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德云:“尘劳迥脱事非常”,什么是“尘劳”?眼、耳、鼻、舌、身、意六根,攀缘色、声、香、味、触、法六尘而成“劳”。眼睛不管看什么,看好的也好、看坏的也好,看久了以后就会疲劳,为什么?外面的色尘刺激我们的眼睛,就昏沉、疲劳,就麻木了、中毒了,这就是“劳”。耳朵听外面的声尘,不管听什么声音,好的、坏的,听久了,耳根也会劳顿。色、声、香、味、触、法,都是尘劳,所以《老子》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跟佛法是一样的道理。
截流溯源 直指一心
希望六根不染六尘,如禅宗祖师所说的“无住生心”、“百花丛里过,片叶不沾身”,净土宗所说的“莲出淤泥而不染”,都是一样的道理。这个心跟莲花一样,臭水也不着,香水也不着,一尘不染。
净土宗是用莲花来比喻,禅宗则是直截了当,“百花丛里过,片叶不沾身”,如《金刚经》所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六根对六尘时,无住、不染着,“见境不生贪爱,于理不生分别,不于理中生分别,是故其中最吉祥”,见到外面的境界,无论是顺境、逆境,不管是美、是丑,一个是静境、一个是动境,不管什么境界,不贪、不爱,不取、不舍,就像一面镜子一样,“汉来汉现,胡来胡现”,镜子中什么来就现什么,照了以后,什么都没有;我们这个心不能有一点东西存在,这就是不染尘。
“理”,就是菩提之理,这念心了了分明,如如不动,只有这一念菩提心、无住心,就是把它延长,看到什么、听到什么,都不要理它,就是坚住正念,随顺觉性,这就是理。“不于理中生分别,是故其中最吉祥”,这个地方是最安全、最吉祥、最光明、最自在的。
要想保护自己,就必须保护这念心。一般人不了解这个道理,到处去求神、求平安,真的有神可以保护你吗?没办法。只有自己保护自己这念心,才是最平安的。俗话说:“但求心中无愧,何需门上有神?”只要心当中无愧,不贪、不瞋、不痴,具足慈悲喜舍,走到哪里都是净土,心净则佛土净。
动中不动 片叶不沾
修行必须要先明白这个道理,假使不明白这个道理,不论修什么宗派,绝对修不成功。所谓“尘劳迥脱事非常,紧把绳头战一场”,“绳头”,就是念头。念头跑了,就把它拉回来;昏沉了,就动一动,当下这个觉心要作主。“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假使不在这里用一番功,生死没有办法了,道不能现前。明白了道才能修,怎么修?就是“狂心顿歇,歇即菩提”。
维摩诘居士看到舍利弗尊者在打坐,问:“舍利弗,你在这里做什么?”舍利弗尊者说:“我在这里打坐。”维摩诘是金粟如来转世,帮助释迦牟尼佛弘扬佛法,普度众生。维摩诘居士告诉舍利弗尊者:“于三界不动身口意,是名宴坐。”现在社会上有所谓大乘禅功,还有修感应,打通任督二脉,修气功,这些与道毫无关系。
所以,佛法告诉我们要回光返照,两眼往内看、两耳往内听,看到外面的境界时,要触物起照,“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把它照破,保持这个觉性。念佛的目的也是一样,就是把眼、耳、鼻、舌、身、意收回来。持咒、诵经也是如此,任运保持这个觉性,不贪、不瞋,不取、不舍。
禅宗祖师说:“百花丛里过,片叶不沾身”,我们这个世界就是“百花丛”,五光十色,什么都有。看到外面好的境界,不生贪爱;看到坏的境界,不起烦恼。这念心始终了了分明、清清楚楚,这就是《金刚经》所说的“无住心”,做到了,成道就有希望!(接自《中台山月刊》)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