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博

新闻

  • 新闻
  • 图片
  • 微博
  • 博客
  • 视频

从清规中看茶在寺院中的功用

2013年09月25日 13:49  《禅》  我有话说

  文/戒毓法师

  茶具有清火提神、静心轻身的保健作用,早在远古时代,其功效就已被发现,此后又得到更深入的认识和详细的记载。《神农本草》载:“神农尝百草,一日遇七十毒,得茶以解之。”官修《唐本草》中写道:“茗味甘苦,微寒,无毒,主瘘疮,利小便,去痰。热喝令人少睡 …… 苦茶下气,消宿食。”唐代陈藏器《本草拾遗》也谈到“诸药为各病之药,茶为万病之药”。可见,作为日常养身保健的饮品,茶 正好有助于摄心入定,所以茶与禅结合是极其自然的事。由于吃茶有利于修行,它亦成为寺院每天不可缺少的饮品。 唐封演《封氏见闻录》载:“开元中,泰山灵岩寺有降魔师,大兴禅教。学禅务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许其饮茶。人自怀挟,到处举饮。从此转相仿效,遂成风俗。”由此可见,民间的饮茶风俗源出于僧人的坐禅饮茶助修。吃茶有助修行,同时修行也离不开吃茶,故清规中将坐禅饮茶列为宗门规式。

从清规中看茶在寺院中的功用从清规中看茶在寺院中的功用

  多田侑史《数寄:日本茶道的世界》 (台北稻乡出版社, 1993 年版) 一书中曾说到佛教中茶的功用性质,共有三种:一、宗教性祀礼仪之茶;二、寺院、僧侣间内外接待礼仪之茶;三、为解大众之饥渴所施之茶。虽然说佛教的概念比禅宽泛得多,但是在诸清规中确实可以看出禅寺中的茶有这三种功用。藉由这三种功用,我们可大致了解禅寺的吃茶制度。

  (一)茶是禅寺中最好的供品。

  佛寺每天要向佛菩萨上供,是离不开茶的,佛前必须有三杯茶。同时佛门中有十种最好的供品,其中就有茶,且还居于首位。十大供品,是指茶、食、宝(珠宝)、珠(念珠)、衣(袈裟)、香、花、灯、渡(水)、果,在福建等传统佛教保留比较完整的地方,现还经常举行这种“十供”的大型佛事,仪轨还留存在民间。寺院普遍举行的瑜伽焰口中也有这样的经文。每届初一、十五及佛诞日,寺院会举行上供仪式,僧众所唱的香赞《虔诚》有“蒙山雀舌茶奉献”句, “蒙山雀舌”是指今四川雅安的蒙山茶,在宋代为宫廷贡品;以最好的茶来供养三宝,以表僧人内心对三宝的虔诚。可以看出,茶被尊为供佛的至品。

  (二)茶是禅寺中最好的待客品。

  《百丈清规证义记》卷六详细说明了方丈和尚请大众吃茶的规矩:

  凡方丈请斋(或请茶),堂中首众,预表堂云:“日方丈和尚请斋(或请茶),诸师各具威仪。外诸寮执事,集至客堂,候侍者请会齐。”堂师照执次序,同上方丈排立,住持临座。维那云:“众师顶礼和尚。”毕,分次序座。各具威仪,勿得言语。杯盘碗箸,不得作声。斋毕(或茶毕),若住持有说,听毕,一齐起立出位,向上排立。那云:“众师礼谢和尚。”礼毕,各回本处。又两序,为内外纲维。大众领袖,互相体重,纲领振矣。凡结制、解制、冬至、除夕、元旦等大节,住持当请方丈斋,及犒劳两序,新旧茶汤,点果五色。……

  方丈请斋请茶,事非一端,此只言节序,普请序执之规也。或新安单,或新请执,或别有事,均有斋茶之设。大约住持之待众也,慎以择之,诚以推之。各执之匡主也。忠以襄之,和以商之,即有意见不同,总以理长则就,唯冀利益于常住而已。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每逢寺院有大的节日,寺院住持为了犒劳大众、团结上下、和谐寺院生活,会请大众吃斋或者吃茶。

  同时僧众还经常受各处的宴请喝茶,为了不失礼数,也定下规约。如《禅苑清规》规定知客的职责:“官员、檀越、尊宿及诸方名德之人入院,先令行者告报堂头(方丈和尚),然后知客引上,并照管人客,安下去处。 如寻常人客,只就客位茶汤。”可见,在寺院里以茶待客是非常平常的事。除了客堂里的知客师,丈室里的侍者师也要负责以茶来招待大家。 《禅苑清规》中的“侍者文”规定:“煎点茶汤,各依时节;往还来宾,咸得欢心……内外侍者,虽为分司列职,常须合同,供给茶汤,勿分彼此。如夜间珍重,粥前问讯,即当禀问来日或今日有煎茶汤及处置之事。”

  《禅苑清规》中的“赴茶汤”还规定:

  院门特为茶汤,礼数殷重,受请之人,不宜慢易。既受请已,须知先赴某处,次赴某处,后赴某处。闻鼓板声,及时先到,明记坐位照牌,免致仓皇错乱。如赴堂头茶汤,大众集,侍者问讯请入,随首座依位而立。住持人揖,乃收袈裟,安祥就座。弃鞋不得参差,收足不得令椅子作声。正身端坐,不得背靠椅子。袈裟覆膝,坐具垂面前,俨然叉手朝揖主人。 吃茶不得吹茶,不得掉盏,不得呼呻作声。取放盏床,不得敲磕。 如先放盏者,盘后安之,以次挨排,不得错乱。右手请茶鹚,擎之候行遍,相揖罢方吃。不得张口掷入,亦不得咬令作声。茶罢离位,安祥下足。问讯主人,以表谢茶之礼。

  可以看出,僧人受他人之请吃茶时,也有一套很严格的规矩,既不失出家人的本色, 也随顺世间的礼俗,修行和生活并不矛盾。可惜这些礼仪现只保留在极少数寺院,普遍已经看不到了。笔者曾经接触过日本茶道,其吃茶仪式多为“禅苑清规”的体现,也能让人体会到其中的文化内涵。

  每逢 正月初一 、元宵节、中秋节、除夕夜,寺院都会举行“普茶”,这些仪式在清规中都有规定。可以说,茶是寺院中最好的待客之物。

  (三)茶是禅寺中最好的饮用品。

  修行没有身体便无从说起,但是也不能过分迷恋色身。出家僧众严格要求不能有个人主义,甚至是佛、方丈也不能例外,只有依清规戒律、佛教教义来办事,即所谓“依法不依人”。每年冬季禅七的开头,维那师或者是堂头和尚、班首师父一再要强调的,就是依规矩办事。 佛教认为,人最大的烦恼就是有自我的存在,同时世界上也没有一个能主宰我们的神我。一切事物生起和消亡,都不是孤立的,而是有其原因的。修行首要的就是打破自我,因此禅寺的很多清规是本着这种思想而定。 吃只有在五观堂和禅堂内与大家一起吃,住也没有个人的空间,而是睡广单(通铺)。虽说这个色身是假的,但是要借假修真,所以禅寺里有严格规定,常住每天要供养在禅堂用功的师父,一天之中要“三茶(每天要喝三次茶)四饭(一次不能吃得太饱,不利禅坐)两点心(其中包括水)”,这些都是为了更好地修行。吃饭或被认为是疗饥疮,所以晚餐在寺院里叫做“药食”。一天多次吃喝不是出于对衣食的追求,而是滋养色身的必要。冬季每天早晨要吃姜片和开水,夏季早晨要吃盐开水,这些都有利于养身,以助修行。不然一所大寺常住僧众百余人,没有考虑到僧众的健康,大众师父们是无法安心修行的。

  寺院的理念就是大众好好用功办道, 不要分心, 故丛林里有这么一句话 :“宁动千江水,不动道人心。”常住师父只管修行,除了修行就是修行,没有任何事可以打他们的闲岔。为了贯彻这种精神,清规中规定寺院的各个执事要负责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如《高旻寺四寮规约》中有关“茶头”一职:“茶头之难当,如黄连之难吃无二也。水开不足者不如人意,要开水只有热水又不如人意,要热水不烫者不如人意 …… 烧茶,要用茶水以前即烧,不用时不烧。” (《客堂规约》,南华寺印本,第44页。) 规定非常详细,可见茶头不好当,责任重大,没有护持奉献的精神是办不到的。在这一群执事当中,开悟者很多,有名的“沩山典座,雪峰饭头”就是干这些苦役出身,六祖也是如此。

  在禅寺每天的坐禅中,吃茶也是修行的一部分。《云居仪规》中说在早四支香、午板香、养息香等最重要的打坐中,必须要吃茶。就拿午板香来说,由于刚吃过午饭,大众容易犯困,所以必须要吃茶来提神。

  挂二板一钟,吃二板茶,散香师卓过散香,将散香四六分拿好,靠在佛前香炉西边,上拿杯篮子进堂。先散香桌上(放)五个杯子,和尚(方丈)的茶水用小盘托,有悦众送。如果和尚不在堂,只散三个杯子。次由西顺序散,脚站丁字步,右手拿杯篮,走三块砖。接杯人,用右手接茶,如要半杯,或多或少即抬杯轻碰下壶嘴即可。双手托杯,双龙吸珠式,搁在两脚上。散毕提壶,走三块砖。凡做公事,都要卷袖子,倒好后,水壶放香桌对面二块白砖中间。 接茶人用右手接茶,左手吃茶,须一次吃完才放下。双手托杯龙吸珠式,置于双腿上。散香师倒第二巡茶,慢慢走,有人再要,伸手就斟。当值师有倒第三巡,茶壶放中间。杯篮子东边紧靠杯篮,茶吃毕,大众师将杯子放于第二块砖缝上,听维那师卓杯子。散香师先收香桌上杯子,放杯篮子内,后由西顺序将杯子收起来。收杯时,长褂向左撩起,脚站丁字步,当执师拿手巾抹香桌水后,收东边杯子。 (《云居仪规》,第 134 页。)

  (本文节选自戒毓法师《从清规中看禅寺吃茶的意义与作用》)


分享到:
给本文挑错 电话:4006900000保存  |  打印  |  关闭

新闻

  • 新闻
  • 图片
  • 微博
  • 博客
  • 视频

欢迎发表评论

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