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乘五戒

2013年04月23日 15:34  菩提洲 微博

  密乘戒律很广很细,其中有五条根本戒,进一步扩充又有十四条根本戒。

  密乘五条根本戒的第一条不舍无上密法,是对周围的一切显现,看到的、看不到的,全部观为清净,一切都是佛的坛城,这个正见一旦证悟或获得,就没有比它更高的道理,所以称为“无上”。

  自心不清净,才会见到不清净的外界显现。实际上,我们眼前的一切本质上就是清净法界。净观不是把本来不清净的硬观想成清净,而是实相本来清净,凡夫因为迷乱习气障碍无法见到而已。

  不舍无上是守持一切誓言修行的命根,根本戒中很多与它相关,这一条戒律非常清净的话,很多戒律都会清净。

  假使认为“观想所有的众生都是佛菩萨,这只是引导众生的方便,实际上众生并不清净”,这就违背了密宗的见解,产生这样的想法很容易就破了密乘戒。清净观在密宗的<大幻化网>里阐述得非常清楚,大家有机会的话一定要仔细闻思。

  在闻思、修持金刚乘教法时,要把上师观想成佛,法身普贤王如来、邬金莲花生大士、报身金刚萨埵或者阿弥陀佛;闻法地点观想成佛的净土,密严法界宫、铜色吉祥山莲花光宫殿、东方现喜刹土或西方极乐世界;把闻法众眷属观想成持明、勇士、空行;所闻之法是无上大圆满;时间是从普贤王如来到现在的根本上师之间,口耳相传连续不断的常有相续。实相本来就是这五种圆满,所以这样观想。

  对金刚乘的修行人来说,净观不是有没有想象力或信服不信服的问题,而是关乎具备或失毁金刚乘誓言。如果我们把一切显现视为本尊及其坛城,就是具誓言;否则,认为五种圆满只是权宜之说,墙就是墙,水就是水,在前面传法的是一个普通人,下面闻法的是一群烦恼众生,有这样的想法就是背离了金刚乘的誓言。

  不舍无上,自然不舍弃三宝。当一位修行人获得并接受这个正见,就会如法地观想法性实相,趋于成佛的道路;为证悟这一见解而精进修行,就是僧行;在趋于成就的道路上更不会舍弃妙法,所以不舍三宝。

  不舍无上密法,也就不会舍弃菩提心。究竟实相即为胜义菩提心。“不舍无上”也指出了自己与其他众生必定成佛并恒时周遍饶益无边众生的见地,而且自始至终不退失信念,不起畏惧、厌烦轮回等一切有垢的想法,就象我们经常念的一个偈子:“吾与无边众,本来即为佛;了知如是性,即发菩提心。”

  不舍无上这条戒律包含很多内容,需要特别强调的一点是不要诽谤密法。守持密乘戒会显现很多密宗的甚深见行,可能超越了凡夫有漏的世俗成见,对此不要诽谤。

  密宗行者观一切众生为真实清净的佛菩萨,如果你只具有凡夫的见解,如何能理解他的行为呢?

  如果暂时无法深入体会“不舍无上”这条戒律,或不能行持密宗的甚深见行,不用着急,但应该常常这样发愿:虽然我对此甚深见解未得胜信,但这是金刚乘的究竟密意,愿这甚深的密意,在我的自相续中不间断地生起,使我发出胜解心而修持,不背道而行,不诽谤或舍弃这甚深见解。

  密乘五戒的第二条是,密法弟子要恭敬上师,不能诋毁、诽谤上师,不能对上师有邪见。显宗里有同样的要求,但是密宗更注重这一点,并且有很系统的讲解。

  小乘佛法的修持以出离心为主;大乘显宗在出离心的基础上以修持菩提心为主;无上金刚乘,在出离心与菩提心的基础上,以修持对上师的信心为主。

  前辈的传承上师们都是依靠对上师的信心而获得成就,不论是显宗还是密宗,无师自悟的例子几乎没有。

  学显宗、学密宗,观察上师都非常重要。尤其是求密法,一定要先了解上师的功德。具备真实功德的上师是我们修行路上的可靠依怙。

  学密法依靠上师才能解脱,要对上师具足信心,不断地观想上师,所以在选择上师时一定要谨慎,必须是具德上师。依止自己有信心的上师很重要,一定要好好选择自己的具德上师。

  汉族居士如果想跟随藏传的上师学习,最好能亲自去一趟藏地,至少呆一两个月,实地了解这位上师的情况,观察当地人对他是什么样的态度。如果他的家乡没有人对他有信心,没有人认为他是很好的上师,那么就要很谨慎,尽量从不同渠道,多方位观察。

  在末法时期,虽然如续部经典中所说具足一切功德的上师极为难得,但作为合格的上师,至少应具备以下条件:首先是具有无伪的菩提心,其次是精通教法,能应弟子的需要完整传授某一解脱法门,最后是戒律清静。而判断一位修行人是否具备金刚上师的资格,首先就应该看他密乘戒是否清净。如果密乘戒不清净,那么法脉传承到他那里就中断了,能拿什么来给其他人灌顶、讲解和传授呢?

  在小乘的修行中,最重的业障是对僧众造业。在金刚乘的道路上,为自己灌顶、讲解续部教言、传授密法窍诀的金刚上师,也称为“三恩德上师”,是最为严厉的对境。在建立金刚上师与弟子的关系之后,不要以恶分别念对金刚上师妄加观察、评判。

  大圆满传承祖师无垢光尊者在他著名的论作《七宝藏》中说,如果对为自己传讲大圆满法的上师破戒,业障无法完全清净,必然要在地狱中感受果报, 再怎么忏悔也只是减少在地狱中的时间和痛苦而已。

  上师是三宝的总集,是诸善知识的总集,对我们的恩德极大。密续中说,于刹那间忆念上师,其功德也已胜过供养十方三世诸佛的功德。在上师面前要善加护持自己的身语意,不要有不恭敬的举动,不要恶言相向,更不要对上师有邪见,生起舍弃上师的念头,那样做的果报会很惨烈。

  “对上师有邪见”的具体行为在经论上很明确,没有什么争论。简单地说,无论是从世间法的角度,认为上师人品不好、没有学问等等;还是从出世间的角度,认为上师戒律不清净、没有智慧、没有禅定力,认为自己已经超过了上师等等,这些都是“诋毁”。破戒的限度是,认为自己该得到的法已经得到,从此以后不必再理会和恭敬上师,打算与上师一刀两断。更严重的行为是以嗔恨心诋毁上师、轻辱上师、扰乱上师的心,只要起了这些念头就破了这条戒,不一定要有身、语行为。

  在一位上师成为你的金刚上师之前,务必以佛法为标准认真观察和判断这位上师的言行,看他是否具备做上师应有的功德;而一旦确立金刚上师与弟子的关系后,弟子对上师的行为就必须持清净观,视上师为佛,上师显现任何行为都要视为与佛无别,对上师的教言信受奉行。

  求法前仔细观察上师,如果你完全信赖他,可以求灌顶。如果在你心目中这位上师有缺点、无法让你完全信赖,最好不要向他求灌顶。

  如果认为一位上师有缺点,但仍向他求灌顶,求到后又指责上师的缺点,诋毁、诽谤、妄加评论,这样的人修行无法成就,而且将感受严厉的果报。以金刚上师为对境破戒,不仅断送自己,也会严重影响其他人的修行。

  有的人对上师起邪见,想舍弃上师,认为“这个上师的行为很不如法,我要离开他,没有他我还有其他上师”。事实上,在密宗里,上师如佛,舍弃一位金刚上师就等于舍弃所有的上师。

  在小乘里,没有出离心,证不到罗汉果位;修学大乘,没有菩提心,不能获得佛的果位;在密宗里面,如果没有对上师的信心,肯定不能成就。舍弃上师后还获得成就,绝无可能。

  真正的具德上师大多是普贤王如来的化现,所思所言所行必定符合大乘佛法。弟子谨遵师训不仅不与依循佛法相矛盾,而且在上师的慈悲摄受、善巧引导下,能更迅速、准确地了达佛法的意旨。选择并依止具德上师后,依法和依人是一致的。

  如果一个密宗修行人对密法和上师信心很大,不以恶分别念对不同上师妄加比较、评判,那么即使他有很多位上师,也不会对修行构成困扰和障碍。阿底峡尊者就有一百多位上师。

  当自己的心不清净,生起“上师的行为不如法”这样的念头时,一定要立即停止这些想法,并从内心忏悔。可以这样观想:上师的行为全部是度化众生的善巧方便,因为自己的相续没有清净,才以分别念“看到”上师的过失。

  虽然认同上师的功德和修证,但认为上师对自己不公平,或者上师让自己做某事,虽然也遵命去做了,但心里有想法,没有意乐,这样是有过失的,而且很容易导致破戒。发生这些情况,即使精进修行并有所成就,也会因此而间断。所以,遇到这样的情况也应及时忏悔,不要等到追悔莫及。

  一切功德都依赖于善知识。密宗的上师和显宗的上师,都是六道众生所能依怙的善知识,不能加以诋毁和诽谤。很多佛经中都说到:应当视诸善知识为如来。要恭敬对待所有的善知识,比对待自己眼睛或父母更为谨慎和敬重地侍奉。虽然在宁玛派中明确说了诋毁“三恩德上师”是破戒,但并没有说诋毁“三恩德上师”以外的,其他对自己有恩德的上师不是破戒。

  佛陀有的弟子一辈子也见不到佛的功德,提婆达多和善星比丘跟随佛陀几十年,但在他们眼里佛陀不但没有丝毫功德,而且所做的一切都是在欺骗众生,最后他们不得不在恶趣中感受最严厉的果报。

  札括寺有位嘎玛活佛,显现上很执着财物,被很多人诽谤。其实他是一位成就者,根本不会执着,只是众生眼前的显现。当时有个人对嘎玛活佛诽谤得很厉害,我心想这个人真可怜,凭他怎么说对活佛也没任何影响,日子一样过,可是这对他自己没任何好处。我劝他说,你本来没什么福报,总这样说上师,耗尽了这辈子的福报,下辈子还会下地狱。有信心很好,没信心也不要诽谤,诽谤上师只会害到自己。

  也许你们会想:哎,希阿荣博今天灌顶,他害怕以后有人对他有邪见, 诋毁、诽谤, 所以这样说。并不是这样,我不是法王,不是仁波切,只是一个普通的出家人,但一个真正的修行人不怕别人对他有邪见、诋毁和诽谤。连释迦牟尼佛那么伟大的圣者,也会有提婆达多和善星比丘这样的弟子,何况是我?就算有谁对我诋毁、诽谤,或者有邪见,也伤害不到我,但诽谤上师犯密乘戒的人,业障大得无法形容。

  只要弟子不舍弃我,我不会舍弃弟子;弟子需要我帮助,我随时会尽己所能提供帮助;弟子不愿见我,我可以回避,只希望我所有的弟子不要因为我破戒, 也不要因为我生烦恼。

  密乘五戒的第三条要求不间断密咒手印,就是不要间断念诵本尊的心咒和观想本尊;念咒和观想时不要忘记手印。

  “不间断手印”这条戒律里说的手印通常指四手印:明观本尊身的大手印、思维的法手印、言说的誓言手印、变结的业手印。如果不了解这些手印的意义和行持的方法,合掌就可以,能代表所有的手印。

  得到灌顶后要坚持修法,不能间断。密宗弟子如果连续六十天不修持佛法,很容易破密乘戒。

  “不间断”最起码是从接受灌顶后到这一世生命结束,严格地说是直到成就菩提之果。“不间断”还有一层含义是:上等修行人需要不分昼夜,至少每隔三、四个小时就修行一次,差一些的也要每天修行一次。如果生起了舍弃勤修本尊心咒、手印的念头,就是破戒。这条戒律简单说就这些,实修起来要有长久的打算。

  密乘五戒的第四条,慈愍已入正道者,这条戒律要求所有密乘道友,尤其是依靠同一上师、同一坛城受灌顶、窍诀的金刚兄弟,从入道起一直到菩提果之间,不断绝亲近之情。内心舍离就破了这条根本戒。

  在金刚乘中,金刚上师与弟子之间、金刚兄弟之间的关系比世俗间的父母、兄弟姐妹的关系要近得多。广义地说,所有获得密宗灌顶的人都是金刚兄弟,但同坛灌顶的金刚兄弟,关系更为密切。

  金刚兄弟之间要团结和合,所有的佛教徒之间、佛教团体之间要和睦,不要有矛盾。

  凡夫人在交往中难免有磕磕碰碰,但是同在菩提之路上,都以寻求解脱为人生目标的佛弟子之间,发生了矛盾应该及时相互忏悔,最好不要让矛盾过夜,如果长时间地从心里嫉恨对方,会对修行造成很大障碍。

  以前法王如意宝常说,金刚兄弟在日常交往时最好保持一点距离,不要彼此还不怎么了解,就马上热乎得不行,没过多久又因为一点小事闹矛盾,相互起嗔心,有点距离关系才融洽。

  今天参加灌顶的有同事,有好朋友,也有夫妻,今后都还要长期相处,所以要注意不要闹矛盾。金刚兄弟在世俗上是一家人的,得更加谨慎,住在同一屋檐下,有容易起摩擦,一定及时忏悔。

  就算是亲兄弟性格也不一样,各有各的脾气,这很正常。性格合不来,可以少见面,但不要背后议论是非,说金刚兄弟的坏话。否则的话,不仅仅会障碍自己修行,也会对佛法造成负面影响。

  在时轮金刚的十四条根本戒中,第三条就规定了金刚兄弟要团结和合。金刚兄弟之间破密乘戒,可能就已经违背了上师的教言。上师希望金刚兄弟团结,弟子不听从,相互嗔恨,这就扰乱了上师的心。

  一位具德上师在弘法利生之外,不会考虑任何个人得失。金刚兄弟不团结必定会影响上师的弘法利生事业,这时无论你表面上如何恭敬,供养多少财物,真正的具德上师都不会欢喜。

  能够不起矛盾的前提就是尊重和恭敬他人。别太拿自己当回事,人就不会那么固执。

  就算你们发心向善,但自认为发心好就一定完全正确,以傲慢心对待别人,这会破坏别人的善根,也毁坏自己的善根,而且会使事情变得糟糕,影响也不好。

  很多时候,为了护持他人的善心、善念,成全他人的善行,不仅我们自己的意见、方式可以放弃,甚至我们所做的“善事”或“这件正确的事”本身都可以放弃,不必坚持事情一定要做到完美。

  我确实看到过居士之间“拉帮结派”的情况,甚至把上师也划进派别,“这是我的上师、那是你的上师”,根本没有将上师视为赐予自己解脱与成就的善知识恭敬对待,凭自己的分别念妄加评判。把不良习气带到学佛团体当中非常不应该,要想到有人也许会因此失去对佛法的信心。

  佛教徒之间闹矛盾,无论是个人之间还是团体之间, 不但自己要承受犯戒的果报,还会伤害佛教的形象,影响佛法的弘扬,这个业将有更大的果报。

  佛法中有很多殊胜的教法,蕴含至高无上的智慧。非佛教群体里很多都非常注重团结,听闻过这些至高无上的道理的佛教徒,就更应该慈爱、宽容。

  第五条根本戒是不泄露密法,对暂时不了解和不接受密乘见解、不堪为法器的人,不要宣说密宗的甚深见行,也不要泄露上师和金刚兄弟叮嘱保密的事,如果明明知道还诉说这些内容,就触犯戒律。

  保密的对象主要有三类:失坏密乘戒律的人、未得灌顶的人、不信密法的人。密法里有很多秘密的窍诀和方便的修法,有人可能会因为各种原因无法理解,甚至产生邪见。对密法生邪见、诽谤密法的果报很大。

  学密法的人不要告诉别人自己学法过程中的不共窍诀、修法和观点。一般来说,密宗的甚深见解、深沉行为、本尊名身、修行瑞相这四种,无论何时都不应说出去。

  密宗的供物、资具等不要对外张扬,要保密地使用,这主要是为了避免不了解密宗的人起邪见或损害修行人的悉地。有些很秘密的修法如果泄露出去,会对自己的修行产生很大的障碍。上师或金刚兄弟特意嘱托要保密的事,也一定不要外传。

分享到:

相关专题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给本文挑错 电话:4006900000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