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东林佛艺
山羊是荒山里的灵物,时行时憩,带着迷茫的牧羊人阿布来提走进狭隘的山谷,那条长达五公里的峡谷他从未走过,山羊顿停在峡谷出口的砾岩上望着对面的山崖,屏面矗立的陡崖上端是一处凿挖的洞窟。当牧羊人阿布来提提心吊胆地从陡崖一侧回到地面时,山羊已不知去向。
1999年5月,牧羊人阿布来提无意发现的这座孤存石窟,就坐落在距库车县70公里的克孜里亚大峡谷中,不久,便被正式命名为阿艾石窟。
沿着库车河溯河北上,山体逐次升高,赭红色的山崖表层布满碎石沙砾,山间偶尔可以见到簇生的野生植物。"克孜里亚"的原意是"红色山崖",面前的峡谷原本无名,发现了山间的石窟,当地人就将此处称"克孜里亚大峡谷"。谷内细流蜿蜒,蹊径曲回,险狭处天开一线,仅容人仄身贴壁而行,山腹开阔处,遍布丛生的野草,犹如平沙庭院。
库车这个地方的地理环境很特别,有山而不高,有河并不多,屺秃的山峦看似荒凉,但峰回路转之间总会有林木扶疏的环境,这对修行的小乘教僧众而言,既能苦其心性,又无饮水之忧,栖隐山林也就不足为怪。
翻越崎岖绵延的兴都库什山,穿行荒凉的戈壁沙漠,对那些传经布道的僧众来说并不陌生,因为他们的先祖是世居祁连山一带的大月氏,他们在走着一条回归之路。磨难的经历赋予了小乘教派僧众坚韧的秉性,至今遗留在龟兹境内的佛教洞窟,记录了佛教东渐的历史。
从阿艾石窟题记可以看出,阿艾石窟是唐代居住在龟兹的以汉人为主的群体开凿的。经过唐代的治理和丝绸之路经济文化的交流,龟兹社会进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随着安西大都护府的建立,汉地文化在龟兹得到长足的发展,中原汉地大乘佛教在龟兹亦呈兴盛之势。
现今已发现的石窟600余座,但这并不是全部,因为石窟分布极广,可以说是无山不窟. 石窟。阿艾石窟离地面约40米,现今在山崖的一侧由上至下悬垂一条软梯,这是登上石窟唯一的途径。或许最初开凿石窟的人也曾架设过索梯,从崖壁陈旧的磨痕可以看出这里曾经有一架摩崖悬梯。洞窟不高,进洞时要躬身而入。
洞窟略呈长方形。窟内三面墙壁皆绘有壁画,正面壁画的下方有一坛台,坛台上已无塑像残留的痕迹。顶部作平缓的纵券式,一层叠涩。正壁、两侧壁和券腹右侧保存有15平方米的壁画和20余条汉文及龟兹文题记。
洞窟正面的壁画上绘有西方三圣图,居中为阿弥陀佛,左侧是观音菩萨,右边为大势至菩萨。这幅壁画是依据《无量寿经》内容描绘出的西方极乐世界景象:画面的背景有亭台楼阁,上方绘有祥云朵朵,菩提双树和回环畅游云雾间的飞天像;下方阑台有宝池、玉桥,左为一组乐队,画面上有箜篌、琴、大鼓、筚篥、阮、腰鼓、排箫、琵琶等,构成了一幅西天极乐世界。
石窟右壁右壁卢舍那佛,卢舍那佛为宇宙间唯一的如来,十方微尘诸佛均为其化身,大乘系统的最后一位佛,也是最高佛。据《华严经·卢舍那品》载:"卢舍那佛成正觉,放大光明照十方,诸毛孔出化身云,随众生器而开化,令得方便清净道。"
本幅卢舍那佛为立姿,头部特征类似前述之药师佛,面相庄严,肉髻略扁平,头后有项光,弧眉细目,直鼻大耳,唇间有髭,颈部有三道纹,身着通肩袈裟,左手下垂执衣角,右手在胸前近似施列畏印,通体绘法界人中像,右侧上方有墨书汉文题记,是研究卢舍那佛极其重要的实物资料。
在这峰谷交错的荒境,令人感慨万千的是,昔日的佛教徒们在这里开一方净土与大自然竟造神奇;洞窟里的极乐世界是他们一生积蓄的私藏,而他们每个人的内心世界,在1300年后的今天谁能释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