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在世人眼里,“毁”莫大于毁名。在此情形下,若能不嗔不怒、逆来顺受,并更进而以其作为转念修心的方便法门,尚能“吾犹以深慈爱心”,“而赞他德”,这是否比那些为了一点儿世俗虚名,而“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地轻舍宝贵人身的正人君子们,来得更加大度和坦荡些呢?能如是行者,舍真佛子其谁!能如是行者,何患佛道难成!
释迦牟尼佛、噶当派祖师博德瓦,以及日本的白隐禅师,当年都曾受过恶妇污蔑,而不嗔不怒、逆来顺受,甚或甘之若饴。那真像是永嘉禅师在《证道歌》里所说的那样,“从他谤任他非,把火烧天徒自疲;我闻恰似饮甘露,销融顿入不思议”。
※【释异】
本颂第三句“吾犹以深慈爱心”中的“慈爱心”,有的译作“悲悯心”。一般佛教术语中,经常“慈悲”并用,对于“慈心”与“悲心”的不同性质,一般并未予以严格的界定。
其实,“慈心”是一种“愿诸众生永具安乐及安乐因”的慈爱之心、与乐之心;而“悲心”,则是一种“愿诸众生永离众苦及众苦因”的悲悯之心、拔苦之心。二者在佛学概念上大相径庭,而在口语表达中的侧重点,也略有不同,故将藏文中的“姜必赛”[■],按其藏文原义重译为“慈爱心”。
“以”字的重译原因,可参阅正分13释异。
纵人于众集会中,
攻吾隐私出恶言,
于彼还以益友想,
而恭敬礼佛子行。
在多人集会的场合之中,
就算有些人
(极力地)攻击我的隐私、
并说些难听的坏话,
对于这些人,
(我却更要)以“(彼为)益友”的想法,
而来向他们恭敬地鞠躬致意,
(有关这一点儿,)
是佛子(们)所应实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