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分25 发行菩提心 当修六度{1}

2013年03月04日 13:18  新浪佛学 微博

  ※【导读】

  布施是通过断除“我所有”的观念,而间接地训练布施者拋弃“我执”的邪见,其目的便是对治由“我执”而发出的根深蒂固的悭吝习气;从因果的角度来看,布施也可以帮我们积下新的福德善根,而造就来世或成佛时色身的受用圆满之因。因此,布施便成了初步对治我执的简单易行而行之有效的佛子行谊,一旦“布施”掉了自己的悭吝习气,便是我们圆满施度的时候。

  布施必须以般若为眼目,唯有配合“三轮体空”的“清净慧”,才叫“布施波罗蜜多”;否则,便只是单纯的“布施”,而并不能真正地到达圆满觉悟的彼岸。就大乘佛教而言,布施过程应该包含三个要点,那就是所谓的“三胜妙”:前行发心、正行无缘、结行回向。

  ※【释异】

  本颂第三、四句“是故当勤行布施,而不望报佛子行”,有的译作“故于身财尽舍却,不望报是佛子行”。此二句的藏文原义是:因此,(我们应该)去做不希望(别人)回报以及(来生)果报的布施。由此可见,“故于身财尽舍却”的译法,并不符合藏文所要传达给我们的确切讯息,这样的汉译,似乎言之过重。如果对初学者也要求“身财尽舍却”,那么,恐怕大多数人都会望而却步,而不敢跨入大乘之门了。

  舍身的情形,藏传佛教大都认为须在现证空性之后,才可在适当的时候、适当的场合下,为了广大义利才可真正修习;否则,轻舍这个可以成办自他利乐的难得暇满人身,便是魔业。当然,“舍身”也可变相地理解为发菩提心后,“吾既将此身,随顺施有情,一任彼欢喜,恒常打骂杀”。另外,让一些在家菩萨一作布施时,便都要“身财尽舍却”,似乎也有点儿强人所难、不切实际。

  因此,修习布施大可不必如此小题大作,非要弄到“身财尽舍却”的地步不可。对于一些大修行人,他们能够作到“身财尽舍却”,当然是再好不过的了;但对一些悭心较大的众生,佛说甚至可以教他将财物从左手交到右手,而来培养布施之心。佛门广大,方便多多,似乎大可不必非要“身财尽舍却”,才算布施也。

  无戒自利尚不成,

  欲成利他留笑柄;

  故于三有不希求,

  而勤护戒佛子行。

  对于无戒者而言,

  假如(他们)连自利都不会获得成功的话,

  那么,若欲成办利他之事

  就(实在)是可笑之处了。

  因此,(我们应该)

  去守不以希求三有(人天安乐)

  作为目的的戒律,

  (有关这一点儿,)

  是佛子(们)所应实践的。

分享到:

相关专题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给本文挑错 电话:4006900000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