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

结语

2012年12月05日 15:58  新浪佛学

  理智与信仰的涤荡,在每一位佛弟子的心目中产生了各自的佛陀形象。虽然这些形象不尽相同,甚至随着各自的证悟水平与阅历的不同而有着巨大的差异,但其中确凿的共同点,正是佛陀无尽悲愿在度化世间的显现,是佛及其言教为人敬重与信奉的依据,也是佛教信仰的来源。

  《阿含经》、《大毗婆沙论》等早期结集的经典中记载的释迦牟尼佛,示现于印度,与众弟子共同生活。他是一位活生生的人,透过理智断尽烦恼,并游化各地说法,教导弟子如何理性地面对自己的烦恼以达到解脱。他是人间证道的典范,鼓舞众生透过智慧的淬炼,获得证悟。他创立了佛教,却从不以教主自居,不仅说“我在僧数”,并在僧团中依律如法羯磨。至今全球的佛教界仍然不设统一的中央“教会”,这是佛法平等、自主精神的延续,也是佛陀法身的一种体现。

  以上的论述,由于篇幅与资料的有限,必有不当与疏漏之处。但愿读者能从中略窥原始佛教“佛在人间”的一些佛法特质——简要,平实,依世间而觉悟,最终实现出世间的涅槃理想。这些经典及其中的观念是佛教的基础与根源,即便是学习大乘中观与瑜伽的学人,也应对此进行全面的认知。

标签:
分享到:

佛教万年历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