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在“共中士道”的基础之上,就要进一步地从“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孝道出发,先将所有众生都认知为“大恩老母”;再修念恩、报恩、慈心、悲心、增上心;最后,则必然会有条不紊地直达作为大乘标志的“愿菩提心”——为度一切如母有情愿成佛。在藏传佛教中,这是第一种经常运用的愿菩提心发心方法,传自金洲大师,称为“七重因果”。
按照阿底峡尊者的佛学思想,有无愿菩提心,是区分大乘佛教徒与非大乘佛教徒的主要标志,因此,这种“愿菩提心”,可以说是通向大乘佛教的门户,也可以说是三士道中,跨入上士道的起点。
※【释异】
与旧译相比,个别字句的重译,仅仅是出于信实的原则,以及整首偈颂顺遂、流畅的考虑,无碍大局,故不一一赘言。
诸苦由贪自乐起,
佛从利他心所生,
故将自乐与他苦,
真心相换佛子行。
(所有)无余的痛苦,
都是从贪求自乐而引起的;
而究竟圆满的大觉佛陀,
却是从利他的情怀中产生的。
因此,将自己的快乐
与他人的那些痛苦
真心实意地进行交换,
(这一点儿,)
是佛子(们)所应实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