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的苏醒:科学看佛教

2015年10月28日 06:30  新浪佛学  收藏本文     
《智慧的苏醒——科学看佛教》《智慧的苏醒——科学看佛教》

  为了让现代人能够面对现实,认清我们所面对的生死问题,理解古人对生死过程的解释,用科学控中长大的一辈人可以理解的方式,把佛教中的生死过程描述出来,同时,让佛教中难以理解的轮回、空和世界观等理论,用现代人容易接受的方式表达出来,我自己提出了“觉的能力”的概念。

  “觉的能力”这一概念本来是多余的。自古以来表达我们的佛性、法身、智慧、光明藏等等已经有很多说法。不过在现代科学控的时代,依附科学的解释方式来诠释我们的佛性、法身、智慧、光明藏等名词,有着很大的便利。

  “觉的能力”比较容易让在现代科学控中长大的人接受,他们用“觉的能力”去套佛教中的佛性、法身、智慧、光明藏等,会容易理解佛教中一些难以解释的名词,面对自己生活中的三世因果,六道轮回的难题,也很容易得到开释。

  作者简介:

  常通法师,号明一,字崇守。1963年出生于福州市。1985年毕业于国防科技大学电子技术系,同年进入二炮工作,翌年获全军科学进步奖。2003年依止上净下慧老和尚剃度。其后于河北赵县柏林禅寺及湖北黄梅四祖正觉禅寺修行历练。2010年于净慧长老座下得预临济宗第四十五代传承。现任河南省商城县黄柏山法眼禅寺方丈。著有《与祖师同行》、《不理》、《安住在折腾中》。

  内容梗概:

  《智慧的苏醒——科学看佛教》是以科学的观点来阐述我们智慧(觉性)苏醒的过程。共分为六章。

  第一章“觉的能力”。“觉性”是我们每一个人本具的,它从来不会变迁。只是我们被与生俱来的“贪、嗔、痴”所染污,致使觉性发挥不出来而表现出各种烦恼。作者从“觉的能力”看世界开始,引导大家进入“与心对话”的过程,使我们了解我们的“觉的能力”是如何被迷惑、如何堕入生死、如何轮回,通过修行,又如何解脱的。

  第二章“科学地看待佛教”。从“科学地认识佛教”开始,作者引领我们进入佛教的科学领地——现代物理学当中是如何体现佛教之“色”、“空”的,梦在佛教当中又是什么,神通是什么,后悔药是怎么回事,加持力(帮助)是如何实现的,知识与智慧的关系又是什么……

  第三章“佛教经典中的科学观”。在大量的佛教经典当中,有着对时间、空间的描述和量化,现代人很难理解。在这一章中,作者根据《华严经》《阿含经》对时空的描述,科学地呈现出我们生存的地球(佛经中叫“娑婆世界”)与其他星球(佛经中叫“世界”)的时空关系。根据《楞严经》对三界众生的描述,我们也了解了如果不知道惜福,那么酬债和索债就会轮回不息。

  第四章“佛教命运中的科学观”。从“大家都关心命运”开始,阐述佛教中“命运”的科学运行原理。因果对于命运的影响,倔强刚强的人命运为什么艰辛,望子成龙的实质是什么,为什么我们的命运不好,玩游戏会对命运产生什么影响,基因与“业”的关系,“冤家”、“亲家”、“纠缠”的关系。

  第五章“科学地建立信心”。信是佛教中最重要的修行手段。《华严经》云:“信为道元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法。”如何科学地对佛教建立起信心,这是本章的重点。我们信心的不足是因为成见和妄想。如果把成见脱去了,我们的生死问题就解决了。本章教导大家如何建立起坚固的信根,圣贤与凡夫的区别在哪里,聪明才智多了为什么会遮蔽我们的智慧……

  第六章“科学地应用佛教”。通过以上章节,我们已经充分了解了佛教中的科学观。佛教的理论需要落实到生活实践中,才能发挥它的作用。本章就教我们如何科学地应用佛教。如何通过修行开发智慧,如何再把智慧转化成运用,如何通过智慧来设计新的知识模式,如何通过智慧来进行管理,如何智慧地学佛,分清楚真谛、俗谛,分清楚唯心净土与极乐净土,如何实现平等无诤,普贤妙有和般若空慧的关系,禅修的好处通过科学实验能够量化,可以设计出学佛进阶的游戏产品,认真做事不评论,好事也应如法做……最后,人生如戏,我们每一个人都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佛教经典常说:菩萨明知道场是空,却不舍启建水月道场;明知佛事如戏,却不舍大做空花佛事;明知众生如幻,却不舍广度众生;明知佛果如梦,却不舍成就佛果。愿本书抛砖引玉,能够启发读者的智慧之源,令我们被迷惑的“觉性”、智慧,逐渐苏醒,共同走上“觉悟人生,奉献人生”之路。

  精彩书摘:

  每一个生命对外界都能感知或者叫“觉”,这是一切生命共有的特征,这里我们称之为每一个生命都具有“觉的能力”。但是每一个生命对外界感知或者说觉的结果,是随着他们使用的工具不同而相异的,这就是说,我们的“觉”因为对外感知工具的缺陷而被迷惑。

  人类对外的感知或“觉”,是通过我们的感官——眼、耳、鼻、舌、身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来实现的。因为每一个人的这些感官不同,我们对外界的认识也会有所不同。当然还有很多人具有超出这些感觉器官对外感知的能力,比如我们平时常常说的“直觉”。

  其他生命形式因为与人类感知工具不同,对外界的感知,会有很大的差别。但是每一种生命必然会有自己对外感知的工具,以满足其最最基本的生存需要,否则他们将无法在这个世界上存在下去。所以,对于一切的生命形式来说,他们只是被迷惑的程度有所不同而已。

  很明显,所谓高级的生命,就是对外感知被迷惑得少一些,或者说是容易、也可以说是知道通过修行使得他们的觉的能力被迷惑得更少一些。所谓的低级生命,就是对外感知被迷惑得严重一些,甚至不知道可以通过修行恢复自己被迷惑的这些能力。从表面现象来说,就是他们对外感知的器官完整性不同。

  所谓的圣人就是知道这些道理,并且积极改善自己这些工具的人,甚至是努力提高或拥有更完美的对外感知工具的人。而我们凡夫则可以定义为不知道这个道理、不知道去改善对外感知的工具、不知道去拥有这些更完美工具的人。

  近代的科学工作者对这个道理已经有所明白,他们开始改善我们人类对外感知的工具,设计出了延伸我们人类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的各种形式的工具,比如望远镜、显微镜、声纳、超声波探测、无线电通信等等。但是对于佛教来说,这些也仅仅是延伸了我们“天眼”的一小部分而已。

  而低等的生命就可怜了,他们可以说是被迷惑得比较深,还不知道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提高自己对外界的感知能力。这也是人与动物的科学定义,因为人与动物的最大区别就在于,人类知道设计并使用工具,而动物是不会的。这就很容易了解,同一种生命形式,对同一外界会产生不同认识的原因,或者说,我们“觉”的结果因为觉的工具差别而不同程度地受到迷惑。

  比如,我们眼睛所见到的世界,就拿计算机屏幕来说吧,我们看到的内容是每秒30帧的图片刷新而成的,是电子束不断扫描的结果。如果我们的眼睛分辨率过高,我们看这个画面就是抖动或不连续的,甚至是一些断断续续的点。我们的眼睛实际上就像荧光屏一样,受到余辉的影响,使得我们对真实的世界失去了观察力,而把真实的世界看成了另外一种情景。

  而从微观世界中的粒子来说,我们看到的世界实际上是由很小很小的微观粒子组成的。甚至可以说,我们看到的世界只是不稳定的粒子高速运动而构成的幻象。如果我们的眼睛可以不受余辉的影响,就会发现这个世界只是一些以每秒10的9次方的速度“抖动”着的不稳定粒子。

  可惜的是,我们的眼睛只能分别每秒10次左右的“抖动”。我们看的电影以每秒24次的“抖动”就把我们骗得死死的了,因此而以为这些电影是真实地在运动中。可见我们在每秒10的9次方这样高速“抖动”面前是如何地脆弱和无力。

  佛教把我们所见所闻等归纳为妄想,就是因为我们在这些“抖动”面前不能真实了解其实相。佛陀在《楞严经》里面把我们对世界万物描述为“譬如有人,以清净目,观晴明空。唯一晴虚,回无所有。其人无故,不动目睛,瞪以发劳。则于虚空,别见狂华”。

  ……我们觉的工具有缺陷,使得我们对外界世界的感知产生了错误,这个错误就是我们常常说的妄想。因为有了妄想,再加上我们对妄想的执著,使得我们烦恼不断,甚至堕落到了生死之中。

  最大的妄想就是我们身体中的“地大”,然后“水大”、“火大”、“风大”……一直到我们思考中的虚无缥缈的妄想。我们的身体四大是最坚固的妄想,然后是思维中虚无缥缈的妄想,乃至于梦中的幻想。所以,我们总是说“人生如梦”,其实梦也是和我们的身体一样的妄想,只是“余辉”短点罢了。

  一切不过是我们的“觉的能力”被迷惑了。所以,若是能够明白、能够接受的话,我们就知道,现前七尺之躯,不过地水火风。这样就能觉悟自己,还原我们本来的清净之觉,我们自然就会彻底清净,“不挂一丝”。这就是雍正皇帝在他的《御选语录序》中记载的开悟状态:

  夫学人初登解脱之门,乍释业系之苦,觉山河大地,十方虚空并皆消殒,不为从上古锥舌头之所瞒,识得现在七尺之躯,不过地水火风,自然彻底清净,不挂一丝,是则名为初步破参。

  前后际断者,破本参后,乃知山者山,河者河,大地者大地,十方虚空者十方虚空。地水火风者地水火风,乃至无明者无明,烦恼者烦恼,色声香味触法者色声香味触法,尽是本分,皆是菩提,无一物非我身,无一物是我已。境智融通,色空无碍,获大自在,常住不动,是则名为透重关,名为大死大活者。

  透重关后,家舍即在途中,途中不离家舍,明头也合,暗头也合,寂即是照,照即是寂,行斯住斯,体斯用斯,空斯有斯,古斯今斯,无生故长生,无灭故不灭。如斯惺惺行履,无明执著自然消落,方能踏末后一关。

  虽云透三关,而实无透者,不过如来如是,我亦如是。从兹方修无修,证无证,妙觉普明,圆照法界,一为无量,无量为一,大中现小,小中现大,坐微尘里转大法轮,于一毫端现宝王刹,救拔众生,利用无尽。佛佛祖祖皆为此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达摩西来,历代授受,古德传灯,无尽光中,大圆镜里,日往月来,以至于今。

  如果我们能够明白、接受这样的道理,就很容易知道我们从来没有生过,将来也不会死亡。我们这一期的生死不过是身体这个工具的成、住、坏、灭的过程。所谓的生死过程不过是我们对外感知的工具换了一套而已。而我们不生不灭的灵明觉性(或者叫“觉的能力”)本身是从来不会生死的。

  现在感觉处于生死之中,是因为我们的灵明觉性被迷惑了而已。只要保持自己“觉的能力”处于清醒的状态,我们就不会被妄想所左右,我们就能明明白白地知道我们所处的状态,就能了解我们所处的世界。

  所以佛教里面常说:“妄念成生灭,真如不变迁。”这里所说的真如,实际上就是前面说的灵明觉性、“觉的能力”。妄想就是我们被迷惑的“真如”或者说是被迷惑的“觉的能力”。而被迷惑的“觉的能力”是可以被还原的,因为“觉的能力”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

  妄想就是这样的生灭过程,所以妄想可以商量、可以解释、可以修正、可以改变,可以……只有真如才不会变迁。具体真如是什么,有很多很多的说法,但是都不能把真如本性说明白,只有靠自己去体证。因为真如是不会变迁的,所谓“妙高顶上绝商量”,是不可以解释、不可以修正、不可以改变、不可以……为了便于让大家有个印象,我自己就使用了这个描绘真如的名词——“觉的能力”。

  所以,不要怕妄想,更不要去消灭或者压抑妄想,只要知道如何去如法地处理或者说掌控这个妄想。能够被处理或掌握的妄想,实际上就是我们的智慧,这样的智慧就能让我们的生活美好起来。只有不能被控制、不能被处理的妄想才是烦恼。这也就是永嘉大师所说的“无明实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的道理。

文章关键词: 佛教 智慧 科学 常通法师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