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院中的打板叩钟和击鼓

2013年10月15日 09:41  新浪佛学 微博

  文/月悟法师

  打板,也称打木、檀板、声鸣,梵音译为犍稚、犍槌、犍椎、揵椎、犍地(参看笔者新浪博文《佛教“犍槌”之“槌”正音》),是集合僧人的响器之一。《增壹阿含经》卷第二十四:“世尊七月十五日于露野地敷座,比丘僧前后围绕。佛告阿难曰:汝今于露地,速击揵椎。所以然者,今七月十五日,是受岁之日。是时,尊者阿难右膝着地,长跪叉手,便说此偈:净眼无与等,无事而不练,智慧无染着,何等名受岁。尔时,世尊复以偈报阿难曰:受岁三业净,身口意所作。两两比丘对,自陈所作短,还自称名字,今日众受岁,我亦净意受,唯愿原其过。尔时,阿难复以偈问其义曰:过去恒沙佛,辟支及声闻,尽是诸佛法,独是释迦文。尔时,佛复以偈报阿难曰:恒沙过去佛,弟子清净心,皆是诸佛法,非今释迦文,辟支无此法,无岁无弟子,独逝无伴侣,不与他说法,当来佛世尊,恒沙不可计,彼亦受此岁,如今瞿昙法。是时,尊者阿难闻此语已,欢喜踊跃,不能自胜。即升讲堂,手执揵椎,并作是说,我今击此如来信鼓,诸有如来弟子众者,尽当普集。尔时,复说此偈:降伏魔力怨,除结无有余。露地击揵椎,比丘闻当集。诸欲闻法人,度流生死海。闻此妙响音,尽当云集此。”《集众偈》:“降伏魔怨力,除结尽无余。露地击犍槌,比丘闻当集。诸欲闻法人,度流生死海。闻此妙响音,尽当云集此。”《五分律》卷十八:“诸比丘不知何以木作犍稚,以是白佛。佛言:除漆树毒树,余木鸣者听作。”《藏汉佛学词典》记载:“《毗奈耶》中所说尺度:木质为旃檀、木瓜树、巴罗沙、紫檀、醋柳、桐树等;长八十四指,宽六指,厚二指,削去四角成为八方,四角断口,各长二指,两端刻成蛤蟆头形。”现在的寺院,打板的木板尺度,没有这么讲究。

  中国佛寺除了打板集合僧人之外,还有钟、鼓。俗语“晨钟暮鼓”,比较笼统。其实,寺院晨、暮,都要叩钟,击鼓。凌晨先钟后鼓,晚上先鼓后钟,以打板为凌晨起床、晚上熄灯(养息)的讯号。寺院晨起依次打板,叩晨钟,击晨鼓,上早課。下午,上晚課。迟暮,依次击暮鼓,叩暮钟,打熄灯板,顺序与晨起相反。叩钟,既叩晨钟,也叩暮钟;一边叩钟,一边唱念晨钟偈、暮钟偈。击鼓,既击晨鼓,也击暮鼓。《楞严经》卷三载:“阿难,汝更听此祗园中,食办击鼓,众集撞钟,钟、鼓音声,前后相续。”《诸经要集》卷二十“鸣钟缘”条引用《杂喻经》之偈说,若闻钟声,卧者须起。《敕修百丈清规·法器章》:“大钟,丛林号令之始也。晓击则破长夜,警睡眠;暮击则觉昏衢,疏冥昧。”

  寺内的钟、鼓,除了作为僧人集结讯号之外,还有更深的佛法意义。《增一阿含经》说:“若打钟时,一切恶道诸苦,并得停止。”《佛祖统纪智者传》中说:“闻击钟磬之声,能生善心,能增正念。”《鸣钟宝偈》云:“愿此钟声超法界,铁围幽暗悉皆闻。闻尘清净证圆通,一切众生成正觉。”

  唐、宋以来,我国各大寺院多在佛殿两侧建钟、鼓楼,为悬挂钟、鼓之用。唐代诗人张继的诗句:“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把钟声与客旅的愁思相联系,流传千古。

  笔者出家前,欲早起准时工作,闹钟是必备之物。出家后,坚持上殿、过堂。寺院一般三、四点钟就打板、叩钟了,天天如此。打板声、钟声,深深地在八识田中打下了烙印,形成了不闹的“闹钟”。一般凌晨打板声将起,便能睡醒。不过,也有“例外”。记得有一次,常住寺院晚上开非常会议,第二天一点整结束。回到房间,坐着打瞌睡,很快进入梦乡。梦中云游到一座寺院挂单,甚是疲惫,坐着打瞌睡,很快进入梦乡(梦中梦),忽然传来了钟声。遂动了一念“要起床早课了”。梦醒,竟然是常住寺院的晨钟声……

分享到: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给本文挑错 电话:4006900000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