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

世界观

2012年10月10日 15:34  新浪佛学

  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世界的本源,意识产生物质;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源,物质产生意识。大乘佛教的观点既不是唯心主义也不是唯物主义,而是超越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中观般若的大空性中,心和物是一体的;大法界的智慧中,主观和客观是一体的;究竟了义的境界中,能取和所取是一体的。

  ·  虽然一切显现都来自于自己的内心,但这绝不等同于唯心主义。根据佛教的观点,心的本性是空性,心的自性是光明。唯心主义既不提倡心的本性是空性,也不主张心的自性是光明。我们绝不能将大乘佛法的观点和唯心主义混为一谈。《金刚经》里说得很清楚,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  凡夫众生就像照相机:它能记录很多影像,还可以通过调整焦距和闪光灯等方法拍摄远近大小明暗不同的照片,却唯独拍不到它自己——照相机。同样,凡夫能感知地球上的信息,也能研究上至太空下至地壳的现象,却唯独不清楚自己,不知道自己从哪里来、往哪里去,更不知道自己的本来面目——究竟实相。

  ·  若以负面的心态去看世界,那么你所看到的世界是灰暗、不光明的;若以正面的心态去看世界,那么你所看到的世界是真实、且光明的。

  ·  秋树之叶因起风而飘零,大海之鱼因巨浪而离散,生死轮回因业力而流转,芸芸众生因无明而漂泊。大海之舟因舵手而到岸,人生之舟因良师而解脱,身躯之病因良药而治愈,精神之病因妙法而觉醒。

  ·  我们看世界时,世界如此真实;想世界时,世界仿佛实有。这并不意味着世界不是心的显现,也不表示世界不是如幻如梦、缘起性空,而是以无明的眼睛和迷惑的心所得出的结论。当我们看世界时,只凝视着世界的现象,而不知道五官是无明的产物;当我们想世界时,只观察和分别世界,而体认不到心是迷惑的思想。

  ·  佛教认为,人的生命不仅是从生到死,还是一个循环的过程。人的一生仅是这个大循环中的一个环节。佛教对现实的态度超然,对文明的终极追求更透彻、更究竟。无论世界如何变换,佛教都有自己不变的真理。

标签:
分享到:

佛教万年历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