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

关于死亡

2012年10月10日 15:37  新浪佛学

  不要等到奄奄一息才领悟无常,不要等到无药可救才感恩生命,不要等到生命终结才断恶行善,不要等到面临死亡才想到修行,不要等到神智不清才求佛保佑,不要等到离开人世才寻求解脱,不要等到身心分离才求生佛国。修行应当从小时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当下做起,从内心做起!

  ·  为什么要修观死亡无常呢?对于修行人来说,最大的障碍就是对今生今世的贪执,也是过于追求此生此世的名利。只有观修无常才能去掉这个贪执,断除对名利的过分追求。如果不断掉对此生此世的贪执,佛法的知识再丰富,修行的时间再长久,戒律守持得再清净,也谈不上是修行者。

  ·  对于我们初学者来说,在内心中未生起菩提心和证悟空性之前,应唯一观修死亡无常。世尊说:“若多修无常,已供养诸佛;若多修无常,得诸佛安慰;若多修无常,得诸佛授记;若多修无常,得诸佛加持。”

  ·  我们并不需要通过算命来询问将来死后自己会去往哪里,也没有必要寻求圣者以神通来观察我们将投胎何方。死后的去向,取决于当下是造恶业还是行善业;死后投胎何处,取决于心中生起恶念还是善念。据佛经所说:嗔恚投生地狱;吝啬投生恶鬼;愚痴投生畜生;贪欲投生人道;嫉妒投生修罗;我慢投生天道。

  ·  拥有势力和地位,拥有健康和亲属,生活富裕,身强力壮,年轻貌美,才华渊博,科技发达,医学高明……这些都不能成为我们可以不面临死亡的理由。人生本来就这么短暂,生命又极其脆弱,再加上全球各地灾难重重,我们随时随地都有死亡的可能,那为什么还沉迷在此生此世的名利之中,并做一些千百年后的计划呢?

  ·  即使世间的科技再高明,创造力再惊人,物质世界改变再大,到面临死亡时,仍然无法改变无常的事实,也无法解决生老病死的问题。乔布斯先生的离世,就是对大家的一个提醒,也是一个呼唤,使我们从轮回的沉迷中觉醒。

  ·  我们死时丝毫财物都无法带走,死后一个亲人都无法陪伴,如果我们不遵循依教奉行去修行的话,永无止境的轮回苦海里,谁会救我们呢?我们能依靠谁呢?佛陀曾经说:“吾为汝说解脱之方便,当知解脱依赖于自己。” 这才是“求人不如求己”的道理啊!大家一起勇猛精进地修行,才有解脱的希望!

  ·  当面临死亡的时候,灵魂是否能找到美好的归宿,取决于具德善知识的正确引导,而不是盲修瞎练;灵魂是否能选择光明的前途,取决于自己一生的修行功夫,而不是临时抱佛脚。

  ·  试想,当你无人陪伴的时候,有怎样的感受;当你失去财产的时候,是怎样的感受;当你孤独走在陌生黑暗的路上的时候,又有什么感受。即使亲人、财产以及身体都陪伴着灵魂,心灵仍会浮躁、焦虑、不安,更何况灵魂孤独漂泊的时候。为死亡准备,等于是为灵魂找到美好的归宿,也是为灵魂选择了光明的前途。

  ·  即使我们有许多亲朋好友,面临死亡的那一刻也无法有人陪伴着我们;即使我们拥有多少的荣华富贵,面临死亡的那一刻,也要孤独地空手而去;即使我们曾经身强力壮,面临死亡的那一刻,却成为尸体而被抛弃。所以,所有生命旅程中,死亡是最陌生,最孤独,最迷乱的旅程。我们应对死亡深刻体认,也应为它充分准备。

  ·  只有幸福的日子是不够的,因为此生既不是开始,也不是结束,在无数流转的生命里,不过是个片段罢了。死亡是另一段新生命的开端,并非是一了百了。既然死亡是新生命的开端,我们为何不去做对死亡和来世有益的事呢?死亡不可怕,可怕的是对死亡一无所知。你可以追逐此生利益,但不能没有对死亡的准备。

  ·  寂天菩萨说:一个人做了享福百年的梦后醒来,另一个人做了瞬间享福的梦后醒来,他们都无法重复梦中所享的福,长寿还是短命,临死时都如同这两种梦一样,生前的荣华富贵都成了泡影,就算你生前获得了许多财富,并且得以长久的享受,但当你死去时,如同被盗贼洗劫一空一样,光着身子、空着手走向来生。

  ·  清明节,透过媒体看到很多祭扫群众在为去世者祭祀。仅仅从传统的角度来看待,这是非常好的现象,但从佛教的角度看,这还是陷于迷信的状态。看到很多的坟墓,这更加提醒我们死亡无常。在这个世界上,从古至今,无论有多少显贵、富翁、名人,最后的归宿只有一个,就是死亡。

  ·  再富再红再成功也要面对生死无常的事实。在无常的规律面前,大家都是平等的,在缘起性空的真理上,更是平等。这就好比在花园里的花朵,再漂亮,再芳香,最后还是在花园里干枯;大海上的巨浪再高大,再磅礴,最后也还是在海中消失一般。人身难得,犹如昙花。一失人身,万劫不复啊!

标签:
分享到:

佛教万年历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