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言史与《送僧归山》

2014年03月12日 10:59  寒山寺 
刘言史与《送僧归山》刘言史与《送僧归山》

  刘言史两《唐书》无传。据《唐才子传》,刘为赵州人(据傅璇琮考证:可称刘为赵人,而不得称刘为赵州人,但祖业在邯郸附近是确定的)。少尚气节,工诗,美丽恢赡,世少其伦。曾被授枣强县令,不就。世称刘枣强。从留存的诗歌内容看,刘一生好游,湖南、岭南、浙西等均留下他的足迹,特别是江南一带,留下诗歌颇多,所以孟郊称其“飘为四夷歌”(元和初,隐于洛中,才与孟郊往还并结为好友)。刘言史后为汉南节度使李夷简幕僚,“日与谈晏,歌诗唱答,大播清才”。死葬于襄州。几十年后,襄州诗人皮日休(约834-902)听说了刘言史的事迹,也读了刘言史的诗文,大为赞赏,应邀为作《刘枣强碑》,碑文称:“吾唐有是业者,言出天地外,思出鬼神表,读之则神驰八极,测之则心怀四溟,磊磊落落,直非世间语者,有李太白。百岁有是业者,雕金篆玉,牢奇笼怪,百锻为字,千炼成句,虽不追躅太白,亦后来之佳作也,有与李贺同时,有刘枣强焉。”(《唐诗纪事》卷46)

  皮日休对刘言史的高度评价,固然是刘氏言行过人,诗也确实写得好,但也不排除作者对刘怀有着另一种感情。原来,刘言史曾寓居苏州多年,皮日休作为襄州人,一度也住于苏州,对苏州极有感情(与苏州名士陆龟蒙诗文唱酬,交谊甚深,文学史上称之为皮陆)。刘言史住苏州,有诗为证。《南中客舍对雨送故人归北》:猨声啾啾雁声苦,卷帘相对愁不语。几年客吴君在楚,况送君归我犹阻。家书作得不忍封,北风吹断阶前雨。

  刘“客吴几年”,知道不知道“枫桥寒山寺”呢?难以稽考,但他的《送僧归山》,却明明提及寒山寺:

楚俗翻花自送迎,密人来往岂知情。

夜行独自寒山寺,雪径泠泠金锡声。

  该诗中的“寒山寺”,是苏州枫桥寒山寺吗?答案是肯定的。

  证据呢?就在该诗中的头两句。“楚俗翻花自送迎,密人来往岂知情”中。这里的“楚俗”,就指苏州一带的风俗。楚,为什么又指苏州呢?原来苏州一带,为春秋时吴国,所以苏州习称吴或吴地。公元前473年吴国被越国所灭。公元前333年越又灭于楚,吴、越之地尽属楚,所以苏州也可称楚地。公元前262年,楚拜黄歇为相,封春申君,15年后,改封春申君于吴即今苏州,春申君筑故吴墟以为都邑,宫室极盛。所以后来司马迁在《史记·春申君列传》中说:“吾适楚,观春申君故城,宫室盛矣哉!”(见《史记》卷78)司马迁所谓的适楚,“观春申君故城”,指的就是苏州。

  诗第一句讲送迎,第二句讲来往,指的就是送往迎来,古代送往迎来多在城外道旁或渡口的“亭”——古代官道(驿道)、水道每隔一段距离都设有亭,所谓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也就是驿亭(桥边渡口的亭,一般也称桥亭)。当然,十里、五里之谓,是取其大数,由于历代长度规模不一,建亭时又得顾及当地政治、地理形势,但习惯上,离城最近的“驿亭”或渡口古亭,多成离别饯行之处,均称为“离亭”。在这里,我们还先要对苏州城西常用来送往迎来的地方——枫桥的地理环境,作个简单的介绍。

  苏州古代对外有两条重要通道,均在城西。一条在南面,即由盘胥沿胥江而西七里的横塘镇(今驿亭尚存),一条在北面,即由阊门沿上塘而西(今河仍称“上塘”,路称枫桥路)七里至枫桥镇,两镇一南一北,紧扣大运河两端(这一段即称枫江),各自扼水陆要口。镇与古渡互为依存,分别成了南通太湖及浙江,西溯运河、北渡长江的枢纽。而枫桥,即是西溯运河,北渡长江直至整个北中国的关卡。旧时苏州的驿道(官道)就是西出阊门沿上塘直达枫桥的。韦应物《送豆卢策秀才》中“子有京师游,始发吴阊门”,“方辞郡斋榻,已酌离亭尊”,指的就是阊门外枫桥处的古渡口。宋代范成大是苏州人,他最熟悉也最关心苏州,有《吴郡志》传世,他的诗句“枫桥管送迎”(《阊门初泛二十四韵》),“墙上浮图路旁堠,送人南北管离愁”(《枫桥》)都十分明确地提到:枫桥正是古城苏州迎来送往之处(堠,古代记里程的土堆,《玉篇》有“五里一堠”之说。又指瞭望敌情的土堡,如亭堠、斥堠等,范诗中的路旁堠,正说明了枫桥是交通要塞,而墙上浮图,不正说的是枫桥寒山寺吗?)

  刘言史诗前两句说的是送往迎来处,而第三句提的就是寺庙。在楚(吴)地,除了枫桥寒山寺外,试问,还有哪一座古庙是建在驿亭、桥亭或渡口,对游子迁客“管送迎”、“管离愁”,从而赢得了古往今来无数诗客骚人的吟咏呢?

  可见,刘言史《送僧归山》中的寒山寺,无疑指的就是苏州枫桥寒山寺。

分享到: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给本文挑错 电话:4006900000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