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若未细察自心,在菩提道上,修行人除了易犯“自赞毁他”之过以外,而另一个致命的缺陷,便是贪著亲友、施主之家了。北传佛教的某些僧侣,往往喜欢借“度生”为由,以“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大无畏”精神,专好结交权贵,并引以为荣地招摇过市、炫耀于人。这其实是出了“自家”,又入“他家”,但终归滞于“三界之家”。自家可以不入,父母耄耋,别无他用;而他家则必不可出,以其供以钱财享乐,胜若再生父母也。有感于此,因而作者才深有感触地告诫我们说“利敬能使互争执,且损闻思实修事;故与亲友施主家,力断其贪佛子行”。
其中的第一句“利敬能使互争执”,主要是指出家人若长期住在亲友、施主家中,往往会混同俗人,而使亲友、施主不敬;对于这种不敬,若出家人不能从自身寻找原因,就会对亲友、施主生起嗔怨而互起争执。密勒日巴尊者有段时间应施主之请,也曾住过施主之家,不久便感扰攘不安,深生厌烦,并曾作过一首道歌,劝戒后学。在《入菩萨行·第八静虑品》中,就有“是故近亲友,徒然自招损;彼无益于吾,吾亦难利彼”的感慨,寂天菩萨并进一步地劝诫我们要“犹如蜂采蜜,为法化缘已,如昔未谋面,澹然而处之”。
另外,“利敬能使互争执”还可以理解为出家人之间为了利养恭敬,为了争取共同的施主而互起争执。有些人为了搏得施主的欢心,达到独霸施舍的目的,往往会自赞毁他,互相攻击;在正法本已衰微的今天,这当然不能说不是令人痛惜之事,但逝者不可追,我们似乎更应从中吸取教训,以鉴将来。
※【释异】
本颂前两句“利敬能使互争执,且损闻思实修事”,有的版本译作“贪图利敬互争执,闻思修业将退修”;有的版本将“退修”订正为“退失”,但大部分结缘本似都未作订正。这两句的藏文原义则是:由于利敬的缘故,不但会使互起争执,而且还会使闻、思、修的(佛法正)事变得衰弱下去。
其他个别字句的重译,无关大局,故不再一一赘述其因。
粗恶言词乱人心,
且损佛子诸行仪,
故于他人不悦语,
当力断之佛子行。
粗恶的言词
不但会搅乱别人的心情,
而且,还会损伤佛子的行仪,
因此,(我们应该)抛弃
他人所不悦意的粗言恶语,
(有关这一点儿,)
是佛子(们)所应实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