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日本大官问泽安禅师如何处理时间: 唉,我这个官做得真没有意思,天天都得听那些恭维的话,听来听去都一样,实在无聊。我不但不喜欢听,简直有度日如年的感觉,真不知道怎么打发这些时间?
禅师只送给他八个字: 此日不复,寸阴尺宝。 意在告诉他,光阴逝去就不再回来了,一寸光阴一尺璧,要懂得珍惜才是!
一般人讲到 节约 只知道用东西要节约,用钱要节约,却不知道时间要节约,感情要节约,欲望要节约,生命更要节约一个懂得利用时空的人,他明白一切心念和行事都应该有适当的节制,不放纵、泛滥,才能细水长流。
唐朝龙牙禅师以 朝看花开满树红,暮看花落树还空 一偈,道尽世间无常。有情于无常中翻滚流转,尝尽生离死别的痛苦。万千变化穷追不舍的压迫感,能不能在无常、痛苦的深层处了却,是极为奥妙的哲理。
时节的更迭本是必然的规律,花开花落也是必然的道理,当我们明白现象的本来,即能体会事物当下与每分因缘的可贵与不易,而更知道珍惜、节约,不浪费、不糟蹋。
因此古人常教诲: 莫待老来方学道,孤坟都是少年人 、 青山几度变黄山,世事纷飞总不干 、 是日已过,命亦随减 、 子欲养而亲不待 、 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则常足 ,莫不都是要我们谨慎节约,珍惜当下,尽力挥洒,好在流动变迁的人世间寻求一己安身立命之处,更而超越时空、超越对待,见得一片亘古长空的清朗明净。
太远吗?
有一名信徒到寺院参加水陆法会,因为分配到挂单的寮区较为偏远,每天必须走上一段路才能到达坛场。所以嘴里不时嘀咕: 每次都要走这么远的路,真累!
佛光禅师知道了,为大众开示时便以巧妙的譬喻教导: 希望大家不要嫌住得远,如果现在都嫌远,十万亿佛土远的极乐净土将来怎么走得到呢?如果空中有警察,他就会说: 这个人怕走路,不要给他去极乐世界,因为他嫌太远了。
有些人不喜欢走路,往往走到佛光山的山门口,看到 佛光山 三个字,就对同伴说: 哦!佛殿还在后面,那你们上去就好了,我在这里等你们。 伫立山门等,不就等于没有到过佛光山吗?
还有些人吃过饭准备下山搭车,便说: 哦!真费事,要走那么远。 其实出门就是要走路,走路是一项有益身心,对情绪的调和也有帮助的运动。就像在佛光山内竖立的几个字: 佛地千步走,活到九十九 ,果真在佛地走上一千步,不但寿命长,心灵也能悠然自在。
走路 就和拜佛、念佛一样有功德,佛门里的跑香、绕佛、朝山、经行等修持,都是用走路的。 走路 也是一种修行,在动中养静、养心;因为怕走路而不愿意 多走路 ,不就错失一个修行、运动的好机会吗?
在佛门,出家人的日常生活, 随众 这个观念很重要。举凡过堂吃饭、庠序课诵都是跟随大众出坡,跟随大众听法,跟随大众用餐,在行径间修性养心,慢慢地威仪也好了,次序也有了,心里也随之平静了。 随众 是一种包容心的养成,因为心中有大众与制度,能够尊重他人,不以自我为中心,不会嫌东嫌西,才能融入团体,随众生活。
有一个日本大官问泽安禅师如何处理时间: 唉,我这个官做得真没有意思,天天都得听那些恭维的话,听来听去都一样,实在无聊。我不但不喜欢听,简直有度日如年的感觉,真不知道怎么打发这些时间?
禅师只送给他八个字: 此日不复,寸阴尺宝。 意在告诉他,光阴逝去就不再回来了,一寸光阴一尺璧,要懂得珍惜才是!
一般人讲到 节约 只知道用东西要节约,用钱要节约,却不知道时间要节约,感情要节约,欲望要节约,生命更要节约一个懂得利用时空的人,他明白一切心念和行事都应该有适当的节制,不放纵、泛滥,才能细水长流。
唐朝龙牙禅师以 朝看花开满树红,暮看花落树还空 一偈,道尽世间无常。有情于无常中翻滚流转,尝尽生离死别的痛苦。万千变化穷追不舍的压迫感,能不能在无常、痛苦的深层处了却,是极为奥妙的哲理。
时节的更迭本是必然的规律,花开花落也是必然的道理,当我们明白现象的本来,即能体会事物当下与每分因缘的可贵与不易,而更知道珍惜、节约,不浪费、不糟蹋。
因此古人常教诲: 莫待老来方学道,孤坟都是少年人 、 青山几度变黄山,世事纷飞总不干 、 是日已过,命亦随减 、 子欲养而亲不待 、 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则常足 ,莫不都是要我们谨慎节约,珍惜当下,尽力挥洒,好在流动变迁的人世间寻求一己安身立命之处,更而超越时空、超越对待,见得一片亘古长空的清朗明净。
太远吗?
有一名信徒到寺院参加水陆法会,因为分配到挂单的寮区较为偏远,每天必须走上一段路才能到达坛场。所以嘴里不时嘀咕: 每次都要走这么远的路,真累!
佛光禅师知道了,为大众开示时便以巧妙的譬喻教导: 希望大家不要嫌住得远,如果现在都嫌远,十万亿佛土远的极乐净土将来怎么走得到呢?如果空中有警察,他就会说: 这个人怕走路,不要给他去极乐世界,因为他嫌太远了。
有些人不喜欢走路,往往走到佛光山的山门口,看到 佛光山 三个字,就对同伴说: 哦!佛殿还在后面,那你们上去就好了,我在这里等你们。 伫立山门等,不就等于没有到过佛光山吗?
还有些人吃过饭准备下山搭车,便说: 哦!真费事,要走那么远。 其实出门就是要走路,走路是一项有益身心,对情绪的调和也有帮助的运动。就像在佛光山内竖立的几个字: 佛地千步走,活到九十九 ,果真在佛地走上一千步,不但寿命长,心灵也能悠然自在。
走路 就和拜佛、念佛一样有功德,佛门里的跑香、绕佛、朝山、经行等修持,都是用走路的。 走路 也是一种修行,在动中养静、养心;因为怕走路而不愿意 多走路 ,不就错失一个修行、运动的好机会吗?
在佛门,出家人的日常生活, 随众 这个观念很重要。举凡过堂吃饭、庠序课诵都是跟随大众出坡,跟随大众听法,跟随大众用餐,在行径间修性养心,慢慢地威仪也好了,次序也有了,心里也随之平静了。 随众 是一种包容心的养成,因为心中有大众与制度,能够尊重他人,不以自我为中心,不会嫌东嫌西,才能融入团体,随众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