执空,生起断灭空见,那是很危险的。所以,我们不可以生断灭见,我们要从佛的应化身上,再进一步的体会无为自性的法身。

  唐朝顺宗皇帝,有一天问佛光如满禅师,关于法身、报身、应化身的问题。唐顺宗问:“佛从何方来?灭向何方去?所言常住世,佛今在何处?”

  意思是说,释迦牟尼佛从那里来的呢?现在涅槃了,灭到那里去了呢?我们经常说佛法常住世间,佛陀没有离开我们,现在我请问:“佛现在在那里?”

  如满禅师回答说:“佛从无为来,灭向无为去,法身满虚空,常住无心处。有念归无念,有住归无住,来为众生来,去为众生去。清净真如海,湛然体常住,智者善思维,更勿生疑虑。”

  如满禅师回答得很好,你要问佛从那里来?到那里去?现在在那里?顺宗皇上,我告诉你,佛是从无为来的,不是有为法。灭到那里去?当然,也灭到无为的法身。从有形有相的应身,回归到无形无相的法身理体。佛陀的法身遍满虚空,虚空有相吗?虚空是甚么样子?虚空是圆的呢?方的呢?长的呢?你能说出虚空是甚么样子吗?虚空无相,但又无所不相,比方说,你是一个长方形的盒子,长方形盒子里面的虚空也是长方形的;圆形的盒子,虚空在圆形的盒子里就是圆形的。因为虚空无相,所以无所不相;法身无形,所以无所不形。因为法身无为,你不要用有形、有分别的心去认识法身;法身遍满虚空,住在无形的地方,住在无念的地方,住在无住的地方。清净真如海,法身的理体是永远常住的。

  佛光如满禅师回答以后,皇帝还是不太了然,进一步再问:“佛向王宫生,灭向双林灭;住世四十九,又言无法说。山河与大海,天地及日月,时至皆归尽,谁言无生灭?疑情犹若斯,智者善分别。”

  意思是说,佛陀出生在迦毗罗卫国的王宫,在娑罗双树间涅槃入灭;佛陀分明住世四十九年,谈经三百余会,为甚么又说没有说法呢?世间上的山河大地,森罗万象,天地日月,时间到了,自然生住异灭,成住坏空,为甚么佛的法身就不生不灭呢?我们凡夫心里的疑情就是无法了解,有智能的人更应该进一步的分别这许多矛盾。

  佛光如满禅师又再回答:“佛体本无为,迷悟妄分别,法身等虚空,未曾有生灭。有缘佛出世,无缘佛入灭,处处化众生,犹如水中月。非常亦非断,非生亦非灭,生亦未曾生,灭亦未曾灭。了见无生处,自然无法说。”唐顺宗听到这里,豁然有所觉悟。

  我们所讲的“吾人自性,一体三身”,你不要从生灭上看,不要从相上去看,要从无形、无住、无相、无得的上面来认识。只要你自己能够无分别,佛的平等法性、真如本体,自然就会显现。我们自己无心,我们自己的平等法身自然也会现前。

分享到:

相关专题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给本文挑错 电话:4006900000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