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世亲以后的诸论师
《大乘起信论》
世亲以后,印度的大乘佛教,即进入后期。我们已知道,世亲的思想中,尚有一系如来藏缘起的立场,虽然,世亲的《佛性论》,在这方面尚未做到圆熟的程度,但到西元五世纪末的坚慧所着的《究竟一乘宝性论》、《大乘法界无差别论》,以及马鸣的《大乘起信论》,便把它发展开了。
《大乘起信论》,从思想史的角度看,近人多有以为它的著者马鸣,可能是世亲的弟子或与安慧同时,故在世亲之后,予以介绍。
本论为中国的天台、贤首、禅宗等各家共同崇信,也可以说它是中国传统佛教的一部重要论典,一向被视为佛学的概论书。然而到了近代,由於梁启超根据日本望月信亨等的说法而做了历史的考证,说是由中国人所作,并给予颂扬,说是人类智慧最高的产物。又有支那内学院的欧阳竟无师资,根据唯识学的立场起不非毁,王恩洋竟说是“梁陈小儿,无知遍计”而作,又说“肤浅模梭,划尽慧命”,进而肯定是“非佛教论”。起来维护本论的人是太虚大师。其论战的文字,可参考《大乘起信论真伪辩》一书。印顺法师也有意见,可参阅他的《大乘起信论讲记》之悬论。
不论如何,本论有其独特的地位和不可忽视的价值。本书不做左右袒,仅愿介绍它的大略:
由《华严经》的净心缘起,至《如来藏经》的如来藏说,再到本论的一心二门说,如来藏缘起观,即达於圆熟。
本论以“法”为“众生心”,法是大乘法,众生心即是如来藏;换言之,如来藏便是大乘法。众生心含摄一切法,故名“一心”,由此一心向清净界、光明界、悟界看,便是真如门;由此一心向杂染界、无明界、迷界看,便是生灭门。真如门是自性清净心,生灭门是杂染虚妄心;由无明而有虚妄生灭,由虚妄生灭的现实而修习向上,即可至究竟的果位,称为一心法界。这一心法界在本体、功能、作用的三方面,即称为三大:1.体大(本体),即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减的真如实性。2.相大(功能),即是真如含有无限的德相。3.用大(作用),即是能生世出世间之无漏有漏的一切善法。
一心、二门、三大,乃是《大乘起信论》的纲骨。
真如,是古人对於宇宙本体的命名,它是远离了一切妄念后的实在心,一切法无不是真如。本论对於真如的界别,分有离言真如及依言真如、空真如及不空真如,着眼点是在不空真如之含摄无量功德,那就是常乐我净的一心,也是我们修学佛法的目标。但此一心,众生本具,悟时即可见此自性清净的真如心了。
生灭,是由众生心开展出来的现象界,它与真如对立,称清净的如来藏为真如,呼“不生灭”及“生灭和合”的最初状态为阿黎耶识(新译为阿赖耶识)。因了阿黎耶识而有无明,因了根本无明而有枝末无明,此无明的相状即是心的活动。本论将无明的流转,立三细六粗之说。所谓三细六粗,是统括生灭门的九种心的活动程序,称为九相,此九相含摄了十二缘起的内容,也就是十二缘起的新的特别解释法。不过,十二缘起是就外在的、是明此一身流转三界的顺序而说,本论的九相是专就内部的、是明此一心变化所行的顺序而说。约众生心识的次第开展而说,分为心、意、意识。约众生心的惑障而说,又分为无明与染心。
总之,本论所强调的是一心,这个心要比唯识家的识,更加坚强,迷悟不离一心,大乘法即是众生心。换言之,信佛、学佛、成佛,也都是信仰我们自己的心,学习我们自己的心,成就我们自己的心;我们的现象界是由我们的心所促成,我们的本体界也要由我们对自己的心来开发。所以这在哲学上说,乃是绝对的唯心论。
《华严经》开出净心缘起的花,《大乘起信论》是最后结成的果;中国的传统佛教,就是沿着这一条路在走,无怪乎觉得《大乘起信论》是如此的重要。
两大派系
龙树系下的中观派,到了佛护、清辨,即分成两个派的三大流。几乎也在同时代中,世亲下的瑜伽派,也分裂为安慧系的无相唯识和陈那系的有相唯识,其情形大致如下表(表中所附各师的年代,系用西元计算,同时也仅是大致如此,未必即已确定):
世亲以后,为其《唯识三十颂》作释的,通常称为十大论师,与中观派作空有之争的,也就是这些人或他们的关系人,在晚期的大乘佛教,论师辈出,颇有百家争鸣的景象。
在安慧的无相唯识系下,至调伏天,便影响了中观经量派的师子贤;在陈那的有相唯识系下,至戒贤,便影响了瑜伽中观自立派的寂护。终於空、有两流,均被密教摄受而消失了他们原来的立场,这是西元第七、第八世纪间的事了。
所谓十大论师,据法舫法师的《唯识史观及其哲学》第一篇第五章第四节所介绍的世亲后共有十一位论师:陈那、德慧、安慧、护法、难陀、净月、亲胜、火辨、胜友、最胜子、智月。其中除了陈那,即是通常所说的释《唯识三十颂》的十大论师。
其中的陈那、安慧、德慧,是世亲的弟子(德慧又有人把他算作安慧系下)。难陀在世亲系下,因唱种子新薰说,异於古来的种子本有说,故别出一派。亲胜、火辨为世亲同时代人,火辨是一居家的隐士。胜友、最胜子、智月,皆为护法的弟子,大都出现於西元五六一至六三四年之间。
现在我们要介绍其中最伟大的几位论师。
陈那
陈那(大域龙)是南印度人,先在小乘犊子部出家,后随世亲学唯识及因明,他著有《集量论》、《观所缘缘论》、《掌中论》、《入瑜伽经》、《俱舍论注要义灯》、《因明正理门论》等。
对於唯识学方面,他在《观所缘缘论》中成立了根尘唯识义,又在《集量论》中立心体为相分、见分、自证分的三分义。这心体三分之说,给后世的影响很大,所谓“安、难、陈、护,一、二、三、四”,就是指的四位论师对心体的分析观。安慧主张自证分的一分说,难陀主张相分及见分的二分说,护法则主张相分、见分、自证分、证自证分的四分说。
不过,陈那对於因明的成就,更在唯识学之上,他的《集量论》(藏译)及《因明正理门论》,改革了印度的旧因明而集印度论理学的大成。尤其是《集量论》,不但在佛教有无上的价值,即在印度哲学史上也有极高的地位。
因明,先以论辨法之名,出现於圣德格耶《奥义书》。又植根於以究理著名的外道胜论派及尼夜耶(正理)派,因明的创始人,传说即为尼夜耶派的足目。尼夜耶派的《正理经》,立“量”等十六句义,约为西元二、三世纪之间的事。
佛教的论法,最初即采用正理派的量义而略加修改,到了笈多王朝时代,百家竞相论争义理之长短得失,非善用论术不足取胜,所以佛教诸师几无不深研论法而卓然成家,称之为因明。世亲对於此学,即《论轨》、《论式》、《论心》之作,可惜今已无传。
陈那的著述中有关因明者,计有八论,而以《因明正理门论》及《集量论》最著。前者“立破真实”,以详正确的论式;后者“释成量义”,以详正确的知识。一重於悟他,一重於自悟。陈那的论式,是以与敌共诤之宗支为所成立,以与敌共许之因喻为能成立。“因”是基於九句因而立三相,此即是三支作法的新因明;所谓三相,即是遍是宗法性。同品定有性。异品遍无性。“喻”是因的三相的一分,即在“同品”、“异品”之二相,举出“同喻”及“异喻”,自正反两方面来证明所立论点的正确性。
因明不易懂,初学者不妨参阅慈航法师全集《相宗十讲》之八、九两讲。
继承陈那之因明学的是商羯罗主(Sam.karasva),他作有因明学的入门书《因明入正理论》,现存有梵、藏、汉三种本子。
另外,学於世亲及陈那门下的三宝尊,著有《一切如来赞》,陈那系统下的无性,著有《摄大乘论释》。此下即为护法。
护法
护法〈Dharmapala)是印度后期大乘佛教史上的一颗彗星,他是南印度的达罗维荼国人,本为王子,极其聪慧,据称他的“学乃渊於海浚,解又朗於曦明,内教穷於大小,声论光於真俗”。他成名很早,曾任中印那烂陀寺的住持,二十九岁即退居於佛陀成道的佛陀伽耶附近,三十岁(《唯识述记》则谓三十二岁)即死於大菩提寺。他对唯识学理,阐发精详。著有《大乘广百论释》、《成唯识宝生论》、《成唯识论》等。《成唯识论》即是《唯识三十颂》的释论,玄奘大师汉译《成唯识论》,即以此论为依据,而略参入其他九师之说。
护法站在道理世俗谛的立场,宣说唯识的“真有俗空”,恰好与中观派的“真空俗有”观对立起来。他认为蕴、处、界的一切法皆是有,即以此立场来释《唯识三十颂》。他的弟子是戒贤,再传弟子即为我国的唐玄奘,到玄奘弟子窥基,唯识学即在中国成为一大学派的唯识法相宗。所以,护法在唯识学史上的地位,不在世亲之下。
德慧及安慧
德慧()是南印度人,一般以为他是世亲的弟子,并以安慧为门师。他曾於摩伽陀降伏外道,后来住於那烂陀寺及伐腊毘等处,著有《俱舍论释》、《随相论》、《唯识三十颂释》(此书今已不见,玄奘是见过的),他在他的《摄大乘论释》中,主张种子的本有与新薰之合一论,即所谓“本性住种”与“习所成种”说。
安慧()是南印度罗罗国人,他的著作很多,重要者有《辩中边论疏》、《唯识三十颂释》、《五蕴论释》、《大乘阿毘达磨杂集论》、《大宝积经论》、《大乘中观释论》、《俱舍论实义疏》等。其中《唯识三十颂释》,汉文未译,现存梵文本,则为法国巴黎烈维博士的校本。安慧的立场与护法完全不同,他以阿赖耶识为一切杂染法种子的住处,一切法为阿赖耶识所藏的果,阿赖耶识是一切法的因,故说一切法即是阿赖耶识;由此阿赖耶识而生起思量识及了别识,结果又归於阿赖耶识。
窥基的《成唯识论述记》(《大正藏》四三·二三一页下),对於安慧的介绍说:“妙解因明,善穷内论。扇徽猷於小运,飞兰蕙於大乘。神彩至高,固难提议。”一代宗匠,於此可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