盎然春意在心愿(图)

2014年05月14日 11:52  《禅》  收藏本文     

  文/尽心

盎然春意在心愿盎然春意在心愿

  尽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破陇头云。

  归来笑拈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

  这首诗最初见于宋代罗大经的《鹤林玉露》,只提到这是某个尼姑的悟道诗,然而这个尼姑的生平事迹却淹没不闻。

  药山参访石头时说:“三乘十二分教(指全部佛教经论)某甲粗知,尝闻南方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实未明了。”石头为主开示,药山没有明白,石头遂指示他参礼马祖,药山于马祖处契悟,后来返回石头。智愚颂此公案云:“一重山了一重云,行尽天涯转苦辛。蓦絷归来屋里坐,落花啼鸟一般春。”此诗与宋尼的《悟道》诗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写求道开悟的过程。学人不明白大道就在当下,就在屋里,偏要千山万水地去寻求。等到历尽了千辛万苦,回到屋里,回到自己的心灵深处,才发现大道不在别处,就是眼前的落花啼鸟。

  世人通过参访禅门宗师,历尽千辛万苦,终于消解了心灵的冲突,回到了精神的故乡。等他们一旦归乡,才发现原来自己所苦苦寻觅的,其实本身早已具备。归乡后的生活,山只是山,水只是水。

  整日穿着芒鞋在陇头上到处寻觅,劳心费力,然而却找不到理想中的春色;无可奈何地回来,随手拿起一枝梅花,含笑闻着花香,就在这个时候,发现眼前早已是春意盎然。

  这是一首禅诗,没有直接下禅语、说禅理,而是不落言诠,绕路说禅,以鲜明的形象阐发深刻的人生哲理。道不远人,自性即佛,与其苦苦外觅,不如反求内心,也许就在刹那间大彻大悟。

  短短四句二十八个字,通过外内、渐顿的强烈对比,道出了悟道的全过程,真切生动,使所有求道者读起来都觉得“于我心有戚戚焉”,不能不为主颔首印可。

  痛苦求索

  “尽日”是寻觅的时间之长,“踏遍”是寻觅的空间之广。如果把这个“春”理解为所要追求的“道”,那么这种追求可谓无时不在,无处不往。对于“道”的追求,在常人看来也就是对于理想境界的追求,这中间的执著与无悔让人联想到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殉道精神。道既属于不可触摸的心灵世界,也体现在现实世界的一切色相之中。

  南朝陆机的《赠范晔诗》:“折花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这大约就是把“陇头”作为寻觅地点的原因了,因为欣喜发现的恰是陇头的梅花。那又为什么把梅花当作盎然春意的代表呢? “梅花香自苦寒来”,莫非要从这嗅到的香气中感悟出道的高尚和得道的不易?

  苦苦追求,勤苦不懈,但是却仍旧陷在常人的境界之中,不是无心或者不屑去找,而是怎么找也找不到,这便是痛苦产生的根源。

  找回自己

  外求不得,于是反思内省。为什么是在“归来”后才发现了枝头的春色而不是出门之前就发现了呢?转了一大圈,不是回到原地,而是回归心灵,发现自己迷失的本性,原来真如大全、慧海宝藏不是远在天边,而是就在自己内心深处。

  “笑拈”表现出一种真切的体会,是由衷的喜悦。“嗅”字更是生动,对于“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梅花,不仅发现了其繁盛的花枝,更是体会到其沁人心脾的香气。梅花如此,春色如此,道亦如此。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有这样一段为人们所熟知的精妙言语:“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只有经过了第一境、第二境,才顺理成章到达第三境。

  西方人说“上帝在你心中”;中国的孔老夫子曾经说过“道不远人”;孟子也说“道在迩而求诸远”。自己才是灵魂的主宰,越是外求离正路越远。

  偶然顿悟

  用手指月,要看的是月亮,而不是手指,手指是路径,月亮也不是最终的目标。月亮象征清净心,清净心不是天上的月亮,而是我们心中的智慧之光。

  世人求法往往求诸于心外,在六尘一一色、声、香、味、触、法中,迷失了真正的自我。人们只顾着眼睛追求好看的颜色,耳朵贪图听美妙的声音,鼻子亲近芳香之气,舌头品尝美味之食,身体难离缠绵的感觉,心中执著于生死分别。我们每个人都在凡尘俗世中追求着属于自己的一方净土,但始终都找不到长久的永恒的幸福。

  春天是自身生命的勃勃生机,并不是向外就能找到的。外界的春意只是你所看到,所感觉到的,但真正的生命的春天,却在于自身的体会和醒悟。我们无论是否意识到,其实自己一直都在追求着一种精神的极致,却总是失主交臂而茫然无所得。只有在偶然回首之间,才看到窗前绿意满枝。人的佛性只是偶然地显露,刹那间若有所悟,随即悄然,仿佛它从来都没有来过。

  六祖慧能的《坛经》云:“若能心中自有真,有真即是成佛因。自不求真外觅佛,去觅总是大痴人”。

  神照本如的:“处处逢归路,头头达故乡。本来现成事,何必待思量?”

  《竹窗随笔》载某古德诗:“赵州八十犹行脚,只为心头未悄然。及至归来无一事,始知虚费草鞋钱。”

  《五灯会元》卷二载慧思、慧海语录:“道源不远,性海非遥。但向己求,莫从他觅。觅即不得,得亦不真。”

  志勤禅师在悟道后,开始接众。一次,一个学僧问他:“怎样才能出离生老病死?”志勤回答:“青山元(原)不动,浮云任去来!”只要自性不动,那么听凭你烦恼萦绕,我便犹如浮云自来自去,自心则一无挂碍。

  “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汝心头。人人有座灵山塔,莫向灵山塔外修。”

  天空没有留下翅膀的痕迹,鸟儿却已掠过。这种偶然的顿悟很多时候只存在于内心深处,在心弦拨动的刹那,原来有些东西依然美好如初。我们不常自知,以至于无数次错失了枝头上那盎然的春色,错失了心中时常洋溢的幸福。

  静下心,品味梅花的芬芳,享受盎然的春意。在每一天日常的生活中,我们细细品尝生命的滋味,让曾经错失的无数美丽在眼前惊喜地绽放。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