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号:

西方写实与东方线条

2012年12月07日 17:33  新浪佛学

  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雕塑将人塑造得纤细毕致,肌肉和骨骼的凸凹都要完整地展现出来,但这种手法如果用在表达宗教情怀上,便显得缺乏力度。对于宗教情怀的表达,中国塑绘师是用绘画或雕塑的大体块来进行的。很多露天或石窟大佛等室外雕塑,那些体块大到一点细节都没有,整个一块平板,上面就是佛慈悲的眼神或慈悲的手。

  例如,敦煌石窟中很有名的96窟的弥勒坐像。雕像有七八层楼那么高,石窟入口处四周是墙壁,下面只有一个很小的洞。人一进去,迎面而来的只有佛像脚下向两面延伸的裙摆,不知道后面能看到什么,抬头望去会赫然一惊:如此巨大的一只手,如此巨大的一尊佛,坐在那里看着自己,使人觉得自己异常渺小。进入这个环境,佛像就把人从身到心完全摄受了。

  现在的寺院塑像,大多是前面三尊,左边八尊,右边八尊,他们互相分开,这尊菩萨是这样的造型,那尊菩萨是那样的表情,各关注各的对象,非常分散。其实,原始的佛教寺院塑像并非如此,越是早期,塑像家就越注重这些。

  在进入一个古代佛像洞窟时,如果是一尊大佛,眼睛往往是盯着你的,手也是朝你而来,衣服如同立刻会盖过来一般,会人完全被这种巨大的场景震撼与摄受。如果塑造体量较小的塑像,他们就会塑造千尊万尊,你进去时,他们的眼睛一定都是朝向你的。一个人对着自己看可能没什么,一百个人对着看可能就会不好意思了,如果是成千上万只眼睛对着你,那将是什么感觉?何况每尊佛像都有不同的手印,不同的接引方式,都是冲你而来。在这种场合下,你还能有自己吗? 

  东方这种线条和体块式的表达方法与西方写实不同。若将佛雕塑得与常人一样大,坐在人的面前,肌肉骨骼都显露出来,这看起来还像佛吗?前段时间曾经流传过一幅佛像,完全是用西方油画的画法,画出的释迦牟尼佛的脸特别瘦,带着小小的八字须,头发不是如波浪一样唯美的卷发,而是卷得很散乱,如同西方拉小提琴留着卷发的小伙子。这幅画像被居士们到处传递,说是佛的弟子富楼那尊者当年所画,就是佛的形象,“和我们人多像啊!这么瘦,一看就是刚结束苦行才开悟的!”当年在印度不可能有油画,而且三十二相没有一相具足,所以我敢肯定这一定不是佛陀弟子画的佛像,不可能把佛陀写实得与常人没有一点距离,没有任何超越之处。

  东方的体块和线条具有完全不同的摄受力。上图中间的一幅,是克孜尔千佛洞中的两尊菩萨。当时用的手法是“铁线描”,一根线条可以拉到两三米长,中间没有停顿,也没有力量的轻重变化,这要功底非常好的人才能画出。

  右边这幅图是敦煌石窟的一位供养女,她拿着蜡烛来供佛。这种对于线条、颜色与体块的应用,在我看来比西方写实的表现力度大得多。

标签:
分享到:

佛教万年历

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