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早期宫廷佛像的特点

2013年11月15日 11:32  上海古玩交易 
明朝宫廷佛像明朝宫廷佛像

  明朝从永乐年间开始,专门在宫廷设立造像机构——佛作,隶属“御用监”,制作藏式佛像。这些造像主要集中于永乐和宣德两朝,所以又称“永宣宫廷造像”或“永宣造像”。永宣造像的产生与明初推行的民族宗教政策密切相关。永乐和宣德时期是明朝经营西藏的重要时期,也是明朝治理西藏政策的完善和定型时期。永乐和宣德两朝治藏的重心是宗教笼络政策,即对西藏上层僧侣广行封赏。在大规模封赏活动中,朝廷不仅赐予西藏上层僧侣封号和官职,而且赏赐大量珍贵礼物。在赏赐的礼物中,宫廷造像便是十分重要的一部分。据首都博物馆黄春和副研究员调查统计,目前国内外存世的永宣造像共有400余尊,其中国内有300余尊,国外有100余尊,它们分别在喇嘛庙、博物馆和私人手中,藏地比较分散。永宣造像是一种新型的佛像艺术模式,风格独特而成熟,将汉藏艺术完美地融合于一体,主要特点有以下几点:

  1、佛像的面部丰满端正,方脸宽额,双目平直,眉眼细长,表情静穆,略带笑意。

  2、佛像的躯体宽肩细腰,四肢粗壮。菩萨袒上身,小腹紧收,脐窝深陷,富有弹性。

  3、纹饰方面,衣纹流畅,质感很强,尤其是小腿部的衣纹最见功力。菩萨胸前和腰部常饰有“U”形连珠璎珞。

  4、佛座大多为双层束腰莲花座。造型规范,特征明显,莲瓣饱满,立体感强,尖端部上卷成三颗圆珠状,上下边缘又各饰一周大小一致的圆形连珠。

  5、铭文有“大明永乐年施”或“大明宣德年施”。铭文形式完全相同,阴刻,六字款,字体柔美,刻在莲花座正前方;皆为从左至右的顺读形式,而不是当时汉地传统的自右至左的倒书格式。这样刻写主要是为了迎合藏族读写习惯。

  6、佛像的装藏和封底。装藏在莲花座部位,封盖中央部位刻十字金刚杵,金刚杵最中心部位刻有阴阳鱼图案。固定底盖的办法为“剁口法”,剁口规整。底盖封严实后,一般还要用掺朱砂的封蜡封好底盖周围的缝隙。藏区所仿永宣佛像则多用“包底法”,不施朱砂。

  7、材质方面。皆用黄铜铸造,藏区仿品多用红铜。整体合铸,胎体较厚。镀金处理,金质纯厚,色彩绚丽。

  8、题材丰富,有释迦牟尼佛、无量寿佛、五方佛、药师佛、弥勒菩萨、金刚手菩萨、四臂观音、绿度母、文殊菩萨、大成就者毗瓦巴等。这些题材不仅体现了汉藏文化的融合,更体现了明统治者政治上的深刻用意,大部分造像题材是藏传佛教各教派和藏族人民共同信奉的。一部分造像题材带有明显的教派特点,为某一教派单独崇奉,而且基本上当时流行的教派都有造像代表,如金刚持是藏传佛教噶举派崇奉的本初佛;毗瓦巴是萨迦派尊奉的重要上师;喜金刚和二臂玛哈噶拉也分别为萨迦派崇奉的本尊和护法;文殊菩萨、吉祥天母和地狱主分别为格鲁派崇奉的本尊和护法神。

  目前市场上永宣佛像仿品甚多,有的几可乱真。佛像造假一般有三类:主观臆造,真佛翻模,新旧拼接。但不管怎么精心仿制,总会在造型、材质、工艺、题记的某一方面出现疏漏之处,常见有:造型僵硬、线条绵软、器壁厚薄不一、铸造伪款等方面。“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为了提高佛像鉴赏水平,我们首先应该建立对佛像以及佛教历史的兴趣,而非一味沉迷其市场价格的波动。

分享到: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给本文挑错 电话:4006900000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