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禅茶一味”的脚步

2013年12月24日 14:42  新浪佛学 微博
追寻“禅茶一味”的脚步追寻“禅茶一味”的脚步

  文/张菁

  回前墨 

  禅为茶之用,茶为禅之表。时过境迁,唐时赵州“观音院”现已易名“柏林禅寺”,一味禅茶,接续赵州古风。柏林禅寺前任方丈净慧老和尚首倡“生活禅”,提倡将禅的智慧落实在生活中,落实在每一个当下。历史上有许多位禅师,他们深谙禅法,精通茶道,不仅用茶事来书偈写禅,更用茶来交通文化,树立规识。本篇正是与读者一同敬忆诸位禅茶前辈。

  鸟衔花落碧岩前,猿抱子归青嶂后 

  说茶,说禅,不得不说夹山。夹山寺,位于今湖南省境内。唐时有善会禅师居夹山,聚二百众,农禅度世。在禅宗著名典籍《五灯会元》中,有这样一则记载:

  参夹山,才入门,见维那。那曰:此间不着后生。师曰:某甲不求挂搭,暂来礼谒和尚。维那白夹山,山许相见,师未升阶,山便问:甚处来?师曰:云居来。曰:即今在甚么处?师曰:在夹山顶上……来日普请,维那令师送茶,师曰:某甲为佛法来,不为送茶来。那曰:奉和尚处分。师曰:和尚尊命即得。乃将茶去作务处,摇茶瓯作声。山回顾,师曰:酽茶三五碗,意在钁头边。山曰:瓶有倾茶势,篮中几个瓯。师曰:瓶有倾茶势,篮中无一瓯。便行茶。时众皆举目。师曰:大众鹤望,请师一言。山曰:路逢死蛇莫打杀,无底篮子盛将归。师曰:手执夜明符,几个知天晓。山曰:大众有人也。归去来,归去来。遂住普请。归院众皆仰叹。

  善会禅师善用茶,他种茶,习茶,以茶喻禅。而之后曾驻锡于此的圆悟克勤禅师,被中日两国茶道界推为“禅茶一味”的始祖,估计禅师自己也始料未及。圆悟克勤禅师住夹山,评唱五代雪窦重显禅师之《颂古百则》,经门人辑录,编成《碧岩录》十卷。书名即出自“猿抱子归青嶂岭,鸟衔花落碧岩泉”之“夹山境”(注:《祖堂集》记载:夹山和尚自号“佛日”。师父问他:“日在什么处?”对曰:“日在夹山顶上。”又问:“如何是夹山境地?”答曰:“猿抱子归青嶂岭,鸟衔花落碧岩泉。”此即“夹山境”由来)。《碧岩录》成书后,被禅林誉为“宗门第一书”。后世传说圆悟克勤禅师为历史上第一位书写“禅茶一味”之人,未有切实证据。不过禅师语录中,确有关于茶的记载。《碧岩录·卷第八》:“教中道……于一切时中,行住坐卧,不拘得失,任运流入萨婆若海。衲僧家,到这里,亦不可执著,但随时自在,遇茶吃茶,遇饭吃饭。”《圆悟佛果禅师语录·小参一》:“脱却情尘意想,放教身心,空劳劳地于一切时遇茶吃茶、遇饭吃饭。”《小参二》:“遇饭吃饭,不知饭是饭;遇茶吃茶,不知是茶。”《小参六》:“遇饭吃饭,遇茶吃茶,终日只守闲闲地,盖他胸中无许多波吒计较。所以道,心若无事,万法一如,无得无失,终日只履践此一片田地。凡有来问,只将此事截断。所以道,见须实见,悟须实悟。”由此看来,禅师用意在“见须实见,悟须实悟”,饭与茶只是方便解说。

  至于流传甚广的佳话—大德寺禅师一休宗纯,为茶道开山祖师村田珠光颁印可状—圆悟克勤手书“禅茶一味”四字,实为后谬。事实上珠光从一休处接受的印可状是圆悟禅师写给弟子虎丘绍隆的印可状,大意为弟子虎丘追随自己参禅多年,成绩优秀,已达大彻大悟之境,特此证明。这幅印可状流传至日本后被分为两截,据考为其弟子大慧宗杲代笔之作。

  天子未尝阳羡茶,百卉不敢先开花 

  唐天宝元年,法钦禅师遵其师命,泛舟苕溪,乘流而行,遇径则止,在径山结庐为寺,这便是后来的径山万寿禅寺。据《余杭县志》载:“径山寺僧采谷雨茗,用小缶贮之以馈人。开山祖法钦师曾植茶树数株,采以供佛,逾年蔓延山谷,其味鲜芳特异,即今径山茶是也。”

  径山茶在唐宋时名声大盛,被列为贡茶,故有“天子未尝阳羡茶,百卉不敢先开花”云云。径山禅茶发展出一整套茶礼、茶仪,直至被尊为“茶宴”。这些繁琐茶事由留学中国的日本僧人带回国内,故日本茶道尊径山为“祖庭”,而径山寺第34代方丈无准师范被尊为祖师,乃是因其弟子,后被日本天皇赐封号为圣一国师的圆尔辨圆。圆尔辨圆师从无准师范得到印可,回国时带回茶籽与径山茶礼,此在下篇详说,不赘述。师范禅师的墨迹“自赞顶相”、“板渡”、“山门疏”、“大圆觉”、“普说”等被列为国宝,为日本茶人历代参悟。

  一日不作,一日不食 

  清规,是丛林中的规矩。唐时“马祖创丛林,百丈立清规”,百丈怀海禅师目睹当时种种“禅病”,创立规约,倡导“一日不作,一日不食”农禅并重的家风,为佛教中国本土化作出巨大贡献。至北宋,古清规渐散逸,禅林各奉规则,芜杂混乱。崇宁二年,宗赜禅师为复兴《百丈清规》之精神,遂搜集残存于诸山之行法偈颂,编撰成《禅苑清规》。

  《百丈清规》中煎点茶的规约秩序严谨,礼仪周到,通过茶会,建立丛林中议事、接待、任职、节庆的仪规。这些仪规分类细密,计有《方丈特为新旧两序汤》、《堂司特为新旧侍者茶汤》、《库司特为新旧两序汤药石》、《方丈特为新首座茶》等数十则。《百丈清规证义记》卷六详细说明了方丈和尚请大众吃茶的规矩:

  凡方丈请斋(或请茶),堂中首众,预表堂云:“日方丈和尚请斋(或请茶),诸师各具威仪。外诸寮执事,集至客堂,候侍者请会齐。”堂师照执次序,同上方丈排立,住持临座。维那云:“众师顶礼和尚。”毕,分次序座。各具威仪,勿得言语。杯盘碗箸,不得作声。斋毕(或茶毕),若住持有说,听毕,一齐起立出位,向上排立。那云:“众师礼谢和尚。”礼毕,各回本处。又两序,为内外纲维。大众领袖,互相体重,纲领振矣。凡结制、解制、冬至、除夕、元旦等大节,住持当请方丈斋,及犒劳两序,新旧茶汤,点果五色。

  方丈请斋请茶,事非一端,此只言节序,普请序执之规也。或新安单,或新请执,或别有事,均有斋茶之设。大约住持之待众也,慎以择之,诚以推之。各执之匡主也。忠以襄之,和以商之,即有意见不同,总以理长则就,唯冀利益于常住而已。

  与《百丈清规》一样,《禅苑清规》也详细规定了什么时间吃茶,以及前后的礼请,茶会的准备工作、座位的安排、主客的礼仪,等等。茶事既是一种会议,又是一种宴请,其中最隆重的是冬夏两季的“结夏”、“解夏”、“冬至”、“新年”茶事,还有任免寺中执事的“执事茶汤会”。举《禅苑清规》中“赴茶汤”为例:

  院门特为茶汤,礼数殷重,受请之人,不宜慢易。既受请已,须知先赴某处,次赴某处,后赴某处。闻鼓板声,及时先到,明记坐位照牌,免致仓皇错乱。如赴堂头茶汤,大众集,侍者问讯请入,随首座依位而立。住持人揖,乃收袈裟,安祥就座。弃鞋不得参差,收足不得令椅子作声。正身端坐,不得背靠椅子。袈裟覆膝,坐具垂面前,俨然叉手,朝揖主人。

  吃茶不得吹茶,不得掉盏,不得呼呻(一作呷)作声。取放盏橐(托),不得敲磕。如先放盏者,盘后安之,以次挨排,不得错乱。左手请茶药擎之,候行遍相揖罢方吃。不得张口掷入,亦不得咬令作声。茶罢离位,安祥下足问讯讫,随大众出。

  可见禅茶之所以能够继承、流传,乃是因为历代禅师制定的既人性化而又礼数周全的规约,使茶事融入寺院管理,使茶会中建立的恭敬、稳定可以保任一颗平静的禅心。     

分享到: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给本文挑错 电话:4006900000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