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免谤僧与调整行为

2013年01月06日 17:32  新浪佛学 

  在物质文明高速发展的当代社会,以名闻与利养所编织的竞争网络,覆盖了社会大众的全部生活。社会发展越快,人们的烦恼越重。释迦牟尼佛在讲述《悲华经》时,描述了在佛眼智慧的察下,人寿百二十岁时,社会大众的深重烦恼:

  烧灭善心,登涉罪山;应作不作,作不应作;

  不乐三乘,住四破戒;令四魔喜,漂在四流;

  五盖盖心,无所畏忌;不行福事,不畏后世;

  不识恩义,轻蔑善法。

  于诸善法起违背心,于灭善法生欢喜心,

  于不善法起专作心,起无善心作诸恶业,以能为恶故得称叹。

  释迦牟尼佛说,正因为浊恶世间,大众恶业如此深重,他才念大众苦,应化人间。释迦如来所教化的是一方刚强难调的国土,人们以庸俗化的心态对待一切,为了给予自己极端放纵的理由,拼命摧毁心理环境中仅存的敬畏;为了扫清放纵为恶的心理障碍,对于应该敬畏的处所,都施以藐视的眼光。人们在这种群体否认因果、毁谤圣贤的愚昧意识状态中,竞相为恶,打击善良,亵渎美德,以恶为荣。于是,僧宝出现在世间,便需直接面对芸芸众生的如上烦恼。作为人天福田的僧宝,同样也遭到五浊众生的严重诽谤和打击。

  诽谤僧宝,重愆无量,有智诸仁,谨相护念。本章主要阐释如何避免谤僧及显发如法行为。根据诸大乘经及相关律部中佛陀所作的直接教诲,并参考昙影大德所集《谤僧口业获大重罪》等相关文献,略集如下:

分享到:

相关专题

猜你喜欢

换一换
给本文挑错 电话:4006900000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