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生如父母

2012年12月26日 13:54  新浪佛学 微博

  对于众生应有的态度,古人比喻为“犹如婆罗门施舍一样”。婆罗门布施的时候,只要坐在他家门口,无论是富人或穷人,他都会一视同仁地平等布施。如果未能做到平等舍,不太可能做到真正的慈悲。所以,要先放下对亲人的贪恋,再放下对仇人的嗔恨,而后能够平等看待,才能对他们产生真正的慈悲。这就是为什么四无量心要先观修“舍”。

  但是,如果认为平等看待众生就是对亲仇没有感觉,变成对亲人或仇人完全麻木,就是贪嗔痴的痴,这是无明。平等舍的真义是对每个众生都平等看待,希望他们都能脱离烦恼和痛苦,得到且永远拥有同等的快乐和福报。平等舍可以消除我们的愚昧。

  一开始要将不喜欢的人以慈悲当成自己的父母亲,偶尔想一想或嘴巴说说比较容易,真要实践时会发觉很难做到。我们可以采取渐进的方式,将不喜欢的人先平等舍地看待,看成是不相关的陌生人,不要对他们执著“不喜欢”的想法,让自己减轻厌恶的情绪。慢慢地,当你心态平衡了厌恶的情绪后,再继续观修、实践,渐渐就可以从内心真正认同他就是自己的亲人,也因此不管对方怎么坏都应该对他慈悲,如同很多父母对表现不好的儿女还是一样慈悲,和其余的儿女一样平等看待。能够这样慢慢改变,我们的嗔恨心就可以渐渐地导向善的方面。

  有了一视同仁对待众生的平等舍心之后,接着要观修的是慈悲喜舍的“慈”。“慈”是“愿一切众生具足乐及乐因”,希望所有众生不但能得到快乐的“果”,还能创造产生快乐的“因”。

  如同一个母亲有很多小孩,有的特别乖,无论教导什么都学得好,有时候甚至不用交代也可以做得令人满意,只要对他付出慈悲、爱心就足够了,不必打骂,也不用操心;可是有些小孩就不是这样,一点都不领情,对他愈好,他做错的事情可能就愈多,要他往东,他偏往西,事事让人操心。对这些不易调教的子女,母亲骂归骂,有时甚至会动粗,但对他们的慈悲和对待其他子女是一样的。连最凶猛的食肉动物,不管它多饥饿,也不会吃自己的小孩,因为母亲无论身体、语言或心灵,永远都是以平等的方式在对子女付出,而我们要学习的就是这种慈母精神。

  每个众生都希望自己具足快乐和福报,但很多时候却以伤害其他众生的方式希望能满足自己的欲望,实际上是在造恶业。所以,愿望和所得常常背道而驰。因此,只是希望得到今生和来世的快乐是不够的,还要学会为了让别人得到快乐,或者让自己因为这样而得到快乐,进而付出,创造快乐的“因”。

  就像我们常会说:“要让别人吃饱,并不只是给他们食物,而是要教他们如何耕种,才是根本的解决之道。”因此,我们要所有的众生成佛,不只是短暂性地满足他们的福报,如布施财物等,更重要的是应该告诉他们怎么行善,累积成佛大乐的乐因。

  我们的身体、语言和心灵,要常常引导到“为了别人的快乐而去付出”上。寂天大师说:“眼视众生须以真诚慈爱,不能藐视众生。”即使是看众生,也不能用嗔恨的表情怒目相向,应该以慈爱的眼神关注。这不能只当成口号喊喊,而是必须为了他人的真正安乐,不断地用心去思维,用语言去赞美,并付诸行动,想方设法让别人真正得到快乐与善妙;而且,不只今世,生生世世都愿意为了众生能够得到安乐而付出自己的身口意。

分享到:

相关专题

猜你喜欢

换一换
给本文挑错 电话:4006900000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