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牛图》,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北京故宫博物院馆藏珍品。麻纸本,纵20.8厘米,横139.8厘米,无款印。画中五只不同形态的牛,从琐的角度表现了牛的生活形态和习性,结构标准,造型生动,形貌真切。这幅《五牛图》是一幅纸本设色画,是我国现存的最早用纸作画的作品。
作者韩滉(723~787年),字太冲,长安(今陕西西安)人。经历玄宗至德宗四代。他是唐代宰相韩休的儿子,在唐德宗时期历任宰相、两浙节度使等职,封晋国公。是一位拥护统一、反对分裂割据的地主阶级政治家。擅画人物和畜兽,以绘田家风俗和牛羊着称。《五牛图》中所绘的五头神态各异的牛,或行,或立,或俯首,或昂头,动态十足。可贵的是,画面上没有背景衬托,完全以牛为表现对象,如果不是对牛进行了细致的观察,对牛的造型描绘有十足把握的话,是万不敢涉此绘画风险的。画家勾勒牛的线条虽然简洁,但是画出的筋骨转折十分到位,牛口鼻处的绒毛更是细致入微,目光炯炯的眼神体现了牛儿们温顺而又倔强的性格。在鼓励农耕的时代,以牛入画有着非常的含义。
在佛教中,牛是十分高贵的动物,具足威仪与德行。 牛,是驯化的牛科大角型哺乳动物,曾经成群地活动在北美、欧洲、亚洲和非洲。亚洲和非洲的牛有的仍处于野生状态,南美洲和澳大利亚无野生牛。被驯养过的公牛常被用作鞔畜。 在佛教中,牛是十分高贵的动物,具足威仪与德行。例如,称如来为“牛王”,在如来身相的八十种好之中,其中就有一项是:“行步安平,犹如牛王。” 在印度古代风俗中,认为牛是神圣的动物,因此牛粪是最清净的物品,所以常常用牛粪作为清净污秽的净物。这种习俗后来影响了印度佛教的密宗,因此密宗的仪轨里,也常以牛粪涂到法坛的地上,以去除污秽。 而佛陀的诸德号中,也有以“人中牛王”来称赞佛陀的德行广大无边,就如同具足大力的牛王。在《瑜伽师地论》卷八十二记载,因为如来能调御大众,所以成为“人中牛王”。
此外,禅宗更以牛来比喻众生的心,如著名的十牛图,就是以牧牛为主题,分别以(1)寻牛;(2)见迹;(3)见牛;(4)得牛;(5)牧牛;(6)骑牛归家;(7)忘牛存人;(8)人牛俱忘;(9)返本还原;(10)入廛垂手,来代表修行的十个境界。 在《法华经》中,则以牛车来比喻菩萨乘,以大白牛车来比喻惟一佛乘,即大乘妙法。 与此动物相关的诸尊有以水牛为坐骑的大威德明王,以及金牛宫,此宫属十二宫之一。又作牛密宫、牛宫,相当于黄道太阳四月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