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不肯去观音》迎“观音成道日”全国公映

2013年07月23日 17:40  菩萨在线 微博
中佛协名誉会长一诚长老题:不肯去观音 中佛协名誉会长一诚长老题:不肯去观音
普陀山不肯去观音院普陀山不肯去观音院
李纯演观音结缘皈依佛教 李纯演观音结缘皈依佛教

  开创佛教电影先河“观音成道日”全国公映

  作为中国首部观音题材的佛教电影,《不肯去观音》恢弘壮丽,以唯美婉约的影像风格,融汇了博大精深的佛教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精神,反映几千年来国人对精神世界的至高追求。从题材上看,它不仅是中国首部观音题材的佛教故事电影,也是中国电影史上首部在院线大规模上映的宗教电影,这对于中国电影市场来说有着里程碑式的意义。影片即将于7月26日“观音菩萨得道日”登陆全国院线,用现代电影的形式诠释“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并将观音菩萨的大慈大悲和无私大爱精神传递世间。

  《不肯去观音》以公元842年至864年间日本僧人赴大唐求请观音的一段历史传说为线索,讲述普陀山如何成为观音道场的故事。拍摄过程中,斯琴高娃、聂远、中泉英雄等主演一路探访了解佛家文化,他们说:“佛家讲究苦修,这一次的拍摄经历也是我们的一次集体修行。”

  聂远在片中扮演一心向善的皇帝,他表示拍戏的时候很苦,但因为这部戏的题材缘故,大家也都没觉得有多苦,最大的感受就是只要一心向善,一切都会好起来的。聂远坦言自己演过两次和尚,算是有佛缘的人,“以前我经常拜关公,拍了《不肯去观音》以后,觉得观音是救苦救难的,现在我也拜观音”。该片旨在传递和平友善,弘扬人间大爱。聂远表示用现在的话来说:“整个影片就是传达一种正能量,只要心中有爱、存善,好运、健康都会来的。”该片总制片人徐建也表示这部电影是能够洗涤心灵的,与那些只追求金钱的电影不同。

  据悉,电影《不肯去观音》北京义映的出资方是善缘工作组,目前,从北京到深圳,从广东到福建,一个包场免费看观音电影的活动正在迅速传递,全国各大城市,不断有功德主出资包场,这种慈善并商业,公益兼票房的方式,充满了独特的“佛教魅力”,是区别于其他商业大片的佛教大片。正如影片中光王所言:一灯只能照亮一方,只有万灯之明才能照亮四方。一场接一场的“义映”正如传灯一般,诠释并传递观音的慈悲,佛法的真谛。这部中国首次以观音为题材的电影《不肯去观音》,将于7月26日,农历六月十九日——“观世音菩萨成道日”全国震撼上映。

  《不肯去观音》是以南海普陀观音道场的由来为蓝本,结合日本慧萼师傅几次三番迎请观音像,以及唐宣宗李怡遁入佛门以避武宗追杀等史实故事,再结合民间流传的莲妹化观音故事,虚构而成。整部影片除了结尾处淡淡的一笔莲妹以身化观音救下慧萼师傅一行之外,为了避免审查方面的问题,都没有怪力乱神的部分,只是通过人性的善念与执着,来凸显出佛性的广大、精深。

  在影片中,莲妹、僧人慧萼、光王李怡是最为重要的三条叙事线索,同时也是人性、即佛性表达最为关键的三个人物。莲妹与观音像同生,飘然出现在莲花池中,她被发现那一刻,秘色瓷观音像大成。这是佛家所云莫大的机缘,而她也正是秉持这一机缘,在养父余秀峰师傅教导之下,一直以慈悲心度人度己。观音像因光王而生,号称是护佑他平安的法像,因此光王的命运也随着法像的颠沛而流离失所。慧萼是日本僧人,求取观音像,却始终不得。三个人物实际上也代表了现实社会中非常重要的三种人群的心态。

  莲妹代表天生慈悲,佛性自在,她对人的大爱,是全片最受推崇的本性,因此尽管养父被杀,生命堪虞,她也从不曾背叛过自己的人性,所以她最后才会化成观音,不肯去。慧萼代表时时勤抚拭,压制人性之恶,求取佛性之善的普通人。必须说到的是,日本演员中泉英雄近两年在内地影片中频繁露脸,那种特有的日式坚韧赋予慧萼这个角色很深刻的表现力。当然,影片最后,莲妹为救慧萼等人化身观音,阻止了一场海难,慧萼自觉地放下了佛像,也成就了自己。其实从民间传说,又或者是史实中的慧萼故事中,都可以看到,尽管有神化的成分,但是普通信众显然是不希望观音东渡的,所以才会有了“不可去观音”的决绝。

  至于光王李怡,代表的其实就是我们这些愚顽的普通人,尽管身受观音慈悲、庇佑,却并不通佛性。但是这并没有什么,只要在日常生活当中,哪怕只是秉持与人为善的念头,不刻意为之害人之事,尽管或许并不能见性成佛,但是多少也还能与观音相亲近一些,更多的感受到佛性的光辉。

分享到:

相关专题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给本文挑错 电话:4006900000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