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A+A-

第二节 密教的兴亡

2012年08月28日 17:27  新浪佛学

  大日如来

  密教与显教相对,是大乘佛教的判别。显教是如来应化身(释迦)的逗机方便说法,密教是如来报身(大日)的秘奥真实说法;显教说历三大阿僧只劫修菩萨行而后成佛;密教则依於大日如来自受用报身所说内证自觉圣智之法,及大普贤金刚萨埵他受用报身之智,现生遇到曼荼罗阿梨,乃至灌顶受金刚之名号,由此而得甚深不可思议法,超越二乘圣者及十地菩萨,即身成佛。

  可见密教是顿悟法,也是易行道,它兼有求生西方净土及印度教之与梵天合一的双重优点。在历程上是速成法,在目的上是究竟法。此一思想的形成,是在《大日经》的结集,大概是在西元第七世纪左右,由《大日经》而完成纯密的理论,唱即身成佛。稍后出现《金刚顶经》而导发了后期的金刚乘,也就是左道密教。《大日经》的主要思想是“即事而真”,原则上是来自《华严经》的“事事无碍”,又参考梵我一致的印度教思想而进一步地唱出即身成佛之教。但《大日经》是密教理论的建设者,由《金刚顶经》开出的,即将此一理论付诸於实际的生活。一切都成为“即事而真”、“事事无碍”的结果,淫、怒、痴的现象,以为即是究竟的涅盘道。这在密教的理论上可以通,在究竟的佛位上也正确,在现实的凡夫境界,却未必真的能够“即事而真”。左道密教之滥,原因即在於凡圣混淆而倒果为因!

  法统

  密教最重视法统的师承,传受密法,必须金刚上师(秘密阿梨)的灌顶,修持密法的仪轨,必须请金刚上师的加持,因为金刚上师是由师师相承而来的大日如来的代表,也必是修法有了成就的瑜伽行者。因为密教是心法,不同显教可藉语文而领受,密教必须师弟秘密授受。这一观念在婆罗门教的梵书至奥义书时代,已很风行。

  根据密教的传说,密教是由大日如来(摩诃毘卢遮那 Maha-vairocana),传金刚萨埵 (Vajrasattva 又名金刚手、执金刚、持金刚),金刚萨埵是大日如来的内眷属,是诸执金刚的上首,处於金刚法界宫,亲蒙大日如来的教敕而结诵传持密乘,成为付授密法的第二祖。释尊灭后八百年,有龙树(龙猛)出世,开南天铁塔而亲向金刚萨埵面受密乘,为第三祖。龙树传其弟子龙智,为第四祖。再过数百年,龙智七百岁,传付第五祖金刚智。金刚智便是唐玄宗开元年间(西元七一二-七四一年)来华的开元三大士之一。

  然经历史的考证,由龙树开南天铁塔,是密教学者附会龙树入龙宫得大乘方等深奥经典的传说,托古自重。龙宫何在?据考察,北印有土邦称为龙族,或近之。龙树於雪山及龙宫得大乘经而到南印弘通,此为密教由北印的瑜伽师为根源而融会东南印度达罗维荼族的信仰(为印度教成分之一)。密教的夜叉(Yakkha),原即为达罗维荼族的民族群神,由夜叉的勇健之姿而演为密教的忿怒尊,由夜叉尼而有密教的空行母(佛母)或明妃,乃为一例。

  西藏多罗那他的《印度佛教史》也说,密教通途均以龙树为源头,此龙树乃系出於婆罗门罗睺罗跋陀罗之下,但此罗睺罗跋陀罗又被学者疑为提婆弟子之讹传;龙树将密乘下传龙智,胜天的弟子 流波又尝学於龙智之门,胜天则为稍后於护法的人。又有月称的弟子护足,也曾从龙智求学。

  因而就有人传说龙智寿长七百岁了。

  但据《密教发达志》卷三所说,金刚智的师承是师子国的宝觉阿梨,不是龙智。

  又据吕澄的《西藏佛学原论》中说:“综合各事观之,彼传密乘之龙树者,其师罗睺罗,似出提婆之后,其弟龙智,又在胜天月称之前,或即提婆月称之间,有此一家,而与创弘大乘之龙树别为一人也。”

  不论如何,据多罗那他的《印度佛教史》二十二章中说:在僧护时代,事部及行部的二类,显然已流行约有二百年了;但是,瑜伽及无上瑜伽二类,此时尚未出现,直到后来的波罗王朝时,始见弘传。(吕澄《西藏佛学原论》一一页所引)

  四部密教 现在将四部密教,略为介绍如下:

  (一)事部:即是杂密,亦称作密,其修无相瑜伽,即妄以明空性之理,常我的色彩尚不浓。常聚佛、菩萨、神、鬼於一堂,尚未有胎藏界等的严密组织。虽结坛场、重设供、诵咒、结印,重於事相,尚未及作观想。 

  (二)行部:亦称修密,此部以《大毘卢遮那成佛神变加持经》(即《大日经》)(《大正藏》一八·一页下)为主,以《大日经·住心品》中的:“菩提心为因,悲为根本,方便为究竟”三句为根本。又讲十缘生,颇类於《般若经》的性空之说;但在“菩提心”的心中,已带有常我的色彩。以大悲为本,以随机的方便而度众生,实在是表现了大乘佛教的伟大特色。 

  (三)瑜伽部:瑜伽部配合行部的方便为究竟而融摄世俗,故以如来做在家相(天人相)的大日为其中心,以金刚手等为其护翼,出家相的释迦及二乘圣者,被置於外围,此由胎藏界及金刚界的曼陀罗(Mandala 密坛,修密法的道场),即可以明白。这在理论上,是因大日如来为报身佛,是化身释迦佛的本尊,本尊应居中心;在实际上,是圆融了外教的群神,且以外教的群神,均为本尊方便摄化的显现,所以,印度一切的善神恶神,都为密教所摄。由降伏的意念转为崇拜的意念,乃系出自事事无碍的即事而真,所以本尊应该是在家菩萨相。这可算是大乘密教从心理上做了左道化之大方便的准备。 

  (四)无上瑜伽部:这是最高的密法,此法修成,便是即身成就的佛,故在今日的西藏黄教,视无上瑜伽为最难修持的密法。没有数十年的苦修工夫,阿梨也是不教你的。这是经过净化后的黄教观念。 

  事实上的无上瑜伽,即是金刚乘法,即是左道密教,即是世俗化的大方便的实际行为。

  无上瑜伽

  在印度佛教史上,无上瑜伽乃是最后发展成功的密教法门,而且其来历多不可考察。我们所能知道其根源的,只有从那烂陀寺座主胜天论师之门,出了一位毘流波,他向龙智学密而得悉地(Siddhi 是修三密相应而得成就妙果),他和龙树之间的传承关系是这样的:

  

  胜天论师的学系不可考,他是继护法之后住持那烂陀寺的。

  但是,无上瑜伽的密教,均说由於义蕴深妙,初不传於人世,乃由一些获得成就的大悉地师门,个别弘传出来,所以,如同萨罗诃之於“佛顶”,卢伊波之於 “遍行瑜伽母”,婆婆波之於“喜金刚”,这些密法的源流传承,便无法考察了。

  自后有昙毗弊流迦、婆日罗犍陀等相继得道。又有婆罗波、俱俱罗罗阇 、嬉金刚、护足等同时并出而弘传瑜伽密和无上瑜伽密之中的五部密法:“密集”、“欢喜金刚”、“明点”、“幻化母”、“夜摩德迦”。稍后,喜金刚的弟子,檀毘醯卢迦,又传出“佛顶轮”、“救度母”、“阿罗梨怛特罗”、“俱罗俱梨现证怛特罗”等。

  又相传,大阇梨中有位摩檀祗,是从提婆修学而证得悉地。又有护足,也说亲承月称授其“密集”、“明点”等本典,又说尝见龙智而传其宗。故於此后,龙树、提婆、月称等人的密典注书,乃大行弘出,密乘遂与中观相涉而不可解了。

  另於波罗王朝第四世达摩波罗王时(西元七六六-八二九年),王创建超戒寺,特别尊信师子贤,及其弟子智足。师子贤是王族出身,依寂护受《中观》本论及诸论议,其说亦兼采清辨的所用唯识的逻辑中道立量派,而主弘密乘。

  现在,我们可列一表以说明无上瑜伽密的主要人物的法系:

  

  在传说中,大乘学的诸大师,自龙树、提婆、无著、世亲以下,无不成为密乘的大师。实则,据多罗那他的《印度佛教史》二十二章说:僧护以前,秘密真言之法,不无流传,而其修习,秘密藏护,未得成就之先,鲜有知其行径者。以故在修持者固不互相知,而师弟传习亦极为稀有。(吕澄《西藏佛学原论》一一页所引)

  无上瑜伽师

  密乘多由外教来,故其源头难考,上表系统,仅指其大概。然到智足之后,继承超戒寺的寺主者,则多已有传记可查了,其中最初的十二人,通称为“调伏法怛特罗阿梨”。他们的依次相承的情形如下:

  1.智足,遍弘事部、行部、瑜伽部等的三种本典,并弘传“密集”、“幻网”、“佛平等行”、“月明点”、“忿怒文殊”的五种内道怛特罗。2.文殊贤。3. 楞伽胜贤,弘“上乐”。4.吉祥持,弘“夜摩”。5.现贤,弘“明点”。6.善称。7. 游戏金刚。8.难胜月。9.本誓金刚,弘“喜金刚”。10.如来护。11.觉贤,弘“夜摩”、“上乐”。12.莲华护,弘“密集”、“夜摩”。这些都是承智足而专弘无上瑜伽的。

  除了超戒寺寺主之外,其馀尚有许多密乘诸师,例如寂友、觉密、觉寂,则均弘三部密法;甚深金刚、甘露密,则弘无上瑜伽。到了波罗王朝第七代摩醯波罗王时(西元八四八-八九九年),又有毘睹波传来无上瑜伽中最胜的“时轮怛特罗”,他的弟子时轮足,亦力为弘通。密乘之学,到此已经大备而达於顶峰了。

  在波罗王朝十一代茶那迦王时,超戒寺的学风,堪称最胜,护寺要职典掌寺门的诸师,号称“六贤门”,那就是:东门宝作寂,南门智生慧,西门自在语称,北门那露波,其次为觉贤,中则宝金刚和智吉祥友。他们博通五明,专弘密乘,尤其致力於无上瑜伽的“上乐轮”。并且也时时涉及显教中的弥勒五论、法称的因明七部--《正理一滴论》、《量决定论》、《量释论》、《因论一滴论》、《观相属论》、《论议正理论》、《成他相续论》,同时亦注意寂天的《入菩萨行论》。

  此后,超戒寺的法统虽不断,却无新的发展了,寺主之有名者则有吉祥燃灯智(即是去西藏的阿底峡)、梅怛梨波,以及阿底峡的五大弟子等。

  无上瑜伽是基於大方便的融摄精神。本来是要从现实中降伏外道及恶魔,以达内外及身心之净化;但此仅从内心观想,降伏外道及魔而摄归佛教,融入佛法。最后竟尔“即事而真”,观外道诸神即为本尊,本尊世俗化,行者亦即以世俗化的生活为究竟清净。这纯是以圣位菩萨的立场自居,作着唯心观的设想。只要观想清净就是清净,观想本尊就与本尊合一,本尊现出世俗之相,行者即行世俗事了。所谓左道密教,也就因此出现。

  左道密教

  所谓左道密教,是对以《大日经》为主的纯密或右道密教而言。 大日如来既现天人(在家)相,受大日如来之教令现忿怒身以降伏恶魔的诸尊明王,当然也是在家相。天人有天后天女,密教的明王即有明妃,或称明王为勇父,明妃为佛母(Bhagavat1-),又有译作空行母。根据密教的解释:“明者光明义;即象智慧,所谓忿怒身,以智慧力摧破烦恼业障之主,故云明王。”(《真伪杂记》卷一三)又说:“明是大慧光明义”;“妃是三昧义,所谓大悲胎藏三昧也。”(《大日经疏》卷九)

  可见,明王明妃,本为悲智和合的表征,与所谓“以方便(悲)为父,以般若(智)为母”之理正合。但在修法之时的曼荼罗中,遂将各部部主给以配偶之女尊,称为明妃,并且比照欲界天人的欲事而行:事部则彼此相视而悦,行部相握手,瑜伽部相拥抱,无上瑜伽部则两身相交。此在《诸部要目》中说:“佛部,无能胜菩萨以为明妃;莲华部,多罗菩萨以为明妃;金刚部,孙那利菩萨以为明妃。”为了表征悲智相应,部主均有女尊为偶,修法者付之实际,便是行的男女双身的大乐。后来,遂以金刚上师为父,以上师之偶及一切修密法的女性为空行母,竟至将上师修双身法而遗的男精女血为甘露、为菩提心。佛教本以淫欲为障道法,密教的最上乘却以淫行为修道法。由中国而传到日本的密教,仅及於金刚界及胎藏界的纯密,未见到最后的无上瑜伽之行法,所以日本学者称它为左道密教。

  正由於两身相交的行法之开演,接着就出现了多种象征的名词。以男子生殖器称为金刚杵,以女子生殖器称为莲华;以性交称为入定,以所出之男精女血称为赤白二菩提心;以将要出精而又使之持久不出时所生之乐为大乐、妙乐。对於男性的修持者而言,女性的生殖器实在就是一个修持无上瑜伽法门的道场;藉此道场的修持,可得悉地;因此,便称女子的阴道为“婆伽曼陀罗”(Bhagavt1--Mandala)。“婆伽婆”是“有德”或“总摄众德”之义,密教则以“婆伽婆底”秘称女性。所以,婆伽曼陀罗,可以解作修佛母观的密坛。现在西藏的黄教喇嘛,他们戒律清净,不近女性,但到修学无上瑜伽的时候,仍以作观代替实际。初传密教至西藏的莲华生(Padmasambhava 西元八世纪人),他与寂护之 结婚,乃是无上瑜伽的实际派,也即是红教喇嘛的先驱。

  但是,切勿以为此等修法即是纵欲,或是淫猥。其末流之辈,自不免藉修法之名而享淫乐之实;初期的此派学者,却不是荒唐的淫乱之徒,他们既视此为最高的神圣,且亦有种种的仪轨限制。不过,此法原非出於佛教,并由於此法之实行而伤害了佛教的慧命。

  大乐思想的源流

  左道密教的大乐(Maha-sukha)思想,是出於《金刚顶经》,例如《金刚顶一切如来真实摄大乘现证大教王经》卷上(《大正藏》一八· 二○九页中)有偈:“奇哉自性净,随染欲自然;离欲清净故,以染而调伏。”又说:“此是一切佛,能转善哉相,作诸喜金刚,妙喜令增长。”

  金刚(Vajra)是天神之通名,均为侍卫本尊佛的眷属,而以金刚萨埵为上首。在密教说,金刚即是佛的显现,所以也即是本尊。在同经的卷中,叙述世尊毘卢遮那,入各种供养三昧,其有一切如来适悦供养三昧、宝灌顶三昧、歌咏供养三昧、舞供养三昧等等,各各三昧,均有大天女从自心出。并说:“由贪染供养,能转诸供养。”这是欲界天人生活的秘密化。既有天女作诸供养,淫乐的行为,已经跃然欲出了。

  再追遡此一思想的根源,它是来自印度教的性力派(Sa-kta),或者音译为铄乞多派。根据日本崎正治的介绍,印度教的湿婆派之分支,由对於湿婆神之威力崇拜而引出生殖力崇拜及女神崇拜。湿婆的威力之中,有男女的生殖之力,生殖则由其妻担任,故而生起崇拜湿婆之妻的一派,这便是女神的性力崇拜。对於湿婆崇拜的右道派而言,於此女神的性力崇拜,便称为左道派。

  但此女神有恶与善两方面的性格,她的威力使用於破坏之时,即是死之女神,称为卡利(Ka-l1-),她的形貌是散发、张囗、执剑、杀人,以血润其喉,用骨 环其颈。她的另一个名字叫杜尔嘉(Durga-),原系频陀耶(又译频耶)山的处女神,从史诗时代之后,始成为湿婆的妻,她的形貌是全身金色、骑虎、十手执兵器、杀恶魔。

  此一女神的性格实在是很难捉摸,所以她的名字也极多,约有一千个,例如又有爱欲女神迦弥息芙利(Ka”mesvar1-),清净女神维摩拉(Vimala-),大智女神摩诃般若(Maha-vidya-),生育女神与大母神摩诃摩底(Maha-ma-row。),恋爱肉欲女神那逸迦(Na-yika-),行法修验的女神瑜伽(Yogin1-)。总之,宇宙的任一部分,不论破坏与温和,均为此一女神的属性。万物均由女神的性力而生,故此引起以肉欲的放逸为崇拜女神的极致。

  此派既以恣意的肉欲为事奉女神及崇拜女神的方法,所以在他们集会崇拜之际,即以一个裸体女子为崇拜的本尊而围绕,先饮酒(Madya),再食肉(Ma-m.sa)、食鱼(Matsya)、期待性交(Maithuna),最后即以男女乱杂之欢乐(Mudra)为终结,合称五摩字真言。他们将此集会密称为圣轮(Gri-cakra)。最后的性交,乃是最秘密最紧要最神圣的仪式。

  以此而被摄入密教的无上瑜伽,便配上了“先以欲钩牵,后令入佛智”的观念,就用明妃来相应,以佛母来相应,以性交为修行了。

  又因女神崇拜性力派的经典,称为怛特罗(Tanrowa),其数甚多,大抵是湿婆与他的妻的对话,其成立的年代虽不明确,唯其最古部分似从第七世纪开始。故到密教的典籍,也以怛特罗为名了(见《印度宗教史》二六二至二六六页)。若以怛特罗为因相、性相、果相三相相续成就的教说,乃为西藏密教的解释。(见龙山章真《印度佛教史》二四三及二四四页)

  生殖崇拜

  再查性力崇拜的源头,乃是原始宗教由庶物崇拜而演化成功的。不过,据崎正治所说,庶物崇拜虽为印度原始宗教的形态,至於男女生殖器的崇拜,在《吠陀经》中并未发现,而且也不是印度土著的信仰,所以推断是由外来文化的输入,而被印度教所吸收的。但在《富兰那》文学中,既以湿婆及其妻来作为宇宙之破坏力与再生力的表现,故亦采用男女生殖器来作为此两种力量的表征了。

  梵文将男阴称之为邻伽(Linga),将女阴称之为忧尼(Yoni)。但此男女生殖器的偶像,绝不可用人工雕刻,而是以天然石块之形似男女生殖器者,作为崇拜的对象。可见此亦不过是由庶物崇拜的演变,原来仅以之象征湿婆及其妻的破坏与再生的自然威力,毫无淫秽的涵义。但是由生殖器崇拜转而为男女的性交,确系顺理成章的事。(《印度宗教史》二一六-二一七页)

  如愿考察的话,崇拜男女生理之神秘,几乎是世界好多民族的共同观念。这是在原始时代的一些先知先觉者,根据男女和合而得的结果,作为推测宇宙万物生灭现象的原理;想像天地之生育万物,亦如父母之生育子女。再推而演化,即以男女生殖器来象征天地之威德,成为生殖器崇拜(Phallic Worship)。此种风俗,曾行之於希腊、罗马等地,迄今仍残存於印度教中。

  即以中国的《易经》来说,多少也是生殖器崇拜的亚流。《周易》将龙形容乾,以牝马形容坤,以乾坤称天地,天地成阴阳,阴阳交而万物生。又以“”爻象征乾,“”爻象征坤,实即男女生殖器的符号而已。

  《系辞》上传第五章中说:“夫乾,其静也专,其动也直,是以大生焉;夫坤,其静也翕,其动也辟,是以广生焉。”这是说明了男女生殖器的动静状态及其功能。

  《系辞》下传第四章又说:“天地,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这是说明了阴阳和合的结果。

  《系辞》下传第五章,说得更明白:“乾,阳物也;坤,阴物也。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以体天地之撰,以通神明之德。”这是由男女阴阳的观念,推展而为天地神明的大道理。上传四章已说到“一阴一阳之谓道”,是天地的自然之道,也是男女的人伦之道;又说“阴阳不测之谓神”,变化而不可捉摸的力量,就是神。古代以“神道设教”,其原则已尽备於此了。

  《易经》的《系辞》,是孔子对於周公所作《易经》卦爻的解释,儒圣既做如此观察,当不致有误的了。但此确系先民对於宇宙人生的一种庄严而伟大的考察,以致后世的方士,将此演为房中术,印度的性力派,视之为实际的行事,由此看来,也是不足为奇了。

  佛教的灭亡

  当然,原始的先民,以男女生殖之事,演为宗教的信仰,我们不应抨击其为愚蠢,如果今人而仍奉行原始先民的信仰,那就愚不可及了。

  密教,也确有许多优点。真言密咒及瑜伽行法,也确有相当的效验;纵然是双身法及房中术等,也多少有些生理学上的根据。近代的中国密教学者,大多也对道教的方术深感兴趣,原因即在於它们之间,确有相通之处。

  但以佛教的本质而言,唯有理解并实践四谛法,才能达成真解脱的目的;唯有实践戒定慧三无漏学及四摄六度,才是真正的成佛之道。若藉佛法之名而行外道之实,佛教岂能不亡!

  因此,到了波罗王朝的第十七代,罗摩波罗王时,无畏现护即成了印度密学的殿军。其后不久,第十八代夜叉波罗王时,大臣罗婆斯那篡位,波罗王朝即告 覆亡,继之以四代约八十年的斯那王朝。现将波罗王朝与佛教有关的大事年代,列表如下: 

  

  然而,即在波罗王朝偏安之初期,回教的摩诃末将军,就开始占领了印度河流域。西元十世纪后半期,回教占领喀布尔并奠都於彼,又侵旁遮普,遂入内地,先后达十七次。回教徒的战士们,深信杀死异教徒为其求生天国的方法之一,所以每入侵,必将原有的佛寺焚毁,屠杀佛教的信徒,则更不用说。

  到了十一世纪,波罗王朝末期及斯那王朝时代,回教军队更加深入,终将佛教的最后据点之东印一隅,也被一扫而光。於是,密教的大师星散,多经喀什米尔诸地而避入西藏,部分则逃至尼泊尔一带。硕果仅存的那烂陀寺,也只剩下七十馀人。不久王室改宗回教,未逃出的佛教徒,不改信回教,便入於印度教,西元十二世纪之末,佛教便在印度绝迹了。

  从上可知,佛教之在印度灭亡,有两大因素:一是佛教自身为了迎合印度的外道,结果也变成了与外道合流而使自己融入於印度教中。二是回教军队的屡次入侵与彻底摧毁,而使佛教没有了容身之地。

标签:
分享到:

佛教万年历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