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土宗九祖北天目灵峰蕅益大师佛学思想

2013年10月23日 15:44  新浪佛学 微博

  蕅益大师的佛学思想淹贯宏富,兹仅以大师的净土思想,略标为三:

  (1)念佛即圆顿心宗

  大师倡禅教律三学一源之说,三学之结穴归根则在念佛一门。念佛三昧名宝王三昧,三昧中王,凡偏圆权实之种种三昧,无不从此三昧中流出,亦无不还归此三昧门。净宗念佛法门圆顿之要旨,体现出广度利钝众生的善巧方便。

  当时有卓左车居士以崇禅抑净之心,投书问难于大师:“如何是念佛门中通身入理向上一路,直踏毗卢顶上行作略?如何是学人初下手时便离四句、绝百非念佛?如何是念佛人最后极则淆讹处脑后一锤?从来宗门语句,壁立万仞,一涉净土,定属廉纤。冀和尚将向来自性弥陀、唯心净土等语,撇向一边,亲见如来境界,快说一番,震动大千世界。”大师答言:“向上一著,非净非禅,即禅即净,才言参究,已是曲为下根。果大丈夫,自应谛信是心作佛,是心是佛。设一念与佛有隔,不名念佛三昧;若念念与佛无间,何劳更问阿谁?……净土极则事,无念外之佛为念所念,无佛外之念能念于佛;正下手时,便不落四句百非,通身拶入;但见阿弥陀佛一毛孔光,即见十方无量诸佛;但生西方极乐一佛国土,即生十方诸佛净土,此是向上一路。若舍现前弥陀,别言自性弥陀;舍西方净土,别言唯心净土,此是淆讹公案。经云:‘三贤十圣住果报,唯佛一人居净土’,此是脑后一锤。普贤十大愿王,导归极乐,谁敢收作权乘?忆佛念佛,不假方便,自得心开,谁谓定属廉纤?但能深信此门,依信立愿,依愿起行,则念念流出无量如来,遍坐十方微尘国土,转大法轮,照古照今,非为分外,何止震动大千世界而已。”答语明快犀利。

  大师回答弟子恭请心要之问,答云:心要莫若念佛。念佛心即是佛。是故念一声,有一声佛名显现;念十百千万声,有十百千万佛名显现;而不念时便寂然。念性既是缘生无性,则无性不碍缘生。倘不念佛,正恐又生种种杂念;纵不生杂念,亦恐堕在无生窠臼。故必以佛号生我之念,使我念念不离佛号,此乃心外无佛,佛外无心;是心作佛,是心是佛。果如此信得及,直下念去,则诸佛出广长舌相以证之。若人专念阿弥陀,号曰无上深妙禅。至心想像见佛时,即是不生不灭法。金口诚信,可不信哉!

  大师从一即一切的圆顿理念出发,判言念佛法门乃总持一切的妙法。《 示念佛法门 》云:“岂知念得阿弥陀佛熟,三藏十二部极则教理,都在里许;千七百公案向上机关,亦在里许;三千威仪,八万细行,三聚净戒,亦在里许。真能念佛,放下身心世界,即大布施;真能念佛,不复起贪瞋痴,即大持戒;真能念佛,不计是非人我,即大忍辱;真能念佛,不稍间断夹杂,即大精进;真能念佛,不复妄想驰逐,即大禅定;真能念佛,不为他歧所惑,即大智慧。”这段文句与莲池大师的“一句阿弥陀佛,赅罗八教,圆摄五宗”之说,同一韵致。

  (2)淹贯诸宗,会归净土

  大师注重行解相资,一生精进修行之余,前后阅律藏三遍,大乘经两遍,小乘经及大小论、两土撰述各一遍,撰《 阅藏知津 》、《 法海观澜 》二书,用作后世众生涉猎佛典之指南。其《 大病中启建净社愿文 》云:“敬就灵峰藏堂,邀同志法侣……和合一心,结社三载。每日三时课诵,称礼洪名;二时止静,研穷大藏。教观双修,戒乘俱急,愿与法界众生,决定同生极乐。”由上可证知大师淹贯诸宗,会归净土之特色。

  大师以此自行,亦以此化他。开示学人:圆顿行人,通达万法,圆悟一心;自行则无惑不破,化他则无机不接。欲遍通一切法门,虽三藏十二部,言言互摄互融,然必得其要绪,方能势如破竹。应以《 华严经 》、《 法华经 》、《 首楞严经 》、唯识宗为司南。而要通达这些经典,又须藉天台智者大师、华严贤首大师、法相窥基大师的诠释为准绳,融汇贯通,并会归于净土。以此开解,即以此成行,教观齐彰,禅净一致,卓绝千古。大师这一思想,遥接慈愍三藏、永明大师之遗响,善巧导引他宗行人皈投净土,同时亦强固专修净业者的信心。

  (3)严持戒律,专志求生

  大师目睹当时律学多讹,禅徒空腹高心,不重视戒律,遂以弘律自任。撰述《 重治毗尼事义集要 》、《 梵网合注 》等。作《 五戒歌 》云:“受戒易,守戒难,莫将大事等闲看。浮囊度海须勤护,一念差池全体残。理胜欲,便安澜,把定从来生死关。任他逆顺魔军箭,凛凛孤怀月影寒。……三皈五戒果精明,观音势至为师友。”

  大师对戒律的持犯开遮有甚精深的理解,并身体力行,严于解剖自己。每自谓躬行多玷,不敢为人作师范。曾于安居日,燃顶香六炷,设阄佛前,问堪作和尚否?乃至当退居菩萨沙弥优婆塞否?得菩萨沙弥阄,遂终身不为人授戒。

  据大师弟子成时记载:成时法师始晤大师(五十岁时),大师一日对成时说:“吾昔年念念思复比丘戒法,迩年念念求西方耳。”成时法师听了大骇,谓何不努力恢复佛世芳规耶?久之,始知大师在家发大菩提愿,出家一意宗乘,径山大悟后,彻见近世禅者之病,在绝无正知见,非在多知见;在不尊重波罗提木叉,非在著戒相。故抹倒禅之一字,努力以戒律教观匡救,尤志求五比丘如法共住,令正法重兴。后决不可得,遂一意西驰。冀乘本愿轮,仗诸佛力,再来此土兴隆佛法。至于随时著述,竭力讲演,皆聊与有缘众生下圆顿种,非法界众生一时成佛,直下相应,太平无事之初志矣。

  由此思路一转,大师晚年可谓专修专弘净业了。《 自像赞 》中,大师自况:“不参禅,不学教,弥陀一句真心要。不谈玄,不说妙,数珠一串真风调。由他讥,任他笑,念不沉兮亦不掉。昼夜称名誓弗忘,专待慈尊光里召。悬知莲萼已标名,请君同上慈悲 。”念佛矢志净土的目标确定,亦假之以忏悔自讼,洗濯心垢,藉此惭愧种子,方堪送想乐邦。大师以身说法,感人至深。五十六岁时示疾,曾寄钱牧斋书云:“今夏两番大病垂死,季秋阅藏方竟。仲冬一病更甚,七昼夜不能坐卧,不能饮食,不可疗治,无术分解,唯痛哭称佛菩萨名字,求生净土而已。具缚凡夫损己利人,人未必利,己之受害如此。平日实唯在心性上用力,尚不得力,况仅从文字上用力者哉?出生死,成菩提,殊非易事,非丈室谁知此实语也。”大师示疾,抛却己分,专仰佛力济拔,对自负高慢者,亦不啻当头棒喝。

  大师《 病间偶成 》有“名字位中真佛眼,未知毕竟付何人”之句,表明大师虽自谦是烦惑未能伏断的名字位凡夫,然则大彻大悟,知见与佛齐等,以肉眼作佛眼用,其诸著述言说,皆可考诸佛祖而俟百世,故堪作末法之慧炬,导引众生出离生死苦海。

  以上从三方面略述大师的净土思想,其信愿行等内容,因后文将陆续论及,故于兹从略。大师在净宗祖师中是著述最多的一位,其《 弥陀要解 》独步千古,成为净宗经典力作。大师的身行垂范与著述,契理契机,于今尚能感受到其不竭的活力与影响力。大师的本迹不可思议(印祖常云,蕅祖乃法身大士再来),吾人应对大师的言传身教拳拳服膺,方不负大师之婆心。

分享到: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给本文挑错 电话:4006900000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