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

佛教五大菩萨法门(图)

2012年11月09日 10:42  中华佛光文化网
佛教五大菩萨法门佛教五大菩萨法门

  在佛教教育制度中“佛菩萨”不是神明,而是我们修学的榜样。供养菩萨的意义,是提醒自己要能够见贤思齐,而不是把菩萨当神明看待,或祈求菩萨保佑。中国有五大菩萨,代表佛法五大修学的科目,与人生关係至为密切。分述如下:

  初入门:以“弥勒菩萨”为代表

  “弥勒菩萨”的塑像是中国传统寺庙一入山门,第一眼见到的菩萨,代表初学佛的资格与条件。笑口常开、大肚能容的弥勒菩萨要教我们的就是“放下慾望,知足常乐”,并且学习大地:“厚德栽物,雅量容人”的功夫。

  孝敬门:以“地藏菩萨”为代表

  “地藏菩萨本愿经”是佛门的孝经,内容是释迦牟尼佛讲述地藏菩萨以孝敬为根本所发的弘愿。中国有句话“百善孝为先”,唯有孝敬才能开发我们自性无尽的宝藏。“净业三福”亦将“孝养父母,奉事师长”列为第一,因为“孝顺父母,尊敬师长”乃是做人的大根大本,也是人之善良本性的流露。孝敬做到究竟圆满,是超越时空,无始无终,是尽虚空遍法界,只有诸佛如来才可达到的境界,我们若能以“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子是我母”的心,来看待每一位眾生,并将孝敬做到究竟圆满,就是成佛了。

  慈悲门:以“观音菩萨”代表

  “慈是予乐,悲是拔苦”,慈悲就是要为别人带来快乐,解决眾生的烦恼痛苦,菩萨教化眾生是完全出自内心的爱护,是不附带任何条件的。我们若能做到“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并且了解所有眾生与自己是一体,进一步帮助眾生离苦得乐,就是观音菩萨的化身了。

  智慧门:以“文殊菩萨”为代表

  有了慈悲而没有智慧,往往会流於溺爱与感情用事,这种教育并不圆满,所以“文殊菩萨”所代表的教学科目,就是教导我们日常生活的智慧,使我们了解:“心随境转则苦,境随心转则乐”,要做到“境智相应”;祛除妄想、执著、分别之心,达到“但自无心於万物,何妨万物常围绕”的境界,虽面对宇宙万象,心却是如如不动的。培养“不是别人使我们烦恼痛苦,而是自己的修养不够”、“改变不了别人,就从改变自己做起”的生活信念,凡事学习看顺眼,不与人计较、起衝突或结恶缘,不让瞋念起现行,破坏自己的功德。更进一步让自己精进,学习以较高或较广的观点处理事情,也就是破除“我执”,当执著一分一分减少,快乐自在就会一分一分增加。

  实践门:以“普贤菩萨”为代表

  “普贤法门”是代表实践圆满的法门,华严经说:不修普贤行,就不能圆成佛道。吾人须瞭解:“说一丈,不如行一尺”、“能说不能行,不是真智慧”,亦即“实践”才是成就究竟圆满智慧的法门,也就是将孝敬、慈悲、智慧应用在日常生活当中,从早到晚,对人、对事、对物,都能够依照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导归极乐”的精神去实践,方能达到佛教教学的最高目标。

  从以上探讨,可知佛教教学的特色:

  1)佛教是“佛陀对九法界眾生至善圆满的教育”,是智慧的教育,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绝非迷信、消极或遁世,而是要“破迷开悟,离苦得乐”。

  2)佛法的修行不是向外求,而是向内从心地下功夫的法门。学佛要从日常生活中去体悟及歷练人生的智慧,要藉境(事)练心,要能面对逆境,勇於接受人生的各种挑战。

  3)佛法的教学蕴含在佛教的各项艺术中,都是时时刻刻透过六根对六尘的接触,来提醒我们、教育我们,如供养“佛菩萨”就是要提醒我们“见贤思齐”。

  4)学佛乃是学觉悟、学快乐、学自在,诵经重点是要“依教奉行”,在日常生活当中,修正我们对宇宙人生错误的看法、想法、说法及做法,因为“实践”才是成就究竟圆满智慧的法门。

  佛法是教导我们生活智慧的教学,是变化眾生气质的工作,使眾生能够达到“化恶成善”、“转凡成圣”、“离苦得乐”的教育目标。

  了业附:佛法最终是让众生真正明白:缘起性空和因果报应,这两个终极真理!没有任何外力来奖惩人——任何期望佛菩萨伸手拯救的念头都是妄想,这也并非否定佛菩萨的存在——佛菩萨是绝对的存在。佛菩萨不可能去拯救一个没觉悟的愚痴之人,帮了这种人,这种人也不会相信是佛菩萨暗中拯救了他,反倒沾沾自喜自己运气好、大富大贵,而去造更多的恶,因此,帮了这种人,佛菩萨无形中在造恶业。因此,佛菩萨,只是告诉了我们如何觉悟、如何解脱、如何自度之离苦得乐的方法,最终,还是信不信由你,众生永远是自作自受,难逃自食其果。绝对不是信则灵,不信则妄。对信的人,佛菩萨护持加被,让其逢凶化吉,自会感恩佛菩萨的护佑而精进修行。当然,这种佛菩萨的加持护佑,必须是我们善的心力,同遍虚空尽法界无处不在的佛菩萨感应道交,才会也自会发生不可思议力量。

标签:
分享到:

相关链接

佛教万年历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