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群法师:自我的回归从麻木中苏醒

2013年03月01日 11:21  中华佛光文化网  微博

  文/济群法师

  自我,大家似乎都非常熟悉。我们每个人都是生活在强烈的自我意识中,一生都在为所谓的“我”而奔忙。为了我的事业、我的家庭、我的儿女、我的名誉地位、我的财富……我们所关注的一切,都是围绕着自我这个中心。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我”,有着神圣的地位,有着至高无上的权力。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正是因为我执,才导致了私有制的产生,导致了一切社会不平等现象的发生。也正是因为我执,人类不但对“我”有着深深的贪恋,还进一步希望更多的东西为“我”所有。在家庭中,一方面体现在父母对子女的专制,尤其在中国,根深蒂固的家族观念,使父母往往把子女当作自己的一部分,当作私有财产一般任意处置,固执地以自己的观念和生活方式去要求子女,无视子女的独立人格,使他们活得痛苦不堪;一方面又体现在夫妻间的过分占有,男女地位的不平等,使妇女们在很长时间内只是男性社会的附庸,彼此都活得很不自由。

  我执,使人与人之间产生严重的隔阂;我执,是造成人类不平等的根源;我执,又引发人生的种种烦恼;我执,还是社会犯罪的祸根。我们每天何止百次千次说到“我”。

  然而,究竟什么是真正的“我”呢?在生活中,我们有身外之物,有身内之物。身外之物,包括我们的事业、名誉、地位,包括我们的信用卡、房子、汽车,还包括我们的妻子、儿女、朋友,以及诸如此类的一切。我们时常将它们作为生活的尺度和成功的标准,将它们和“我”混淆在一起,不分彼此。

  在生活中我们可以发现这样的例子:若事业成功,似乎就高人一等,而职业低贱,又会自惭形秽;若家资巨万,便觉得趾高气扬,而身无分文,又会无脸见人……事实上,这些东西只是暂时地为“我”所拥有,都逃脱不了无常的规律。我们的名誉地位,无法永远保有;我们的信用卡、房子、汽车,随时都会更换主人;即便是我们的妻子儿女,也可能在聚散离合中变换相互的关系。由此可知,这些身外之物并不能代表真正的“我”,我们只是出于执著,才将它们当成是“我”的一部分。

  那么,我们的身内之物,我们的生命体总该是我的吧?通常,每个人最关心的就是自己。我们为他人付出一些劳动,就会计较报酬、计较得失。可我们一生几十年的光阴,都在为自己的色身服务,忙他的衣食、忙他的成长,却无怨无悔。这样看来,色身似乎理所当然地代表着真正的“我”了。可我们再分析一下,就会发现,我们的色身也不过是四大的假合。现在医学发达,人体的每个器官都可以像机器零件一样随时更换:当你的手断了,可以换上一只别人的手;当你的心脏有了问题,可以换上合成材料制作的人工心脏;甚至换头也不再是神话,不久的将来,人就可能在自己的肩上摸到别人的头,那个头到底是不是你的呢?而且,我们的色身每天都处在不断的新陈代谢之中:

  从婴儿到少年、成年,时时刻刻都在成长,然后开始逐渐地衰老、败坏,又有哪一刻不在变化中?肉食的人,组成色身的原材料,是动物的肉;素食的人,组成色身的原材料,是蔬菜和瓜果。所以,在动物界,肉食动物的性格都比较凶暴;而素食动物则相对温和许多。色身有如住房,只供我们暂时住一住,我们无法永远拥有它,更无法让它永不败坏。生命只在呼吸间,当我们还有一口气在的时候,可以很活泼、很灿烂;倘若哪天一口气不来,就该腐烂、发臭了。可见,色身也不能代表真正的“我”。

  再来看一下我们的精神活动。我们的精神领域是一个错综复杂的世界,不会比一个庞大的政府机构更简单。在我们色身成长的岁月里,我们的精神领域也在不断地得到充实。就我自己的人生经验来说,我的观念、我的知识,离不开小时候父母的教育,上学后老师的教育,以及走上弘法道路后社会所给予的影响。我现在所想的、所说的,都是长期以来一点一滴慢慢形成的。尽管,我们每天都会不断地表述:我的想法!我的看法!不时地发表一些高论。但在我们人生的每个阶段,观念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阅历的丰富,随着知识的增长,不断地发生改变。尽管,我们每天都会不断地强调:我喜欢,我讨厌;我快乐,我痛苦……我喜欢的时候,对方的缺点也是优点;我讨厌的时候,对方的优点也成了缺点。我快乐的时候,浑身的每个细胞都在欢喜踊跃;我痛苦的时候,日月星辰也显得暗淡无光。痛苦时的我,无法想象快乐时的我;快乐时的我,同样无法想象痛苦时的我。那么,究竟是痛苦时的“我”代表着真正的“我”,还是快乐时的“我’’代表着真正的“我”呢?

  “我”究竟是什么?从以上的分析中,我们可以了解到,所谓的“我”其实是由许多非我的东西组成。而这些非我的东西,哪一样都不能代表着真正的“我”。如果我们把它们当成“我”的话,人生就会充满烦恼。

  我们要以缘起的智慧来观照人生,要充分地认识到世间的一切都是无常变幻的。无论是财富、家庭、事业,还是我们的生命,我们都不能永远拥有,更不能将它们当作是真正的“我”。如果我们可以认识到这一点,就能够减少对世间万物的执著,让我们的心从物欲中解脱出来,从自我中解脱出来,再也不为它们所左右,从而保有心态的超然,保有人格的独立。

  我们也要以缘起的智慧来观照心念,我们的思维中有种种不同的想法和情绪。有人说世道险恶,但我觉得人心更险恶。当我说到人心的时候,大家想到的可能只是他人的心,但我指的却是我们每个人自己的心。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都有无数的陷阱:贪婪的陷阱、嗔恚的陷阱、自私的陷阱、怀疑的陷阱、骄傲的陷阱、嫉妒的陷阱、欲望的陷阱、愚痴的陷阱以及不良嗜好的陷阱……如果没有智慧的观照,我们的心就会时常掉人这些陷阱中,让贪婪、嗔恚、猜疑、骄傲、嫉妒和欲望支配着我们的生命。如果没有智慧的观照,我们的心就会时常沉迷在这些陷阱中而不自知,把眼前的一点私利当作生活的全部,被当下的一点情绪主宰我们的心灵。如果没有智慧的观照,我们就会缺乏辨别真相的能力,就不能透过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把这些原本非我的东西,当成是我,造成无尽的人生的烦恼和痛苦。

  如果我们能够通达无我的真理,就能更正确地认识自己生命,不再盲目地执著身内或身外之物为“我”,不再被世间的无常变化所困扰。就能够更好地把握自己的心念,对每种想法的产生,都能清清楚楚;对每种情绪的出现,都能明明白白,就不会心甘情愿地做他们的奴隶。

  如果我们能够通达无我的真理,才有可能开发出我们本自具足的智慧,寻找到我们本自具足的佛性。

  自我的回归,让我们回归到生命的本来!

  济群法师:从麻木中苏醒

  所谓出离,就是愿离娑婆。它的心行标准,是对轮回的盛事不再有任何期盼,任何留恋。但在今天这个物质空前丰富的社会,人们已经制造太多麻醉身心的诱惑,使心耽于其中,难以自拔。所以,现代人虽然觉得很累,在压力中不堪重负,但多半不会觉得太苦。因为随时都有新的刺激来转移痛苦,随时都有物欲带来短暂满足淡化痛苦,使我们在貌似快乐的幻影中疲于奔命,在种种物欲的刺激下日渐麻木。其结果,就是逐步丧失对痛苦的感受能力。

  或许有人会觉得:我们为什么要去“自讨苦吃”?为什么要去感受那些人人避之唯恐不及的痛苦?须知,这种感受正是生命的保护机制。就像我们需要定时体检,才能及早发现疾病,把握治疗时机。同样,唯有保持对痛苦的省察,才能找到痛苦之源,及时进行对治。否则,到病入膏肓时,一切都为时晚矣。

  怎样才能使我们从麻木中苏醒?这就需要时时念死无常,念轮回苦。因为死亡是生命无法回避的结局,而轮回则是凡夫无法脱离的轨道。正视这一现实,我们才会知道,什么才是对生命真正有价值的,什么才是人生的当务之急。

分享到: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给本文挑错 电话:4006900000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