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修与情绪管理

2013年08月02日 14:46  柏林禅寺 

  净因法师

  (2011年7月22日上午于文殊阁)

  主持人明勇法师:下面介绍一下今天上午讲课的净因法师。

  净因法师和柏林禅寺有着殊胜的法缘,早在第一届生活禅夏令营时就担任授课老师。随着夏令营走过18个年头,净因法师曾数次来柏林禅寺授课,净因法师还是我国派出僧人国外留学的最早五比丘之一,曾就读于斯里兰卡克拉尼亚大学研究生院,伦敦大学亚非学院,2001至2010年任香港大学佛学研究中心总监,现仍为该中心博士生导师,现任南京大学中华文化研究院教授,南京大学生命哲学研究中心主任。今天我们再次有幸请到净因法师,大家热烈欢迎! (鼓掌)

  净因法师:各位法师、各位营员,上午好!

  非常高兴和大家一起分享“禅修与情绪管理”。

  最近出了很多与大学生有关的事件。大家都知道2004年马加爵杀人案,后来又出了“药家鑫撞人刺八刀”恶性案件,最近又出了北京人文大学四名学生为独吞火锅店而六板斧砍死火锅店合伙人张某的恶性事件。这么多的恶性事件一连串的发生,都与大学生有关,就不得不让人反思。在人们的心目中,大学生是天之骄子,而大学生恶性杀人案件一个接着一个地发生。我经常在问自己,现在的大学生都怎么啦?年纪轻轻的,受高等教育,天之骄子似乎成了恶魔的代名词,引发社会各层人士的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这是我今天讲这个题目的因缘。

  1.心理学与传统文化

  我看过药家鑫的一些资料,他是西安音乐学院大三学生,成长道路上没有污点,学习优秀,得过诸多嘉奖,学习很用功,也没有什么不良的记录,应该说是一个很好很优秀的学生。正是这位“品学兼优”的天之骄子,2010年10月20日晚,驾车送完女朋友返家途中撞伤路人,他下车查看,但没有询问对方的伤情,而是举刀连捅受害人8刀致其死亡,然后驾车逃离现场。到底是什么样的原因促使一个优秀的大学生在一念之间成为杀人犯呢?这一案件值得我们反思。我们在座的都是大学生,我想听听各位营员对此事有什么看法:一个优秀大学生为什么一夜之间成了杀人魔?到底背后是什么原因?有没有值得我们反思的?是谁制造了药家鑫?新闻传媒、网上对此事的评论很多,你们有何看法?

  营员一(女):先自我介绍一下,我父母都在大学工作,我个人也在大学工作。现在大学生怎么了?因为我们把学校都已经搬到郊区去了,然后功课的压力又很大,就业的形势又很不好,即便就业了,生活压力还是那么大,所以现在的大学是缺少爱和关注的地方……

  净因法师:你的意思是,觉得大学生缺乏爱与关注?我觉得你们得到的爱比谁都多啊,父母亲啊、朋友啊。

  营员一(女):我理解的爱是在了解的基础上。

  净因法师:那你觉得我们都不了解大学生,对吗?

  营员一(女):不是很了解。

  净因法师:那你了解的大学生是什么?

  营员一(女):我很难笼统地来说,但是我有看到过药家鑫的一些资料,包括我的一些朋友亲自去接触过他的家人,就像法师所说的,并不像网上所说的怎么样的富二代啊、有多少仇恨啊,他可能也是和我们一样的人吧。

  净因法师:和我们大家一样?在座的大学生们,你们到底谁?是魔鬼还是天使?告诉我。好,这边有位天使,来,话筒,你到底是谁?老实说。

  营员二(女):我不是天使,但是我曾经是大学生,在离云南很近的城市生活,马加爵杀人案发生时我还是大学生,当时听到这件事时也很震惊。因为在我们那个地方,广西、云南是属于贫困地区,很多很多的学生都是靠亲戚的资助才能上大学。我们那边的学费也是挺高的,如果家里面很贫穷的话,是很受歧视的,也没有人理解,心理压力很大,因为学费很高,伙食费也很高,还有其他一些杂费,学生本身会有很多压力。但我们那里的人也是非常懂事,就是说不会向父母要,可能会出去打打工,勤工俭学,但是还是不足以让我们承担这些费用。现在的大学生大部分都是富二代或者家庭比较富裕,他们很瞧不起来自家境贫困的学生,不愿跟贫困生来往,甚至合起伙来欺负人。马加爵就是其中一个。

  净因法师:我总结一下你说的要点,大学生中有的家境贫寒,也有富有的,互相比较。富的自命不凡,贫的很有压力,但是咬紧牙关,也不敢跟别人说,压力很大,对吧?我想问你,药家鑫是穷人还是富人?他的问题是压出来的吗?

  营员二(女):不是。

  净因法师:他是怎么产生出来的?在座的营员中,我敢说,够胆杀一只狗的人并不多,更何况是杀一个人呢?人是有智慧的生灵,杀一个人真的很难,但药家鑫连人都敢杀。谁能告诉我,他的极端举动到底是压出来的,还是家里富出来的?还是家里穷出来的?

  营员二(女):好像都不是。

  营员三(女):法师您好,我觉得就是……

  净因法师:你是在校的大学生,还是已经工作了?

  营员三(女):我现在大二了。

  净因法师:大二还行。因为刚才所讲的人都是大学生过去时,我想听听大学生现在时的想法。

  营员三(女):我感觉他们的杀人是一时的冲动,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一念成佛一念成魔。

  净因法师:打住,打住,你意思是,他的杀人是没有预谋,对吧?

  营员三(女):应该是没有,据网上说没有。

  净因法师:我完全同意你的说法,他就是一念之间产生杀人的念头,在本讲座的最后我们会详细分析。

  营员四(男):据我了解,药家鑫他爸对他管得非常严,然后就……

  净因法师:他爸管教他很严不好吗?他就会去杀人吗?

  营员四(男):我是说他的个性太受压制了。

  净因法师:家教严,他的个性就很怪,对吗?

  营员四(男):对。

  (众笑)

  净因法师:啊?家里管得严,人就很怪?你脾气怪不怪?说真话。

  营员四(男):我脾气……还好吧。

  净因法师:还好,就是你家里管得不严,对吧?

  (众笑)

  营员四(男):不是,我是说管得过于严格了。

  净因法师:过于严格,你的界定过于严格是什么?他老爸哪些管的不对,你跟我说,你小心啊,他的资料我看得不少的。要不要帮忙?来,后面,让后面的营员帮你好了。

  营员五(男):法师你好,我是一个在读的本科生。我觉得今天的大学生问题在于心灵没有获得足够的成长,自己,是我们自己,不是父母、外界、环境、压力,而是我们自己,太幼稚太嫩,男人不像男人……

  净因法师:你打住!(众笑,鼓掌)

  学生就因为太幼稚太嫩,所以才要接受教育的啊,你要是很成熟,那还接受教育干什么啊?所以我不认为幼稚是你的问题呀,这不是什么问题啊。因为我幼稚,所以我可以杀人吗?幼稚难道可以成为杀人的借口?

  营员五(男):不应是借口。现在的教育对于一个普通人来说,没有什么好不好。

  净因法师:“对于普通人”,你的普通人是什么定义?

  营员五(男):对于这个,我的这个定义不清楚,不好意思。

  净因法师:不清楚啊,对不清楚的事你都敢说啊!

  (鼓掌)

  营员六(男):法师您好,我的想法也许不成熟,但我觉得这三个案子都跟钱有关系。马加爵是因为家里穷,没钱,受歧视;而药家鑫为什么会杀人呢?是因为如果不把受害人杀掉,那个人会一直缠着他,他也会损失一大笔钱;第三类,还是钱。我觉得现在的教育,我说的可能不对,我觉得非常的差。他们的态度太功利了,大学生对生命缺乏尊重。从佛家的角度来看,他们对于果报也无所畏惧,所以说他们才会这样做。

  净因法师:嗯嗯嗯,好!(鼓掌)药家鑫的案子让人反思的地方确实很多,现在我们把刚才讨论的内容归纳为如下三点。

  1.1 断根的危机

  药家鑫辩护律师认为被告是“激情杀人”;应从宽处理;一位教授将药家鑫连捅受害人八刀说成是“弹钢琴的重复性动作”;而最让人瞠目的是药家鑫师妹的惊人之语:“我要是他,我也捅……”这些匪夷所思的言论,值得人反思:现在的人们都怎么了?我们的社会到底出了什么问题?我们从承担责任、敬畏因果与尊重生命等传统文化的核心元素,探讨这起恶性案件背后所折射出来的深层社会问题——中国文化“断根”的危机。

  1.1.1 对责任的承担

  生活在一起的生灵,物资缺少时,若无后天的教化,难以形成伦理道德的观点,来协调彼此的关系,出于求生的本能,相互争夺有限的资源,群体内必然争夺不休,甚至相互残杀,无法形成群体的力量,给生存造成极大的危机,这是动物的特性。而人类则不同,通过后天的教化而学会人与人之间的协调相处(能群)。荀子对此有明确的解释:

  “人何以能群?曰:分。分何以能行?曰:义。故义以分则和,和则一,一则多力,多力则强,强则胜物;故宫室可得而居也,得之分义也。……群道当,则万物皆得其宜,群生皆得其命。”

  荀子将‘分’、‘义’看作是“能群”与“不能群”的客观条件。人在一个团体中确立相互之间的关系后(伦),按分工之不同而扮演特定的角色(分),承担相应的义务(义),享受相应的权力,这就是“理”,慢慢形成群居的生活规范(伦理)。若大家都能遵守这一规范,人们就能和睦协调,团结一致,力量就大,成为一个强大的团队,就能战胜外物,这是人成为万物之灵的法宝。同样,小到一个家庭、团队,大到一个国家,重人伦,承担责任,尽义务,形成强有力的团队,才是一群人的生存之道,国家兴盛之本。因此自古以来,重人伦,尽义务,成为中华文化的核心元素之一。

  然而,由于教育的缺失,人们对人伦礼教观念越来越淡漠。一位美国朋友在中国游历,回国前夕,我问他对中国人的印象时,他的回答很妙,“当服务员的不知道自己是服务员,不知为客人提供好的服务是他/她应尽的责任,总感到自己是怀才不遇,不知道自己在干什么,应该做什么……”这位美国朋友道出了目前中国人的通病:不太习惯于安守本份(人伦),履行责任(义)。药家鑫便是其中一位。自从他手握方向盘那一刻起,他就是司机,遵守交通规则,确保自己和他人的生命安全,是所有司机应尽的责任。他若遵守交通规则,则不会撞人;即使违反了交通规则,不幸开车撞上人,这原本只是一起平常的交通事故。下车,向受伤者询问伤情,救人,是他的责任!然而,据药家鑫当庭陈述,“天太黑,我不清楚她伤的程度,心里特别害怕、恐慌,害怕她以后无休止地来找我看病、索赔。”于是,他取出一把单刃刀捅向了受害人,连捅八刀,然后驾车逃跑。道义与罪恶只有一步之遥,如果他在那短暂的霎那有承担责任的念头,就不会举刀杀人并葬送自己性命。

  逃避责任的思维在当今社会已经极为普遍,折射出“重人伦,尽义务”这一中华文化核心元素正在被人们遗忘。

  1.1.2 对因果的敬畏

  对于一个游戏来说,游戏规则,你玩就是真,不玩就是假。同样,一个人在社会上所扮演的角色一旦确定,他就必须承担起相应的责任,这就是人生的游戏规则。在远古时,人生的游戏规则往往通过苍天、祖先、雷神、上帝等超自然的力量来维持。譬如说,孝养父母,是为人子女应尽的人生游戏规则,民间坚信,不孝子必遭天谴雷诛,至今仍具有一定的威慑力。人类进入文明社会后,儒释道用自己的哲学思辨教化人,使人们从内心产生一种内在、自发的力量,来维持人生的游戏规则。以佛家为例,因果律从理论上解决了任何一个人为什么要遵守人生的游戏规则。依照佛教的缘起法,任何事物的产生,都不是偶然,都是由一定的条件按照一定的关系组合而成的。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形成了民间所说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辰未到”。在古代,无论一个人是否信佛,都会认同因果律,进而形成一股维护社会秩序的强大力量。所以历史上无论谁坐上皇帝宝座,掌握了政权,都会以儒释道三教来治理人心,维护人生的游戏规则,达到社会稳定的目的。

  而今,相当多的人把因果报应看成是迷信,人生的游戏规则只能靠法律、权力来维持。残酷的现实告诉我们,法律惩治越来越严厉,而食品安全问题却越来越多,假药、假酒,假奶粉、假肉,毒馒头满天飞,只要能赚钱,毒死谁都行;只要有位好爸爸,撞谁都不怕。反正不信因果,有何惧哉?!

  由交通肇事变成杀人犯,药家鑫也是不信因果之牺牲品。他开车撞人后,下车看被撞的人,这是他天良未泯。当他看到被害人在看他的车牌号码时,自私的本能产生自我防范,这也无可厚非。然而,关键时刻,只有一念之差,他若信因果,绝不会认为杀人灭口后就可以逃避惩罚,杀人的悲剧就可以避免。

  事实上,药家鑫绝不是开车撞人后逃逸的第一人,也不可能是最后一人。因果报应,这一中华文化核心元素在教育中缺失所造成的的社会问题已经显现。为什么我会这样讲呢?现在很多人认为人死如灯灭,那么,做好事的人跟做坏事的人到了最后生命终结的时候都是一样。换句话说,好人也罢坏人也罢,他不需要对他做的任何事情承担任何责任,或者说做好事的人和做坏事的人在死的那一刻是一样的,那谁还愿意做好事呢?因为做坏事舒服啊!做坏事很容易发财啊!那么,伦理道德丧失,社会难以正常运转,这才是当今社会真正危险的地方——对因果认知的问题。

  1.1.3 对生命的尊重

  佛陀告诫我们,生命对每一个众生都是宝贵的,众生都具有强烈的求生愿望,都爱惜自己的生命。对于人类来说,每一个人都有生存的权力,这是最基本的人权。在任何一个社会中,如果我们的生命安全得到了保障,我们才能安心工作,生活幸福,社会也因此而发展和繁荣。反之,如果生命安全得不到保障,生活在极度恐惧与动荡不安的社会环境中,最重要的问题变成了“如何才能活着”,主要的精力自然都放到求生存方面去了,又怎能安心工作?这样的社会怎么能得到发展?所以生存的第一基本条件是生命安全,因为人们爱惜自己的生命重于世界上任何一件东西。因此,佛陀把“不杀生”放在第一位。

  药家鑫将受害人撞倒后,受伤者痛苦的呻吟声并未引发他的同情心。双方在此之前并不相识,应无怨仇。药家鑫只是为逃避责任而杀人灭口,持尖刀朝被害人胸、腹、背部等处连续捅刺,将伤者当场杀死。更匪夷所思的是,并非所有人都认同药家鑫非人道的行为,药家鑫辩护律师认为被告是“激情杀人”,不是真杀人;一位教授将药家鑫连捅受害人八刀说成是“弹钢琴的重复性动作”,有人在网上公开表示:“我要是他,我也捅……”理由是,撞死人,国家有规定,一次性赔款有定数;若撞人不死,也许终身受累。这种把他人的生命当儿戏的思维,才真正令人恐惧!也许正是由于这种原因,更有司机撞人后,二次故意碾死人。由此可见,漠视人的生命已是普遍的社会现象。“尊重生命”这一中华文化的核心元素受到严峻考验。同时也提醒人们,仅靠法律来维持人生的规则,远远不够,文化治国的传统仍需继承。

  综上所述,自近代中国提倡科学、民主,展开反封建思想的新文化运动以来,人们错将以儒释道为主体的传统文化当作封建残余加以鞭挞与批判,文革期间更简单而粗暴地将之视为“迷信”与“落后”的象征而加以全盘否定。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人把主要精力用于解决温饱问题,无暇顾及传统文化的重建,传统文化化世导俗的功能丧失,人性自私、贪婪的劣根性无法受到有效的控制,因而造成当今中国社会的奇特现象:人们只讲权力与享受,不愿承担责任;不信因果,为了达到目的而不择手段,甚至以牺牲别人的生命为代价,视他人生命为儿戏,给社会造成极大的危害,这正是“药家鑫撞人刺八刀”恶性案件背后所折射出来的深层社会问题——中国文化“断根”的危机。

  1.2 心理学的局限性

  早在2004年马加爵杀人案之后,人们已意识到,我们的学校教出了各种各样的怪胎,学校对教育出现的问题已经开始反思,心理教育和辅导被引进了学校。心理学引进了很多纷繁复杂的名相,看起来好像很有学问,但在处理我们心理上的问题时,常有隔靴搔痒之感,老是隔了一层,很难触及到我们的灵魂。原因何在?心理学是舶来品,扎根在基督教文化里面,时常让人找不到感觉。学生心理有问题了,引进心理学课程,有助于问题的解决,但治标不治本。

  1.3 传统文化——生命的保险丝

  很多人认为,现在大学生的心理问题,通过心理学就能解决。我认为心理学可以解决部分问题,但是要真正解决中国人心灵深处的问题,还是要靠中国人的根——中华文化。参天之树,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鼎盛民族,必有源远流长的文化,它不仅凝结过去,而且滋养未来,成为一个民族繁荣昌盛的根本。不管社会怎么变,人灵魂深处最核心的问题还是文化之根,没有道理可讲,这是一种传承、熏陶、潜移默化,几千年来养成的一种思维,比如对父母的孝敬、对生命的尊重、对因果的敬畏和对责任的承担,成为代代相传长期积累下来的约定俗成的价值观,流淌在每一个中国人的血液里,让一个人自身产生抗体,相当于电路里面的保险丝,当电流出了问题的时候,跳闸,就可以挽救一条命。中国文化教化的保险丝在关键的时候也会提醒你,不能这么干。现在的人脑子里没有保险丝了,想怎么干就怎么干,为人、做事都没有底线,这才是“药家鑫撞人刺八刀”恶性案件背后所折射出来的严重社会问题。

  2. 小脑与大脑

  药家鑫犯案前,他没有前科,没有预谋、没有组织,与受害人更无任何仇恨。这么乖乖的一个好大学生,在父母的严加管教下,面对突发性的车祸,到了一个关键的时刻,是什么东西在起作用?是什么东西主导了他的行为?明白了这些问题,有助于问题的解决。

  2.1 小脑——动物的本能

  猫追老鼠、狗服从主人、鲑鱼洄游、杜鹃常把蛋产在其他鸟的鸟巢里,都是动物的本能。肉食动物会把比它小的动物吃掉,这是它们的本能;但是多数的肉食动物不吃自己的孩子,这也是本能。本能反应的器官在哪呢?是动物体内最古老的部分——小脑,是所有动物求生存的本能。

  尽管人是万物之灵,但也是动物大家庭的一员,只不过是在动物之前多了两个字——“高级”。但不管你是高级动物,还是低级动物,小脑的功能都很重要,控制着生灵的本能反应。对人而言,食色、吃饭、睡觉、欲望、说谎、虚荣、趋利避害等都是人的本能;发生意外时,逃生是人的本能;当危险来临,无论是自救还是救人,也是人的本能反应。药家鑫开车撞人后,逃避责任,也是人的本能在起作用;后天的教化不够,无法扼制自私的本能,不惜以杀人来保护自身的利益,人便失去了最后的底线,与动物没有任何区别,这正是我们这个时代人的悲哀,也正反映出我们现在的社会问题——拼命往动物方向靠——最大限度地刺激了动物自私的本能。依据唯识学的原理,人自私的本能是由第七末那识发出的(见表一)。

表一表一

  上表讲的是八识之间的关系。不少人认为,第八识最重要,而我则认为,化解任何心理的问题,应该从第七识入手。因为唯识学第七识解说了一个人自私的本能是如何产生的。前五识如同员工,他们只负责收集信息,无权表达好、恶;第六识如同CEO,有权表达自己喜欢与不喜欢的感受,但无权决定好、恶的评判标准;第七识如同大老板,以自己的利益为中心进行判断,作出好与坏、是与非、善与恶的最终判决,慢慢形成概念,储存于第八阿赖耶识中;我们通常把第八阿赖耶识看成是仓库,以自己的利益为出发点所形成的好与坏、是与非、善与恶的概念,原本是主观的,时间久了,人们误以为这些概念是客观、公正的,自然会强加给别人,要求所有人都接受自己的观念。这些主观的概念如同种子,储存在第八阿赖耶识中,左右我们未来的行动,影响我们生命的轨迹,推动生命的轮回。

  2.2 大脑——人类与动物的分水岭

  人本是动物大家庭的一员,依靠小脑的功能本能地生存着。随着时间的流逝,仅仅靠小脑本能的反映,难以在错综复杂的大自然中生存下来。面对进化过程中适者生存的竞争游戏规则,人脑逐渐增强了对大自然有意识的反映,导致人脑急遽性的演化,大脑逐渐形成,成为人类与动物的分水岭。

  今天,动物依然依靠小脑的本能反映而生存,而人类的大脑经过350万年的进化,日趋完善,通过后天的教化,形成有意识的思维,有能力判断此时此刻的当下,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以此来扼制人的本能冲动。

  2.3 太动物化——当今文明的危机

  幸福人生,是古往今来人们的共同追求,大致说来,包括如下三个层面:生存、生活与生命(见表二)。

表二表二

  (1)生存

  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的经济持续发展,举世瞩目,基本上解决了温饱问题。然而我们也必须清醒地意识到,温饱问题就是生存问题,这不只是人类的专利,也是所有动物求生存的本能。换而言之,要使人类与动物区别开来,仅仅解决温饱问题还不够,还有生活得好一些的愿望。如何生活得好些,如何提升生命的品质,我们关注得不够。

  今天我们的教育过于偏重于知识的灌输、技能的培养,这仅仅是为了生存,其必然结果是,追求名、利,成为人生的唯一目标。中国社会富了,结果又如何?富到只剩下钱,穷到只差钱。富人除去钱还有什么可以炫耀的呢?钱与权,成为衡量人价值观的唯一标准,良心、修养、道德只能退居第二位,“药家鑫撞人刺八刀”就是在人本能的驱使之下,为了减少“经济”损失而有的自然选择。

  (2)生活

  生活得好一些,经济固然是基础,安心却是关键。做错事,心不安,生起改过自新的动力,这就是调心——修身养性的开始。这正是传统文化最基本的功能。反之,若无传统文化的熏陶,一个人做了不道德的事,仍然心安理得,无惭无愧,与动物有何区别?!因为,“有无惭愧心”是区分人类与动物的分水岭。从这种意义上讲,传统文化不仅仅是一种学问或知识的灌输,更关系到使人活得像个人的大问题。

  我在伦敦求学时,当时国内有位高官到伦敦旅游,临回国时我就问他,伦敦怎么样啊?他说,比中国差多了。何以见得?他说,“你看这里的房子,最高不超过六层,还是中国的高楼多!”这让我无语——人把钢筋混凝土的硬件发展当作了人类文明发展的全部,这是特别危险的地方。社会就如同一台电脑,硬件设施固然重要,但若无相应的软件配套,社会迟早会出问题。

  而我们当今的教育,过份强调了硬件的发展,而在人身健康心灵健全的软件上投入明显不足。当学生走出校门,走入社会时,因缺少这方面的训练,融入社会时,难以处理好自己与他人、社会以及自身的冲突,怎能活出好心情?怎能活出人生的精彩与乐趣?更不用说人生的境界了。

  (3)生命

  活着不难,活得有感觉难,活得明白更难,活得有意义与价值则是难上加难!人生的问题,一直是古往今来人们苦苦探索的热门话题。传统文化探索的核心是“我为什么要活着,我如何能够活得更好,而不是仅仅是“活着”而已。

  3. 左脑与右脑

  一般人的大脑都比较匀称地分为两个脑半球,一半被称为左脑,另一半叫右脑。神经学家认为,两个半脑对我们如何行为、理解世界分别起着不同的作用。各位营员对自己的大脑又了解多少呢?那我就先考考你们吧:人为什么用右手写字而不用左手?

  营员七(男):因为左脑比右脑要发达一点吧。

  净因法师:什么?左脑比右脑要发达,所以用右手写字!你这什么逻辑啊!

  营员八(男):人用右手写字,因为左脑负责语言区域,右脑负责思维逻辑,右脑一般是倾向于想象。

  净因法师:基本正确!再比如说,我们打电话是用左耳听还是右耳听?应该是右耳多一点。用左耳听电话,好像怪怪的,是吧?这主要也是左、右脑分工所造成的。有人见过真正的大脑吗?请看这个短片,我们的大脑由左、右两半球组成,由胼胝体相连,成为一个整体,而左、右脑的分工却不同(见下表三)。

表三表三

  3.1 左脑的功能与局限性

  大家看过爱因斯坦的大脑吗?爱因斯坦的大脑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他死后,有人把他脑袋“取”下来,保留到今天,脑神经科学发达以后,科学家把他的大脑进行扫描,输进机器进行分析,看看发生了什么。

  (播放视频)

  看到没有,人脑就像灯泡钨丝一样,用久了会留下一些痕迹;脑神经科学家把爱因斯坦的大脑进行扫描,发现他的大脑左边确确实实与常人不同,经常使用的部位,留下了痕迹,通过电脑的分析显示出来。这证明人的左半脑擅长理性、有分析能力、逻辑能力,是使人类之所以为人的关键。正因为如此,自古以来,人们都比较注重对左脑的开发。

  大家知道左脑时代是怎么划分的吗?在远古时代,功夫好像很重要。为什么呢?那个时候知识还不是很重要,力气才是生存的根本。有力气的人,能把对手打败,这就是有本事,会受到人的敬佩。但对现代人来说,功夫再好,还不如有把枪防身。当人类社会进入农业社会后,尤其是在工业时代、信息社会时代,知识变得越来越重要,知识就是力量,成为人们普遍认同的真理(见表四)。

表四表四

  由上表可知,直到20世纪前后,人们还处于左脑时代,并坚信:知识就是力量。知识本身并没有问题,知识的重要性也不应否定,唯识学第八识揭示了知识的形成,指出了知识的局限性,说明了迷信知识的危险性。

  前面我们已谈到,在八识中,前五识接触外界事物,第六识感知我们所接触的事物,产生喜欢、不喜欢的感受,而第七识自身的利益则是第六识判断喜欢、不喜欢一件事物的依据。以自我为基点,以自己的私利为中心进行判断,怎能客观公正?!更何况在现实生活中,因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处境或喜好不尽相同,对同一件事可能有不同的感受。以蛋糕为例,若喜欢蛋糕的味道,便形成蛋糕对我好的概念,心中产生喜欢吃的感受,最后把蛋糕好的结论贮存于第八阿赖耶识中,下次见到时自然会拿来吃;若一位女孩因吃太多蛋糕而使自己发胖,便形成蛋糕对我不好的概念,心中产生恐惧的感受,最后把蛋糕不好的结论贮存于第八阿赖耶识中,下次再见到蛋糕时,自然会把它扔在一边,不敢再吃(见表五)。蛋糕到底是好食品还是不好的食品呢?离开特定的人,恐怕永无定论。

表五表五

  由以上分析可知,同样是蛋糕,却得出好与坏两种截然不同的结论。这样的事例,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比如说,同样是清风明月,在心情好的人心目中,觉得特别的美好,自然发出“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之赞叹;然对忧愁的游子来说,便会发出“江枫渔火对愁眠”之叹息。再如,同样是晚霞,心情好的人便会有“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之赞美;而在老年人眼中,却会发出“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迥然不同之感伤。至于“明月”与“黄昏”之本来面目为何物?烦恼众生恐怕难以领悟。

  以上事例说明,本来清净的心,被贪瞋痴等自私的思想染污后,产生种种分别,起惑造业,形成各种概念,贮存于第八阿赖耶识中。种子(即我们的体验所熏习而成的潜能)生现行(即现象界的体验),现行熏种子,循环不息,最终形成我们的逻辑思维世界,这是左脑的功能。

  佛家认为,我们左脑思考的东西,它既不客观,也不公正,往往很主观,但因以所谓的符合逻辑的知识结构出现,便误以为是客观、公正的。明明是你主观的判断,你却认为是客观的判断,并以此为基础再去进行你的决策,随之而来的是行动,结果当然会有问题啦。

  比如说,一只蚊子咬了你,谁帮我做个判断:蚊子是益虫还是害虫?

  营员九(男):害虫。

  净因法师:在座的有没有持不同意见的?蚊子天生就是害虫?对谁有害?对人确有害,但对蚊子本身有害吗?

  营员九(男):没有。

  净因法师:假如说,被你打死的那只蚊子,一状告到阎王殿,阎罗王做判官:蚊子只咬了你一口,你却要了它的命,谁的危害更大?照这种逻辑,你可能会输掉这场官司。我也是人类的一员,没有代替蚊子翻案的意思。我只是想跟大家说明一个问题,我们说蚊子是害虫,唯一的依据是它对人类有害。如果客观公正地讲,在没有出现人类之前,蚊子便活跃在这个地球上。今天,人类成为地球的霸主,不仅要把蚊子赶尽杀绝,也不愿为其他生灵留下生存的空间,想来都有点恐怖!我们再来做个游戏:你觉得中国电影明星谁最美?别不好意思,没关系的。

  营员十(男):我没感觉。

  净因法师:你没感觉,有境界!那我再问你,现在在你周围有不少美女,你觉得她们美吗?在你心目中有美女吗?

  营员十(男):有美女,但不存在最美的。

  净因法师:你心目中的美女,她的美是真的还是假的?

  营员十(男):不是真的。

  (众笑)

  净因法师:你的意思是,这儿的美女都是假美女?

  (众笑)

  营员十(男):不是。

  净因法师:“不是假美女”,还是“不是真美女”?说真话,对你来说,有压力,对吗?问题其实很简单,我只是要你回答,美女的美,是客观的吗?我们来做个试验:如果在一个房间里放1000只蚊子,然后放一个你认为很舒服的美女,再放一个你认为你很不舒服的丑女。那现在我要问你,那蚊子会不会口下留“情”,光咬丑女,而不咬美女?

  营员十一(女):不会,因为蚊子没有审美观。而且在蚊子只要吃到它想要吃的东西就行了,在它的世界里不存在审美。

  净因法师:那狗有没有审美能力?

  营员十一(女):我不知道,因为我不是狗。(众笑)

  净因法师:那你又不是蚊子,你怎么知道蚊子没有审美能力呢?(众笑)

  好了,不找你们的麻烦了。我只是想跟大家说明一点,因个人主观的喜好,产生美、丑的概念,慢慢被人们误以为是一种客观的存在。如果美女的美是客观的,蚊子和狗都应认同她的美才对啊。同样,平时逐渐形成的观点、主义等,也是主观的,我们却把它当成是客观的绝对真理,进而想通过各种手段强加给别人,这正是社会纷争的起源。

  佛家常说,心生则种种法生。你的行为不断地重复,变成重复性的行为;重复性的行为就变成思维,重复性思维变成习惯性的思维;习惯性思维左右我们的行为,主宰我们未来的生命。我们好像是自己的主人,其实大错而特错。我们很多时候是我们思维的牺牲品,即第八识中的种子在主宰我们的命运。即使是我们在座有多年修行的人,也无法逃脱左脑习惯性思维的影响。我们找一位法师来对话,好吗?(鼓掌)

  (播放短片)

  这是一个从来没有用过的器皿,看起来有点恶心。把话筒给印普法师,你知道这是什么?

  印普法师:它是个新痰盂。

  净因法师:好像是洗手间用的,(众笑)刚刚出厂,从来没有用过,消过毒,很干净。(继续播放短片)老外科学家想做什么实验呢?他在这干净的器皿中倒入苹果汁,然后供养你,你会喝吗?说老实话。

  印普法师:我会喝。

  净因法师:哎呀,我还治不住你了啊。(鼓掌)

  有没有人现在去帮我买个痰盂,洗干净,倒上果汁,看他中午喝不喝!怎么样,印普法师,你敢不敢。(众笑)你们还有谁敢喝的?还有人也敢啊,夏令营真的能培养人啊!

  行了,我们继续。我跟大家说明一个概念,佛教界对于心理学的分析,特别深入,好的不得了,让你在很短的时间内了解人的思维。我们的思维一旦形成,它真的会影响我们的行为,甚至于影响我们的人生轨迹。印普法师,走路时你正好看到河边长着一朵漂亮的莲花,你打算怎么做?

  印普法师:欣赏。

  净因法师:你没有其他想法?

  印普法师:没有。

  净因法师:你请坐,这位法师的境界很高哦。(鼓掌)很多的人看到莲花以后,就想买,或者想随手把它“拿”过来,然后供奉到佛台上。换而言之,见到自己喜欢的东西,就想占有,喜欢就想要,这个是很自然的。前五识接触事物,第六识产生喜欢的感觉,然后你就想把它占为己有,这就是人的本能。用各种各样合法的办法也拿不过来的时候,你就会用非法的手段来占有它,这正是出问题的地方,这说明以逻辑思维为主导的左脑的局限性。

  3.2 右脑的功能与局限性

  第一个提出“知识就是力量”这一口号的人是谁?法兰西斯?培根,对。现在我想问,在人类进入21世纪的概念时代,有没有比知识更有力量的东西?

  营员十二(男):信仰。

  净因法师:信仰?有宗教素养,还有其他答案吗?

  营员十三(男):智慧!

  净因法师:慧的内涵是什么?怎么会比知识更有力量呢?在我的课堂上不允许老跟我讲概念,因为概念太多了,概念到处都是,图书管里从概念到概念的书,永远都看不完。我是想让你用心去领悟。

  营员十三(男):正如法师昨晚所说的,不要停留在理论上,应让知识运用到实践当中,去指导我们的生活,就是说让知识重新回归到实践当中,这样我觉得是智慧。

  净因法师:有境界!

  营员十四(男):阿弥陀佛,我觉得比知识更重要的是智慧,智慧是规律,佛陀、孔子、老子都告诉咱们做人做事、处世的规律。

  净因法师:智慧确实比知识更重要,而对一般人而言有点抽象,太高了,不太好操作。不少中国人有好高骛远的毛病,什么都要最高、最好……虽然说“玄而又玄,众妙之门”,但太玄了容易变成虚无,太高了往往缺少可操作性,难以落实。做人要踏实点,这比什么都重要。所以不管你做什么,要具有可操作性,不可操作的东西再好也只能“供”着。现在我觉得知识仍然很重要,但已不是唯一的力量。在知识大爆炸的时代,从某种意义上说,运用知识的能力,比知识本身还要重要。

  为什么我会这样说呢?在左脑时代,一个人花费一辈子的心血,能写出一本书,已不易。而今有了电脑,昨晚大家座谈时,有一位厉害的人物,就坐在我旁边用电脑边听边打,座谈结束时已打了七千多字,一瞅还都能用。这从某个侧面描述了知识爆炸的原因,信息成为社会发展的三大重要资源之一。处于这样的时代,书读不完,知识学不完,知识大爆炸。知识、信息多到令人眼花缭乱。以前我们坚信:只要有知识,走遍天下也不怕。而今我们方知,运用知识的技能比知识本身还重要。下面这则趣味小品从某种意义上说明了这一道理。

  张二狗是我的同学。一直以来,我们都是被人拿来作为对比的两个极端,我曾经是他的梦魇,现在他却是我的梦魇。现将我和他的人生历程列出来,再一次深刻感受一下知识与运用知识的能力之间的辩证关系。

  1、小学入学第一天

  我对老师说会背301首唐诗做100以内加减法,口齿清晰条理清楚,老师对我眉开眼笑;张二狗对老师的提问一问摇头三不知,神情呆滞语无伦次,老师对他暗暗皱眉。

  2、小学二年级

  我考试次次第一,终于在一次满分后肩膀上多了三条杠杠;张二狗和人打架有赢有输,终于在一次大败后脸上多了三条疤疤。

  3、小学三年级

  期末考试我再次拿到语文数学两门功课双一百,老爸被老师请到家长会上介绍家庭教育经验;期末考试张二狗再次拿到语文数学两门功课总分三十,老爸被老师请进办公室聆听家庭教育经验。

  4、小学四年级

  领导前来视察我校,我作为少先队代表上台发言,被大家称为主席台上的模范学生;校长宣布从严治校,张二狗作为闯祸精代表上台检讨,被大家说是站壁角的形象大使。

  5、小学五年级

  我的作文《一个难忘的晚上》在某次大赛中获奖,老师陪我到省城领奖并游玩了一天;张二狗在一个难忘的晚上爬墙进入某个工厂搬运废铜,门卫陪他到派出所领奖并休养了一天。

  6、升初中了

  听说初中的几个班主任为抢我到自己班上而争得面红耳赤;听说初中的几个班主任为把张二狗踢到别人班上闹得不可开交。

  7、初一时

  初一时,我爸在酒店设宴庆功,为我在中学生奥数中获奖请别人一起高兴;初一时,张二狗爸在酒店设宴赔罪,为张二狗闯的祸请别人不要追究。

  8、初二时

  初二时,我光荣地加入了学校里的团组织;初二时,张二狗光荣地加入了学校里的痞子帮。

  9、初中毕业了

  我理所当然地进入了重点高中;张二狗顺理成章地进入社会深造。

  10、毕业那天

  我们初中的门卫李大爷指着我教育大孙子:一定要像我这样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将来才能做个受尊敬的人;我们初中的门卫李大爷指着张二狗教育大孙子:千万不要像他这样惹是生非门门红灯,将来一定是个受鄙视的人。

  11、高中三年

  我做过班长团支书学生会主席,获得了一个又一个荣誉、拿到了一笔又一笔的奖学金;社会三年,张二狗做过混混、推销员、包工头,积累了一条又一条的人脉,攒下了一笔又一笔资金。

  12、黑色七月

  那个黑色七月,我如愿考上省城的大学;那个火热七月,张二狗如愿在省城注册公司。

  13、大学与商海

  大学里我在学海遨游创业中,张二狗在商海搏击。

  14、毕业那年与创业四年

  毕业那年,优秀毕业生我进入人才市场找工作,处处碰壁后不得不把薪金要求降低。创业四年,民营企业家张二狗进入人才市场找员工,广受追捧后不得不把学历门坎提高到硕士起点,很轻松招揽一群高学历高层次的人才,感受了一夜之间从丑小鸭到白天鹅的荣耀。

  15、找工作与找员工

  我的破永久自行车跑遍全省城,孤身一人凄凄凉凉四处寻找租住的房子;张二狗的保时捷跑遍全省城,市长区长作陪四处寻找建二狗大厦和工业园区的地块。

  16、创业与回大学深造

  我手头紧张,也想学张二狗白手起家自主创业,从小商品市场批发了一大堆东东搞兼职做起了推销,几星期内亏了一大笔,暗自感慨:做生意原来这么难;张二狗闲来无事,也想进大学校门学习深造增加内涵,几年内拿到了MBA学位,暗自感慨:读书原来这么简单。

  17、世俗文化与企业文化

  家门口,我哀求俗气的土包子房东缓交房费时,唯唯诺诺支支吾吾,净给大学生丢脸;电视上,张二狗对着漂亮的财经频道女主持人大谈企业文化。

  18、回母校

  春节我回家,没人理睬,路过当年就读的初中,听说里面在办校庆,想去看看却被拒之门外,门卫李大爷指着我教育小孙子:不要学习这个人,读了这么多年书还是一穷二白,连自己都养不活;春节张二狗回家,县长接驾,还参加当年就读的初中特意举办的校庆,张董在校庆上砸下巨额赞助,门卫李大爷指着张董教育小孙子:你要像主席台上的这个人学习,白手起家富甲一方,连亲戚都沾光。

  19、老师的感叹

  十几年前,老师感叹,要是所有学生都像我一样该有多好;十几年后,老师感叹,要是所有学生都像张二狗一样该有多好。

  以上这则趣味小品或多或少地说明了一个道理,上学读书求取知识固然很重要,但在当今时代,知识、专业仅是成功的条件,并不能保证你成功,最关键的问题是你不仅要有知识,而且要学会善加利用你的知识,这才是成功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在学校里,老师教给我们知识,但如何运用我们学到的知识,老师教给你们没有?

  (营员:没有教。)

  没有教,你一定是已经毕业了,才够胆说真话,不怕老师了。(众笑)我想强调的是,对自己的知识结构训练与技能的培养很重要,但是如何善加利用我们所学的知识、技能,这可不是我们书本之内能学到的,这是右脑的功能。不少大学生如同孙悟空,从书本上学到了不少知识、技能,便自认为有本事,自命不凡,到处炫耀,而不知道怎样正确对待自己,妥善利用自己的技能,落得个四处碰壁的下场,还要怨天尤人!

  我要说的是,我并没有否定知识的功用,而是在知识变成了成功的重要条件之一的情况下,如何善加利用自身的条件,这可不是左脑的功能,而是右脑的功能。今天,我们的教育对右脑的训练非常缺少。这是我所要跟大家谈的一个问题。

  在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时代,对于左脑的认同,并没有错,即使在概念时代,博学广闻,对左脑进行训练,也不容忽视。换而言之,即使在概念时代,我们也不能否定知识的力量,所不同的是,当今知识并不是唯一的力量,知识变成了一种成功的条件之一,如何善加利用这个条件,这是我们右脑的功能。而我们今天的教育对右脑的训练非常缺少。这是我所要跟大家谈的一个问题。

  3.3 左脑与右脑并用——全新的思维

  其实,无论是在何种时代,左脑和右脑都是在相互配合下工作的。以生气为例,人一生气,表现在行为上,就会一咬牙去买东西,这是左脑在起作用;完成了买东西而发泄情绪的目的,心情会平静下来,这是右脑在起作用。左右脑配合工作,完成了生气的过程,然后便老老实实地回家待着。

  一般说来,左脑分析信息,右脑合成信息,右脑尤其擅长将独立的因素整合起来感受整体;左脑聚焦于单一答案,右脑延伸为完形感知;左脑注重分类,右脑则注重联系;左脑捕捉细节,只有右脑看到大情景;左脑分析细节,右脑考虑全局。只有左右脑配合工作,才能在今天竞争激烈的社会中取得成功。

  以设计为例,以前设计轿车时强调其实用性,即跑得快,就能成功。这是左脑的功能,而今,车子跑得快是最基本的功能,而车子的美观、舒适,则成为企业成功的关键。同样,我们买手机、计算机时,功能固然很重要,更重要的是我们对手机、计算机外观的第一感觉。全脑思维成为各行业的新发展。工程师们不仅要掌握新的技能,更多地依靠创意取胜;医生不仅重在治病,更重患者感受和总体医护;就连律师也不会单刀直入,鼓励人打官司,而是摇身一变,充当顾问、调解、辩护等角色,帮助人们处理复杂问题。即使打官司,也成了迫不得已的事,令人感到温馨。所有这一切说明,以左脑强化技术,以右脑强化服务,左右脑并用,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4. 禅修与情绪管理——现代科技与宗教体验的相互验证

  药家鑫本人不是一个天生的坏人,他曾是乖乖的学生,而我们说他家里管得过严了,那么家里管得严有什么坏处呢?我觉得没什么问题啊。问题的关键是,学校的应试教育强调知识的灌输,而父母对子女的唯一要求也是学习成绩好,考入好的大学,找个好工作。而如何做人,如何化解自己的负面情绪,在这方面父母并不愿意子女占用太多学习时间,而学校也没有多少课程能帮到我们。脑神经科学告诉我们,禅修对人们的情绪有良好的调节功能。

  4.1 禅修的妙用

  禅修的历史大概可以追述到五千年前。早在公元前2700年前后,印度就出现了以哈拉帕(Harappa)和摩亨佐达罗(Mohenjodaro)古城以中心的印度河流域文明,考古者挖掘出当时文物中,就有很多打坐的陶俑、印章。这说明当时人们已经开始禅修,而且很流行。当时叫Yoke(轭,共轭牛,紧密联结),意思是通过冥想,与上天和谐地结合在一起。

  公元六世纪,佛陀在菩提树下禅修而圆证佛果,佛陀的弟子也是因为禅修而开悟。公元前一世纪,佛教传入中国。传入最早的就是小乘禅法,到了四祖道信时,禅法广泛传播,到惠能到达巅峰,到宋朝,禅法已经由知识分子的清谈,普及到民间的每一个角落,深深地影响着中华文化的发展理路,理学家杰出人物王阳明就是禅修高手。元明清,不论统治者喜欢不喜欢,禅修的传统没有间断过。为什么?禅修的快乐体验,真实不虚,对身体、情绪、心灵都有巨大的帮助。现在人们旅游、唱卡拉OK,带来的快乐是短暂的,但是禅修带来的自在、欢喜是长久的,难以用言语形容。直到近代,人们对禅修产生的妙用,极为神往。

  事实上,自从禅修传入中国那一刻起,它就一直没有离开过人们的生活,禅修对生理、心理、生活、精神等各个层面都有利益。比如提高睡眠质量,一般的人睡觉要用很长时间准备,平均需要大约一个小时,才能进入沉睡的阶段,早上起床前又需要很长的时间准备,这是很多人早上爱做梦的原因。一般禅修的人不需要那么麻烦,大约需要一分钟就能进入熟睡状态。这是通过科学实验得出来的结论(见表六)。

表六表六

  哈佛大学1972年就有研究成果表明,禅修可以降血压,原因很简单,静下来,血流速度变慢了。通过禅修还可以减轻34%的病症,疾病恢复速度要比没有禅修经验的人快几倍。西方国家已经把禅修引入到医院应用。此外,一些国家也已经把禅修引入到学校,用于提高学生的专注力;引入社会心理治疗,转化负面情绪,减轻压力。

  更重要的是,禅修从生命的本质入手,帮助人们了知生命的奥秘,唤醒人们内心深处对生命的敬仰与赞叹、对人生意义的探索;认识自我,超越自我,开发智慧,开发潜能,为社会,为人类做出应有的贡献,实现人生价值。

  4.2 脑神经科学

  大脑活动时,神经元释放电流。在过去的二十年中,神经科学技术发展迅速,发展了仪器,捕捉脑电波,最常见的仪器有如下四种:(1)EEG、(2)FMRI、(3)PET和(4)MEG。

  这些仪器捕捉脑电波后,绘制出脑动电流图,对禅修的效用进行定量分析,传统的禅修体验以科学的方法加以验证,禅修的神秘面纱逐步被揭开。

  4.3 现代科技与宗教体验的相互验证

  现在的脑神经科学把人的情绪分成五个不同的波段(见表七)。

表七表七

  由上表可见,(1)γ波(30-80Hz),无法思考的状态,极端的情绪冲击。如,汶川大地震后,很长时间说不出话的亲历者。

  (2)β波(13-30Hz),心中有事放不下,焦虑不安的情绪,常常处于与日常工作、生活相关的思维状态。

  (3)α波(8-13Hz),(1)快速12~14千赫,面临考试前极度紧张的状态;(2)中速9~12千赫,身心轻松、注意力集中、心态平静的状态;(3)慢速8~9千赫,临睡前意识模糊状态。

  (4)θ波(4-7Hz),梦、潜意识,禅定中。无住生心、“心无罣碍”的境界。

  (5)δ波(0.5-3Hz),熟睡中,或深禅定中。溶入大自然、物我一体,本体状态,绝对的安宁与快乐。

  通过禅修,使β波转变成α波,焦躁不安的情绪能很快平静下来。有些气功师也可以做到。科学家曾对一些奇人异士做过脑波测定,发现一个惊人的事实:α波(放松波)的强度取决于θ波(“心无罣碍”的境界)的强度。若先悟入“缘起性空”的体验之后,再诱发α波者,强度可高达80-100μvpp。换句话说,如果先产生强大的θ波(15-20μvpp),再全神贯注深度入定,α波的强度会剧烈升高,平静的心情会稳定而长久。换而言之,θ波有助于诱发α波,α波的正确诱发方法,那就是在产生强大α波之前,必须先达到“心无罣碍”的境界,然后就能获得安宁与快乐的境界。

  在众多禅修中,数息观和慈心禅是和脑神经科学用得最多的禅法。我在香港大学任教期间,曾和脑神经科学家合作,以慈心禅为例,说明禅修对一个人情绪的影响。慈心禅的修行方法并不难。在教授慈心禅前,我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最爱的人是谁?

  印普法师:释迦牟尼佛。(鼓掌)

  净因法师:他境界太高了,搞得我不敢说他不对。(众笑)不过,对一般人而言,最爱的人,还是我们自己。修慈心禅一定要从自己开始修,默念:

  ·愿我快乐

  ·愿我健康

  ·愿我成功

  如果自己不快乐,你就不可能有快乐与他人分享。通过对自己修慈心禅,使自己先快乐起来,然后再把你快乐的磁场传出去,传给你最敬重、最敬爱的人(如父母、师长、子女),默念:

  ·愿父母快乐

  ·愿父母健康

  ·愿父母称心如意

  然后以同样的方法依次对亲朋好友、普通人、仇敌、一切众生修慈心禅,最后就能达到“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境界。

  研究结果表明,没有修禅的人,很容易受负面情绪的影响,走出负面情绪的时间较长;而有禅修的人,受负面情绪的影响小,走出负面情绪的时间短,恢复稳定情绪的速度比较快。

  5. 行善与行恶

  讲座刚开始时,我们已讨论过,药家鑫犯案前与受害人并不相识,谈不上仇杀;那天刚送完女友,心情应该不错;他本人平时是位好学生,不可能是有预谋的故意杀人。面对突发性的车祸,一念之差,一时冲动,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一念成魔,造成不可饶恕的行为。

  5.1 法不孤起,生必有因

  佛教的缘起法告诉我们,每一件事物的产生,都是由种种条件按一定的规律组合而成。以我们认识事物的过程为例,至少需要根(感觉器官)、境(外境,指被感知的外界事物)、识(意识)三个条件俱备,三者相接触时,才能感知身外事物,三者缺一不可(见表八)。

表八表八

  譬如说,春暖花开,鲜花满园(境),盲人因缺少“眼根”而无法感知鲜花的美丽;就是对一个视觉(根)正常的园丁来说,若然他因疲劳过度而熟睡在鲜花丛中,这时他的意识便会处于止息状态而难以感知鲜花的存在;只有当一个视觉正常的人专心欣赏鲜花时,才能感知它的美丽。由此可见,根、境、识三者相接触是我们认识事物不可缺少的条件。

  更重要的是,心的参与在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据《六祖坛经》记载,一天,六祖惠能在法性寺听经。中间休息时,僧人甲看到院内风吹幡动,便说是幡在动,僧人乙反驳说是风动才有幡动。二人各执一词,僵持不下。此时,六祖惠能一语道破两人的执著:“不是风动,也不是幡动,是你们的心在动!”

  在以上典故中,风和幡是外境,是人们认识事物不可缺少的条件,但是,如果没有“心”的参与,我们就不可能感知风和幡的存在,更不用说他们是否动了。换而言之,惠能大师所讲的“心动”,并没有否定风和幡在动这一事实,而是纠正两位僧人在认识事物过程中之不足,让人们明白,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心的参与(心动),不仅是不可缺少的条件,更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5.2 苦乐感受,心为主宰

  佛教认为,世间一切事物的产生都是由种种条件组合而成的,苦与乐的感受也不例外,至少需要三个条件,即当根、境、识三者相触后,人们便会不自觉地对自己所认识的事物进行判断,进而产生三种不同的感受:喜欢、不喜欢或舍受。譬如说,有人在辱骂你(境),你的耳朵也清清楚楚地听到了他骂你的声音(根),然后心里产生反映(心的参与),烦恼才会生起。既然苦与乐感受的生起至少需要这三个基本条件,那么只要三者中缺少任何一个条件,痛苦的感觉便不会产生,佛教因而主张离苦得乐的方法有三种:(1)呵责五欲(外境:色、声、香、味、触),(2)控制五根(眼、耳、鼻、舌、身),(3)降伏其心。由此可见,身外让人烦恼的人和事(外境),确实是使人受苦的条件之一,每当人们遇到麻烦时,总是把烦恼的根源归结为身外让人烦恼的人和事,其必然结果是,人们总希望把自己的幸福寄托在改造别人的基础之上,可惜的是,我们是人,不是神,能力有限,外界往往并不受我们的控制,改变外界让我们烦恼的人和事有时比攀天还要难。其必然结果是:让我们烦恼的人和事存在一天,我们便无法活得舒心。因此说,通过改造外部环境来获得幸福并不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其次,当别人骂我们时,如果没有一定的功夫,很难达到“耳不听,心不烦”的境界。因此,在离苦得乐的三种方法中,佛教特别强调第三种方法:降伏其心。也许我们无法控制身外发生的事件,但是我们完全可以调伏我们的心,因为心是我们自己的。据《佛说四十二章经》记载,有一位嫉妒心很重的人在一次盛会上故意用恶毒的语言骂佛陀。佛陀静静地听他骂完后问道,“当你拿着一份厚礼去送给人家,要是人家不肯接纳,你会怎么做?”那人回答道,“我当然会带回家!”佛陀微笑说,“我也不会接受你刚才骂我的恶毒语言,请把你骂人的罪过带回家吧。”有人骂佛,这是外界的逆缘,然而佛心不为所动,所以别人无论如何也骂不到佛!正如唐朝的百丈怀海禅师说:“不为诸境所感,自然具足神通妙用。”由此可见,苦乐感受,心才是真正的主宰。

  5.3 行善行恶,一念之间

  有一个故事说,从前有一个屠夫,有天突然心血来潮,想做点善事。最后他决定供养村庄上的一位出家人。为了请这位出家人应供,他特意买了新锅新碗,以便确保所做出的菜为素菜。当这位出家人用餐时,屠夫很激动,心中默默地想:法师吃完饭后,如果他能为我讲很好的法,我就放弃屠宰业,改行做其他事。可吃完后,这位出家人一句话也未说,便离开了屠夫家。屠夫很失望,于是继续杀猪,死后自然堕入地狱受苦。

  几千万年过去了。一天,地藏菩萨又到地狱救渡苦难的众生。他问道:“如果你们当中任何人若记得生前曾经还做过一件好事,请讲来,以此因缘,必有得救之希望。”地狱中受苦的众生虽有无数,但鸦雀无声,很长时间,都没有一位能想起来过去曾做过一件好事。最后那位屠夫开口道:“我倒是想起一件,但不知算不算一件好事。我曾经供养过一位出家人,原希望他吃饭后向我讲善法,我便发愿不再杀猪。可是他吃后一言不发就走了,于是我仍杀猪为业,死后便来此受苦,直到今天。”

  地藏菩萨用他的智慧观照,发现那位出家人已解脱,证得圣果。地藏菩萨便问这位出家人,曾否受一位屠夫供养而未说法。那位出家人非常惭愧地说:“确有此事。因为那时我是学习小乘教法的,只考虑自身的解脱,所以并未说法度众生。当时受人供养,并未替人家说法,现在想来还很不安。为了了结这段因缘,我愿意去人间再走一遭,度化那位曾经供养过我的屠夫。”地藏菩萨很高兴地让他二人到同一个村庄转世为人。屠夫照样转世为屠夫,而那位圣者则转世为僧,但他二人却是好朋友。

  一天,这位出家人又拜访他的屠夫朋友,但见肉店关了门。敲开门后,见到屠夫垂头丧气的样子,打听后方知,屠夫因缺钱买猪杀,所以只能停业。这位出家人说:“不用担忧,我会借二百两银子给你做本钱,你可继续营业杀猪,但只有一个条件,我要肉时,你得及时给我提供肉!”屠夫一听这条件,心想:我开肉店,自然什么时候都有肉,这个条件很容易满足,于是便答应了僧人朋友的要求。这位出家人借给屠夫钱,屠夫照常营业,三年中无事。出家人从未上门要肉。

  到了第四年,新继位的皇帝是位虔诚的佛教徒,所以规定在六月十九观世音菩萨圣诞日,全国禁屠三日,违者斩首。正好在六月十九日,出家人非常急的来到肉店,要求屠夫给他一斤肉。屠夫非常恼火:“你迟不来,早不来,偏偏在全国禁屠三日期间来要肉,这不是存心跟我为难吗?!”出家朋友说:“我们有言在先,我借钱给你的唯一条件是:我随时要肉,你得随时提供,今天我有急事要肉用,你怎可以不给肉呢?”屠夫自知理亏,又无计可施,便问道:“你说怎么办?”出家人说:“今天既然是全国禁屠日,宰杀任何动物都有杀头之罪,我又急需肉用,我倒有一个折衷的办法:现在我只需一两肉,从你身上割下一两肉即可。”屠夫高叫道:“从我身上割下一两肉?难道我不痛?”出家人突然问道:“只从你身上割下一两肉,你就叫痛,那么多猪被你无辜地屠杀了,难道它们就不痛吗?”屠夫猛然醒悟,于是他放弃了杀猪,而跟那位出家人出家修道,最后终于证了罗汉果。据说这就是“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故事的来源。

  世间的恶人、糊涂之人如此之多,他们有改过自新的机会吗?以上故事告诫我们,恶人、糊涂之人得救的机会不仅有,而且很快,快到在一念之间。正如《六祖坛经》云,“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只因迷悟不同而有区别,“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明朝浮峰普恩禅师的悟道诗也说明了同样的道理:

  “返本还源便到家,亦无玄妙可称夸;

  湛然一片真如性,迷失皆因一念差。”

  不要小看了这个“一念之间”。一念之间它包含了生命的全部密码。迷与悟,一念间;行善行恶,一念间;由负面情绪转成正面情绪,也是在这一念之间。而现在的大学生,缺少的就是如何把握当下这一念,于一念之间,做出遗憾终生之事。

  今天,我有机会与这么多年轻人分享禅修与情绪管理的话题,真的很高兴!不管你是谁,来自何方,能坐在这一讲堂,便是有缘人。我希望通过这一讲座,使大家明白,中华文化是我们的根,经过一段时间的熏陶、潜移默化,能让人自身产生抗体,如同给生命安上保险丝,在关键的那一刻,保证我们的行为不会出轨,确保一生平安无事。与此同时,我们也应了知,在继续开发左脑的同时,更应重视对右脑的开发。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的布鲁斯?米勒博士把人的右脑看成是“天才按钮”,还有大量的潜力可挖,而脑神经科学证明,禅修是挖掘生命潜能最有效的方法。我希望在座的大家,经常回柏林寺这个精神家园,向净慧老和尚、明基法师请教打坐法门,开发这一无价之宝藏,使生命更美好。谢谢大家。

  (鼓掌)

  6. 提问

  营员十五(女):法师好,因为我也是做老师的,您每抛出一个观点,都有小视频做资料说明,这些小视频,是怎么找的?有的时候我想找这些,很难找。有什么技巧没有?

  净因法师:有啊,做个有心人,平时的积累很重要,建立一个好的框架,将收集的资料不断整理、归类到不同的框架中,用起来就比较方便。在知识爆炸的岁月里,不愁找不到知识,只愁知识多到令人无所适从。把各种各样的资料进行有效组织、分类、整理,也就是在整理自己的思维——右脑的功能发挥作用。

  营员:您有博客吗?能把这些东西分享一下吗?

  净因法师:还没有,因为我没有那么多的时间,需要人帮助。我觉得,有博客的人很伟大,他把他所知道的东西与人分享,这是一种无私的表现,我支持。但是不少人的博客犹如快餐,由于太忙,思考得比较少,刚学到一点就马上想把它卖出去,转手很快。而我本人觉得自己的思维仍不成熟,需要充实,提升自我,深层次反思,思维成熟时再建博客,也许能更有效地帮助他人,到时希望在座的有心人帮忙。

  营员十五(女):好啊,我可以帮你。

  营员十六(男):法师您好,我的问题源于昨天的一个小经历。昨天晚上分组座谈之后,我在大殿后面看到一个蝙蝠,它明显受伤了,趴在地上飞不起来,我就在想,我是该救它吗?我救它的话,会把它拿起来,放到一个安全的地方,让它有一个很安全的归宿,这样子比较好。但是我又想,如果我是蝙蝠,当我受伤的话,我可能不希望别人救我,宁愿自己躲在角落里,就这样一想,我就不知道怎么办,这时候我该怎么办?

  净因法师:当时你是怎么做的?

  营员十六(男):我什么都没有做,就一直看着,一直看着,直到它走到我认为安全的地方。

  净因法师:你的做法不错,是一种对生命的尊重,大家给他鼓励一下。(鼓掌)

  生命是可贵的。你看到那只受伤的蝙蝠,花时间让它走到安全的地方,我认为你是有爱心的,已有尊重生命、敬畏生命的心态,在你的人生字典中,生命已有尊严。

  营员十六(男):遇到这个问题的时候,我是有困惑的。当正、反面我分不清的时候,我该怎么办?黑白分不清的时候,我该怎么办?

  净因法师:重要的不是你做到完美,而是你尽了力,这是至关重要的。佛家不关心你做什么,而是你为什么这样做?太功利的助人行为,企求回报,有时会让自己失望。培养慈悲心最重要,你的行为对你心理有什么影响这才是问题的关键。因为行为成习惯,习惯形成思维,习惯性的思维才是左右你未来命运的重要因素。

  营员十六(男):我达不到那个境界,想不到那些,所以我遇到这种困惑时很无助。

  净因法师:你怎么想,我尊重,我仅仅是分享我对一些问题的看法,你接受多少,一切随缘。就像天下雨,大树吸收得多一点,小草吸收得少一点,这都不重要,最重要的是大树、小草因吸收各自需要的水份得以活下来,吸收什么,吸收多少,因人而异,所以你可吸收你需要的东西,好吗?

  (鼓掌)

  营员十七(男):法师您好,我学生物科学的,大家都知道我们做生物研究可能会用到一些生物个体,但是我没有学佛之前我没有想到做这样一件事是不对的,但是我后来看到很多书上说应该懂得尊重生命,但是我就觉得特别迷惑,既然这样的学科已经存在了,那我到底该怎么办?

  净因法师:这个问题比较敏感,应该问我们的净慧老和尚,好吗?不过我试着说说自己的看法。佛家重视行善的行为,更重视行为背后的动机、出发点。以大慈悲心为出发点,为了拯救更多的人,做你应该做的事,而不是纠缠于你的某个行为本身。佛家认为,你的起心动念比你的行为还重要。无论在何种情况之下,虽有最大限度地利益众生的理由,心怀内疚地做试验与理直气状地去杀生,还是有本质性的区别的,心态不同啊!这才是最重要的。

  营员十八(女):怎么把第八识叫做意识形态呢?我很迷惑。

  净因法师:你认为第八识是意识形态,对吗?那是你的认为。我们认为它是潜能储存的仓库。你的行为会影响你的思维,思维形成概念,概念储存于第八识,具有潜能,像种子一样,对你未来的行为和思维又有影响,如此不断循环,推动生命的轮回。如此,生命的能量是自行运转,不需要外在的力量。

  营员十八(女):我感觉意识形态好像是属于意识范畴,但是看到您的解释,我感觉很意外,您把第八识解释得好像很浅显,很简单,很直观,也很好理解。

  净因法师:事实就是如此,最实用的道理不一定很复杂,而看似简单的道理,做起来也是最难的;反之,看似最深的道理,因缺少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对现实人生不一定有多大用处。

  营员十八(女):您刚才有句话,让我非常受益,就是说现代人很好高骛远,其实我就是好高骛远的心态,所以才提这一问题,耽误大家的时间,谢谢您的解释。另外一个问题是,其实您开篇提到人的本能和动物的本能,其实一开始我心里是很有抵触的,为什么是说本能呢?那是从它出生的时候是有这种下意识的行为,所以叫本能吗?如果它是本能的话,那为什么说动物的本能和人的本能有不同?那为什么说人和动物的问题呢?

  净因法师:好了,我知道你的意思了,我问你两个问题吧。你是动物吗?

  营员十八(女):我是动物。

  净因法师:动物有本能吗?你回答我。

  营员十八(女):动物没有本能,我觉得。

  净因法师:你有本能吗?

  营员十八(女):我没有本能。

  净因法师:你没有本能?那我就没有办法救你了。

  营员十八(女):我觉得本能应该是本有的一种。

  净因法师:你的运气很好,正好钟教授在场。钟教授,我请问一下:人有没有本能?我们是动物,动物有本能,动物有的我们人都会有,对吧?

  钟玲教授:在科学上,都有所谓的动物性反射,比如说小孩子一生下来就哇哇大哭,那你不哭就憋气就活不下来了,那是动物性的本能。另外,一种刚刚您讲的,佛家的阿赖耶识里面的东西,也会有一种东西会冲出来,这时候你没有佛法的力量就没有办法压住。

  净因法师:谢谢,你这种说法两种都照顾了,我不知道该怎么谢你。

  我只是想说明一点,比如药家鑫撞人后又捅受害人,从某种角度上来讲,是一种自我保护的本能在起作用。而这种本能,当然不完全是先天的,后天也有影响,但有一点是肯定的,“自我保护”这种本能起了主导作用。我想向钟教授请教,人跟动物之所以有区别,其实是人通过后天的教育,遏制或者控制了动物某些天生的本能,不知对不对?

  钟教授:对的。

  净因法师:人对自己的本能不加控制,那么人是动物,甚至比动物还恐怖;人对自己的本能加以控制,人便与动物区别开来。

  钟教授:也许有些动物的智慧也是蛮高的,比如海底下的大鲸鱼,我们都知道它的那种控制能力是很强的。

  净因法师:是很强,那么我想说的是,很多动物,包括小狗,有时也会控制自己的一些情绪,但是很有限。只有我们人类,经过350万年的进化,形成了一种文化,本能很重要,不能否定。有钟教授在,我不怕,你想说什么,你说吧。(众笑)

  营员:法师刚才所说的话是不是也可以说是人类中心主义,认为说人类经过多少年的进化,所以说人是万物之灵,所以人的智慧最高。这样的话,就像刚才钟教授所讲,现在还有某些动物其实也有很大的智慧和慈悲,甚至不比我们低。

  净因法师:我不得不承认,某些动物有智慧,但比人类智慧还要高的动物,我还是想不出来。我刚才讲的不是环保里面的那个人类中心主义,那是西方的。我讲的是人类自然发展的轨迹,就是人的大脑通过350万年的不断进化,小脑发展得比较少,有本质性变化的是人的大脑演变。可以说,人类的进步是人大脑的演变,使得人与动物区别开来。

  营员十九(女):我记得在某本书看到过,说人的大脑仅仅是意识的一团雾,其实人的阿赖耶识和末那识存在的具体位置是在人的下丹田。但这问题第一我是外行,第二我想私下再向法师请教吧。

  净因法师:一般人认为,意识是完全基于物质基础(我们的脑)而存在,但科学的发展证明,意识是大脑演奏的交响乐。我们都知道贝多芬的交响乐,可以用一套乐器把它们演奏出来。但这套乐器本身并不是交响乐。同理,大脑接受外界信息时,神经元对信号做出反应,信息从一个神经元以电传导或化学传递的方式跨过细胞之间的联结(即突触),而传给另一个神经元或效应器,引发无数神经元相互作用,如同大脑演奏的交响乐,协调完成某个有意识的思维。这为我们理解“心物一元”,即意识和物质的统一,开辟了新途径。

  营员二十(男):您好,法师,我想请问一个第六感的问题,刚才您说禅修可以提高第六感。比如我自己修行大概有四年,有的时候我感觉自己有第六感,就是咱们这个距离我能够感觉你的眼睛是睁的还是闭的,有时候会有这种感觉。但是我确实不知道为什么会有第六感,以及如何产生这个第六感?就这两个问题,谢谢。

  净因法师:人体除了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等五个基本感觉外,还具有对机体未来的预感,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人体“第六感觉”。普通人能感知的范围少得可怜,无法感知的范围太广。静坐可以扩充人感知的范围。比如说,普通人认为时间与空间都是绝对的,而禅修者到一定的程度,可以打破时间和空间的概念,时间与空间是相对的,一万年与当下一秒钟并无区别,一万公里与一米差别也不大。到了这个时候,静修者感知的内容比常人要多得多,对自己的未来有预感,也不是一件难事。你打坐,会有“第六感觉”,应不难理解。

  营员二十(男):那是只通过坐禅吗?

  净因法师:不只通过坐禅,一要坐禅,二要明理,对生命深层次的认识。

  营员二十一(女):谢谢法师,我好幸福,我第一回接触到禅法就是慈心禅,真的好开心。

  净因法师:你表扬我还是批评我?

  营员二十一(女):听了您的讲座之后,我更有信心了。因为我自己也在求学的阶段,我想大家也有这个问题,就是想问一下关于生命教育或者国学教育,在香港地区或者在国内有没有这样的培训。

  净因法师:你问的问题非常关键,刚开始时我问大家:现在的大学生都怎么了?核心问题就是接受的生命教育不够,道德素养不够,这是根本。今天,你们来到柏林禅寺,一起探讨快乐之道,生命的意义,这也是生命教育的一部分,帮助我们做一个正常人,撞人后不再发生捅人的问题。生命教育现在在台湾最盛行,在香港也很受重视。总的说来,生命教育在海外是蛮受重视的。国内每一所大学都关注政治思想教育,其实也是生命教育的一部分,只不过还须扩大教育的范围。

  营员二十一(女):您能具体说一下,比如说香港大学佛学研究中心招生的情况,或者香港教育学院他们的生命专业招生的情况,南大好像也有什么生命的教学、研究。

  净因法师:对,南京大学刚刚成立了生命哲学研究中心,我任主任,正在思考未来发展的理路。香港大学佛学研究中心的课程,大多与生命教育发生关联,只有香港教育学院有专门的中心,致力于推广生命教育的教学、研究。当然,香港中小学、大学的通识教育课程中,都强调生命教育的理念。

  营员二十二:您好法师,我想问一个相对简单的问题,您是怎么看待《西游记》中唐僧对他的三个徒弟的管理的?三个徒弟都比他有能力,为什么能管理好他们呢?谢谢。

  净因法师:一般来说,能不能管理,管理到什么程度,跟对自我的认识有关系,即因有我、无我、忘我之不同,展示了管理的不同境界。唐僧以忘我的精神管理他的团队,是当今最高的管理境界。首先,唐僧做任何事情,都不是为了自己成佛。取经是一件辛苦的事,如果唐僧取经的目的只是为了自己修成正果,那么孙悟空不干,猪八戒也不会干,因为为了一己之私,不可能产生强大的动力,带好一个团队。然而,事实是,西天的佛祖,东方的玉皇大帝,还有各路神仙,那么多的义工,为唐僧西天取经都出过力,而且没有任何条件,为什么?唐僧取得真经,是为了拯救东土的黎民苍生,受苦老百姓。

  同样,在一个企业里面,如果一个老板让所有员工都为他一个人工作,他没有那么大福报,也没那么大能耐。即使他一时做到了,容易把自己凌驾于别人之上,这是一种对立;对立一旦形成,就会有分别;有分别,就会有争斗;有争斗,他就会患得患失,他就得防范,管理走到这种地步,应该算是最糟糕的管理。由此可见,一旦有我,麻烦随之而来。孙悟空就是因为有我,才会自大,必然处处树敌,怎能管好一个团队?换而言之,在一个团队里面,不是看你有多大本事,这仅仅是工具而已,是成功的条件之一,作为领头人,更重要的是要无条件地将自己融入团队,然后能综合运用团队的各种资源,才能够真正把事情做大、做好。在这方面,唐僧是一把好手。

  现在我们的教育有点失败,在无我的教育上不彻底,不少人养成以自我为中心而行事。如果我们把自己当做一把盐巴,紧紧捉在手上,你是你,我是我,分得清清楚楚,自己便难融于家人、朋友、社会、同学,那么你永远就是一把盐巴,苦的、咸的,容易造成人、我对立,与他人格格不入,怎能管好一个团队?

  就像一把盐巴,融入一桶水,它就拥有一桶水;融入一壶水,它拥有一壶水;融入大海,它就拥有整个大海,因为你跟大海是一体的,不但不会枯竭,还会获得集体的力量。唐僧深知无我、忘我的道理,无条件地将自己的苦与乐都融入到团队中,将自己的理想与抱负融入到大众中,他才获得志同道合人的支持,拥有无限的力量。

  我们在座的各位,如果真想将来有所成就,你必须像唐僧那样,无条件地把自己融入到家庭,你就拥有整个家庭;融入到团队,你就拥有整个团队;融入到企业,你就拥有整个企业;融入到社会,你就拥有整个社会……你利益多少人,就会得到多少人的支持,因为你不是一个人,你是代表整个企业、家庭、团队和社会。这一种物我一体的管理,唐僧能做得到,而团队中其他成员却做不到。孙悟空太自大,“想当年,我老孙五百年前大闹天宫”……无时无刻都在把自我吹大,突显自己,再能干,他只能是一个人,所以做不了老板。

  无我地将自己融入到团队、家庭、企业、社会,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大众,承担起自己应尽的责任,进而行成团队文化、家庭文化、企业文化、社会文化,形成一种理念,成为支撑团队、家庭、企业、社会发展的精神支柱,打造共同的理念,用共同的理念来凝聚人,团队、家庭、企业、社会就有了生命力。到此时,你有多大的理念,就能凝聚多少人;你利益多少人,你就能做多大事,发展的空间越来越宽广。唐僧就有这个本领,我们若能领悟其中一二,就能点亮你的人生,改变你人生的轨迹,终生受用。

  主持人: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们就进行到这里。净因法师为我们做了生动精彩的演讲,从生命科学的角度,解说人类的行为,使我们在这过程中开发智慧。我们再次以热烈的掌声感恩我们的净因法师。

分享到:

相关专题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给本文挑错 电话:4006900000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