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A+A-

第一节 释尊的时代背景

2012年08月28日 15:49  新浪佛学

  《奥义书》与佛教

  在上一章第三节已经说到了《奥义书》的出现,是由於时代思潮的所趋,故其内容有反传统的锋芒。从大体言之,佛教亦可谓曾受此书的薰陶,例如业说,在《古奥义书》本为不公开的密教,到佛世则成为各教派所公认的思想;轮回说,在梵书时代已萌芽,完成而为一般所承认,则自奥义书时代始;解脱说,乃为《奥义书》的最终目的。凡此,均足以推定,佛陀虽因《奥义书》为印度西部婆罗门教内的密教而未亲见,但却不能说佛陀未曾受到此书之自由思想的间接影响。因为,佛陀所说的业、轮回、解脱,虽不尽同於《奥义书》,却不能说其间毫无关系。

  何为时代思潮

  要讲当时的思潮,须先说明当时的印度民族及社会的变迁。

  雅利安人以拘罗地方为中心,建立了婆罗门教的文化思想,例如潘迦那(Pancala)、摩野(Matsya)、秀罗色那(Suracena)等国家,均以此为中心。 可是,到了此时,被婆罗门的法典视为半雅利安半野蛮的下等种族,却在恒河流域,特别是摩揭陀国,产生了新的文化思想。从《包达耶那法典》(Bandhaya-na Dharma Su-rowa)等看来,摩揭陀人似系吠舍种与首陀罗种的混血人种,他们的祖先,吠舍种的雅利安人,也较居於拘罗地方的雅利安人,更早来到印度,经过与贱族达罗维荼人的通婚,便成了新的独立的种族。

  这些独立的种族,以摩揭陀国为中心,至佛陀时代,大国约有十六国,例如《中阿含经》卷五五第二零二经的《持斋经》(《大正藏》一·七七二页中)所载。其中以都於王舍城的摩揭陀、都於舍卫城的 萨罗、都於 赏弥的嗟弥、都於舍离的跋耆等国,较着名而强盛。

  在这些新的邦国,虽亦受有传统婆罗门文化的影响,但其自由文化的勃兴,却受到王者的保护。故在此一区域,虽也有四种姓的观念,却把刹帝利阶级,置於婆罗门之上。这些王者,未必出於原来刹帝利的血统,然其仍以刹帝利种自居而领导四姓。因此,凡是新思想,均受到重视;婆罗门至上的观念,则受到严重的考验,反《吠陀》的思潮,则受到王者的保障。

  反《吠陀》的沙门团

  我们已介绍过六派哲学的名称,那是传统学派的繁衍,他们无一不承认《吠陀》的价值。这里的沙门团,却是否认《吠陀》价值的革新派。

  事实上,在佛陀前后的一、二百年间,印度的思想界极混杂,归纳起来,大致可分四类:

  1.正统的婆罗门教。

  2.习俗的信仰,此系以史诗为中心的思想,他们是以梵天、维修奴、湿婆等三神为中心的婆罗门教的通俗化。

  3.哲学,例如六派哲学之大部分已在成立中。

  4.反《吠陀》的沙门团。

  反《吠陀》的各派,均有其特种的主义及其教团的组织,此等教团为了与婆罗门区别起见,即以沙门(Sraman.a 勤息)来命名。故在佛陀介绍各派意见时,便称之为“或沙门,或婆罗门”,各派之称佛陀,也以“大沙门”或加上释尊之姓“沙门瞿昙”呼之。

  当时的沙门团很多,佛典中有九十六种外道的记载,其中最有名的外道沙门,便是六师外道。

  六师外道

  六师外道的有关记载,见於小乘经律的有很多,今以《长阿含经》第二十七经《沙门果经》为准,介绍他们的名字如下:

  (一)不兰迦叶(Pu-ran.a-Ka-ssapa):为伦理的怀疑者,否定善恶之业有其相应之根,故倡无作用论。 

  (二)末伽梨瞿舍利(Makkhali Gosa-la):此为邪命外道之祖,倡无因而有论。乃是耆那教的一派,在佛世极有势力,除了耆那教,他是其馀五师中最盛大者。 

  (三)阿耆多翅舍钦婆罗(Ajita Kesakambala):否定灵魂之说,倡唯物论,以快乐为人生之目的,排斥一切严肃的伦理观念,此亦即是顺世外道。 

  (四)婆浮陀伽旃那(Pakudha Kacca-yana):主张心物永不消灭,倡世间常存论。 

  (五)散若夷毘罗梨沸(San~jayaBelat.t.hiputta):为诡辩派或捕鳗论者,舍利弗(Sa-ripurowa)及目犍连(Maha-maudgalya-yana),即是此派出身而皈信佛教的。 

  (六)尼乾子若提子(Nigan.t.ha-Na-taputta):这就是耆那教之始祖摩诃毘卢(Maha-vira),他出世稍早於释尊,也是王子出身。此派以命(J1j1-va)及非命(ajiva)之二元论而说明一切,故也是否定有上帝造物观念的无神论者。其实践方面,则以极端的苦行及严守不杀生为特色。印度是禁欲苦行的风行国,故当佛教沦为密教之左道而行男女之大乐后即告灭亡,耆那教则历二千五百年,迄今仍在印度流行。 

  六师外道,从佛典中看,可谓一无是处,实则考察彼等之思想,固然不及佛教之合理,但也未必尽如佛经之结集者们所以为的那样。从此亦可反映出当时的 佛教与外道之间的冲突,壁垒非常明显。正信的佛子,也确不容存有模棱两可的乡愿意识。

  六十二见

  当时的外道思想,总括各沙门团及婆罗门之学说,加以整理分类,共得六十二种见解,此见於《长阿含经》卷一四第二十一经《梵动经》(《大正藏》一·八八页中-九四页上)。综合六十二见,又可分为如下的两说及十类:

  (一)说过去世,或称本劫本见者,五类十八见: 

  1.世间常住论,即是常见论,四种。 

  2.世间半常半无常论,四种。 

  3.世间有边无边论,四种。 

  4.异问异答论,即是诡辩派、捕鳗论、不死矫乱论,四种。 

  5.无因而有论,即是无因论,二种。 

  (二)说未来世,或称末劫末见者,五类四十四见: 

  1.世间有想论,十六种。 

  2.世间无想论,八种。 

  3.世间非有想非无想论,八种。 

  4.众生断灭无馀论,即是断见论,七种。 

  5.现法涅盘论,即无论在何种状态,处於现世的即为最高的境界,五种。 

  婆罗门的思想,固有足以使人反对者,各沙门团的思想,新而激进,亦有趋於极端的偏见。然而,对於人心世道,过与不及均非所宜。因此而有释尊应化人间的事迹出现,佛陀特以无限的智慧及无上的悲心,起而唱中正稳健之教,以辟各派外道之偏见。於是,一时外道披靡,佛法即呈光芒万丈的新气象於我们的世界上了。

标签:
分享到:

佛教万年历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