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魏德东
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民俗节日,也是我国时间最长的公共假日之一,连休7天,普天同庆。假日,想当然的,就是休息、不用上班的日子,似乎有什么都不用做的意思。然而,真正的假日并非如此。认真分析,我们就会发现,假日的起源、本质与宗教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人类大多数的公共假日都来自宗教,而所谓的假日,很多时候就是人类专门从事精神与灵性生活的时间。
以刚刚度过的春节为例,表面上是阖家团聚,除旧迎新。而打开春节的内核,我们看到,腊月二十三祭灶王,大年三十拜祖先,正月初五迎财神,等等,无不具有丰富的宗教内涵。而传统宗教的活动场所,从寺院到道观,以及各式各样的小庙,也无不将春节作为重要的表现节点,供给丰富多彩的精神产品。广大的民众在家庭团聚之余,也很喜欢到佛寺、道观、庙会去感受、分享节日的欢乐。宗教专业人士,从正规的法师道长,到民间的巫婆神汉,春节期间可以说是最为繁忙辛苦的人群,为操劳了一年的大众排忧解惑、祈福禳灾。
公共假日是面向社会全体大众的,宗教则具有特别的信仰人群。为什么公共假日中会具有如此丰富的宗教内容呢?
容易被大家习焉不察的是,大多数的公共假日都是由宗教节日延展出来的。宗教是人类精神与灵性生活的核心载体,每一种宗教都设定一些重要的时间节点作为节日予以庆祝,其中最为流行的,是教主的诞辰日。今天,在欧洲、美国等基督徒占人口多数的国家,圣诞节,也就是耶稣诞辰的日子,既是基督宗教的最大节日,也是全社会最重要的公共假日。在东南亚佛教流行的国家,佛诞节则不仅仅是佛教徒的节日,也是公共假日。今天,世界上很多国家的公共假日,都源于某宗教的节日。
对当代人类生活影响最大的假日,无疑是源于基督教传统的礼拜天。依据基督教的教义,上帝用6天时间创造世界,第7天休息,而信徒们也要在这一天敬拜上帝。在现代化与全球化进程中,这样一种宗教文化最终成为当代世界最基本的时间架构,人们以7天为单位组织社会生活,基督教的星期制度成为全人类工作与休息的时间平台。
近代以来的很长时间,我国的公共假日制度是排斥宗教与传统文化的,甚至有过春节也要上班,“过一个革命化春节”的时期。然而进入新世纪以来,传统节日凤凰重生,再次成为我国公共假日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其中也都蕴含着丰富的宗教背景。春节的宗教含义是全方位的,需要祭拜各种神灵;清明节,主题是祭祀祖先,满足人们慎终追远的精神需求;端午节,赛龙舟有图腾崇拜的含义,拜钟馗则是祈求健康平安;中秋节,则是人们祭拜月神的时刻。经过千百年的演变沉淀,这些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最终成为今天的公共假日,呈现了中国传统宗教文化的现代价值。
公共假日不仅在起源上与宗教密切相关,就其本质而言,也体现了宗教需求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性。工作日与节假日,表面上的区别是上班与不上班、工作与不工作,而其实质区别是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也就是说,工作日主要是人类从事物质生活的日子,节假日则是人类开展精神与灵性生活的时刻。人类的存在与绵延,既需要衣食住行等物质生活资料,也需要精神与灵性生活。随着人类物质生产力的提高,人们获取与满足物质需求的时间在逐渐缩短,而用于休憩与精神生活的时间则在明显延长。人们每周不上班的时间由1天发展到今天的2天、2天半甚至3天,就是最好的例证。而这些不上班的日子,就其本意来说,不仅仅是睡懒觉,而是要用来提升人的精神境界。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