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受袭:什么导致了极端恐怖

2015年11月16日 10:24  大公佛教  收藏本文     
故凡是鼓励谦逊、鼓励人变得更有自制力的宗教,佛教皆视为“善法”。凡是鼓励谦逊、鼓励人变得更有自制力的宗教,佛教皆视为“善法”。

  按:11.13巴黎的恐怖袭击震惊世界。在哀悼死者、谴责IS的同时,我们更应深刻地反思:究竟是什么造成了这些极端的对立与仇视?

  文/苟嘉陵

  为什么人与人之间,种族与宗教之间,会产生如此的对立与仇视?

  要解决人类的种族与宗教纷争,并非易事。因为这牵涉到人类心灵深处的一种东西,是较难为一般人清楚见到的。因为见不到,就难解决。

  这一种人类心灵深处的东西,在佛法中称作“我见”。由我见而生起一种强烈地以自我为中心的态度,称作“我执”。做为一个人类,每人的心里都有这一种东西,只是层次和程度有所不同。

  “我见”简而言之,就是一种以为自己很优越高超正确,胜过别人的心理。当这一种东西表现在性别上,就成为“大男人主义”,觉得女人只是男人的附属品;表现在宗教上,就造成一神论或我神至尊论,完全否定其他宗教的价值和存在意义;表现在文学或艺术创作上,就造成所谓的文人相轻,令创作者觉得自己的作品怎么看都比别人的好;而表现在种族上,就成为种族主义与种族纷争,到极点时就成了大规模的种族屠杀事件。

  以佛(释迦牟尼佛)所发现的缘起法则①来看,这一个问题只有靠人类的自觉,也就是由人类自身看见了自己内心深处的“我见”、“我执”,才能彻底得到解决。

  佛教中有帮助训练人类自觉力的方法,也就是“四念处”②的修行方法体系;也有对整个修行理论的详细描述,就是所谓的“四圣谛”③教法。但是修行本身,仍要靠人类自己。以佛法的观点看来,没有任何的神或外力,能解决人类的这一个问题。换句话说,人类如果不去靠自己的修行而增益了自觉力,远离了我见、我执,则人间种族的倾轧将永无止息。

  (①缘起法则,指宇宙人生一切现象,均由因缘和合而起。为佛所发现之基本理则。

  ②四念处,指身、受、心、法四个当为佛法修行人觉观的对象。其总合即为八正道中“正念”之修行。

  ③四圣谛,指苦谛、集谛、灭谛和道谛。为佛陀所建立之修行方法论。其主要意义是在说明人生实相。佛指出人是因集——贪爱、执取——而有苦。而由此去认知,就能由道——正确的修行——而达到苦灭。”)

  也许有人会觉得佛教的这种理论,和世间其他宗教并没有什么不同。其他的宗教,不也是说只要世人皆能接受某一种价值体系,则人类的问题就得到解决了吗?佛法真的有什么不同吗?

  有的!佛法是一种“觉的文化”,讲的是人类人格的自觉提升与和谐。而其和一般宗教的不同,有以下三点。

  (一)佛法不认为人类的问题,来自魔鬼或任何外力。故佛教主张修行应该针对人类自己。

  (二)佛法也不认为神或任何外力,能解决人类因我见、我执而造成的问题。故佛教主张人当积极努力地行善、自修而提升自觉力,不当被动地等待别人的救赎。

  (三)佛法认为人类是可以借着修行与自省,而逐渐趋向圆满、和谐的。故佛法肯定人的潜在智慧与德行,是一个肯定“人”的宗教。

  世间的各大宗教,以佛法来看都很好,都是与人为善的。但好的东西到了我执深重的人类手里,往往就变质了。我们曾在人类的历史上见到几次的宗教战争,就是例子。

  所以佛法不反对,也不随便批评其他的宗教。但针对人类的种族与宗教的纷争问题,佛教认为人类仍需要加强自觉力,提升理性。而佛法提供了帮助人类提升自觉力与理性的实际方法。

  以佛法的原理来看,人会有暴力倾向,是因为不和谐的人格造成的。当人的内心充满矛盾、冲突,而造成不安、紧张时,就容易有暴力倾向。人格中有喜悦的人,则是不会有激烈的暴力行为的。所以解决人类相残好斗的暴力问题,真正治本的办法,是使人类藉由“觉”的提升,在生命中拥有喜悦。

  许多宗教皆能借着信仰而提升人的喜悦。的确,当一个人能在“神”的面前感受到自己的渺小,而把自己放在一个很谦逊卑微的地位时,他的内心自然就会感受到一种喜悦。那不是一种骄傲,也不是一种自我扩张,而是当一个人面对浩瀚的宇宙,能在一刹那间体会到自己乃至全人类的渺小,而觉得自己所做的一切实在是微不足道的时候,内心自然体会到的一种喜的感觉。

  故凡是鼓励谦逊、鼓励人变得更有自制力的宗教,佛教皆视为“善法”。因为人在放下我执而能变得谦逊的同时,真正得到益处的是他自己。而真正的宗教徒,也绝不会总高高在上地以为自己的宗教绝对优于其他。

  佛教所能提供促进人类喜悦的方法,除了有一般宗教以信仰为基础的法门外,另外也提供了并非建立在“信”上的法门,能使人不需要相信一个至高无上的存在,也能经验到喜悦。这一点是非常可贵的。因为世间有不少人并非宗教徒,而宗教徒中也有不少人是愈信“我执”却愈强的。对于这些不能借着“神的恩典”而把自我放下的人而言,另一种经由人的认知及努力而放下自我的方法,就益发重要了。

  佛教中借着人的认知及努力而达到喜悦的方法,基本上有两个下手的途径。一个是借着不断地觉观和修行,而克服生命中的种种贪忧烦恼,进而达到生命整体的喜悦、和谐。这个途径称作“解脱道”。另一个途径就是借着不断地关心他人,为他人服务,而使自己的慈悲心扩展,身心的自觉力加深,最后亦能达到整体人格的喜悦、和谐。这个途径则被称为“菩萨道”。解脱道与菩萨道虽是两个可下手的途径,却是相容、相辅而不是相斥的。虽然有人颇有把这两种途径分开的看法,我倒以为现代的佛教应走上两者的统合。使解脱道成为菩萨道的基础,而菩萨道则是解脱道的扩大。修行人虽可随自己的个性,而选择其中一条作为入手处,但对大多数人而言,能把两者结合到一个程度,会更容易增上。

  佛教另一项能减轻人类暴力倾向之教说,就是佛陀所发现之缘起法则。了解缘起法则的人,深知世间一切相的形成,均是因缘所生的。人如果要改变世界,必须要先能了解因缘,接受事实,然后才可加入适当的影响力去转变因缘。绝大多数的情形下,用暴力只是没有耐心的不安表现,不但不会真地改变什么,反而会有不良的效果。故佛教提倡理性,不主张用暴力,不只是由人道主义的慈悲立场出发,同时也是由实效主义而讲的。佛教认为真正的“革命”在教育和实践,在个人和社会不断地反省与自我调整,而不在于改朝换代式的政治革命。故只有流血的革命,佛教是无法赞同的,因为那并没有真正地改变了什么。

  对于战争的态度,基本上也是一样。由缘起思想来看,暴力如果是一个人内心世界的不和谐表现,战争就是人类整体社会间的不和谐表现。而当不和谐存在时,人类当做的是自我的觉观与调整,也就是“修行”。故佛教对战争基本的立场,一定是非战。佛教不会赞同任何侵略的行为,无论是为了任何的理想与主义。但佛教也不主张对任何的侵略皆不抵抗。当有人巧立一切名目而侵略你的国家时,你如果不去制止,就是不能“止恶”,不符合佛法的慈悲精神。故佛教并不会主张战争是绝对地善或绝对地恶,而对其采取理性的非战而不反战的立场。

  归根结底,佛法主张一个和谐非暴力的社会,决定于其组成的每一个人都通过觉知力的提升,拥有喜悦的生命与和谐的心灵。

文章关键词: 佛教 巴黎 修行 因缘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