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能大师金刚经口诀 卷上

2013年11月06日 15:50  新浪佛学 微博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卷上

  东晋武帝时后秦沙门鸠摩罗什奉诏译

  梁昭明太子嘉其1分目2

  唐六祖大鉴真空普觉禅师解义

  ○法会因由分第一

  如是我闻。

  如者,指义;是者,定词。阿难自称如是之法,我从佛闻,明不自说也,故言如是所闻。又,我者,性也,性即我也。内外动作,皆由于性;一切尽闻,故称我闻也。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言一时者,师资会遇齐集之时。佛者,是说法之主。在者,欲明处所。舍卫国者,波斯匿王所居之国。祇者,太子名也。树是祇陀太子所施,故言祇树也。给孤独者,须达长者之异名也。园者,本属须达,故言给孤独园。佛者,梵音,唐言觉也。觉义有二:一者外觉,观诸法空;二者内觉,知心空寂,不被六尘所染。外不见人之过恶,内不被邪迷所惑,故名曰觉。觉即是佛也。

  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

  言与者,佛与比丘同住金刚般若无相道场,故言与也。大比丘者,是大阿罗汉故。比丘者,是梵语,唐言能破六贼,故名比丘。众,多也。千二百五十人者,其数也。俱者,同处平等法会。

  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

  尔时者,当此之时,是今辰时,斋时欲至也。著衣持钵者,为显教示迹故也。入者,为自城外而入也。舍卫大城者,名舍卫国丰德城也,即波斯匿王所居之城,故言舍卫大城也。言乞食者,表如来能下心于一切众生也。

  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

  次第者,不择贫富,平等以化也。乞已者,如多乞不过七家,七家数满,更不至余家也。还至本处者,佛立3制——诸比丘,除请召外,不得辄向白衣4舍,故云尔。洗足者,如来示现,顺同凡夫,故言洗足。又大乘法,不独以洗手足为净;盖言洗手足,不若净心,一念心净,则罪垢悉除矣。如来欲说法时,常仪敷施檀座5,故言敷座而坐也。

  ○善现起请分第二

  时长老须菩提,

  何名长老?德尊年高,故名长老。须菩提是梵语。唐言解空。

  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

  随众所坐,故云即从座起。弟子请益,先行五种仪:一者从座而起;二者端整衣服;三者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四者合掌,瞻仰尊颜,目不暂舍;五者一心恭敬,以申问辞。

  “希有世尊!

  希有,略说三义:第一希有,能舍金轮王位;第二希有,身长丈六,紫磨金容,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三界无比;第三希有,性能含吐八万四千法,三身圆备。以具上三义,故云希有也。世尊者,智慧超过三界,无有能及者,德高更无有上,一切咸恭敬,故曰世尊。

  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

  护念者6,如來以般若波罗蜜法,护念诸菩萨。付嘱者,如来以般若波罗蜜法,付嘱须菩提诸大菩萨。言善护念者,令诸学人,以般若智,护念自身心,不令妄起憎爱,染外六尘,堕生死苦海;于自心中,念念常正,不令邪起。自性如来,自善护念。言善付嘱者,前念清净,付嘱后念,后念清净,无有间断,究竟解脱。如来委曲诲示众生及在会之众,当常行此,故云善付嘱也。菩萨者,梵语。唐言道心众生,亦云觉有情。道心者,常行恭敬。乃至蠢动含灵,普敬爱之,无轻慢心,故名菩萨。

  世尊!善男子、善女人,

  善男子者,平坦心也,亦是正定心也,能成就一切功德,所往无碍也。善女人者,是正慧心也,由正慧心,能出生一切有为、无为功德也。

  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

  须菩提问:一切发菩提心的人,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须菩提见一切众生躁扰不停,犹如隙尘,摇动之心,起如飘风,念念相续,无有间歇,问欲修行,如何降伏。

  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

  是佛赞叹须菩提,善得我心,善得我意也。

  汝今谛听,当为汝说。

  佛欲说法,常先戒7敕。令诸听者一心静默,吾当为说。

  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

  “阿”之言“无”,“耨多罗”之言“上”,“三”之言“正”,“藐”之言“徧”。“菩提”之言“知”。无者,无诸垢染。上者,三界无能比。正者,正见也。徧者,一切智也。知者,知一切有情佛性,但能修行,尽得成佛。佛者,即是无上清净般若波罗蜜也。是以一切善男子、善女人,若欲修行,应知无上菩提道,应知无上清净般若波罗蜜多法,以此降伏其心也。

  “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唯然者,应诺之辞。愿乐者,愿佛广说,令中下根机,尽得开悟。乐者,乐闻深法。欲闻者,渴仰慈诲也。

  ○大乘正宗分第三

  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

  前念清净,后念清净,名为菩萨。念念不退,虽在尘劳,心常清净,名摩诃萨。又慈悲喜舍,种种方便,化导8众生,名为菩萨。能化、所化,心无取着,是名摩诃萨。恭敬一切众生,即是降伏自心处。真者不变,如者不异,遇诸境界,心无变异,名曰真如。亦云外不假曰真,内不乱9曰如。念念无差,即是降伏其心也。

  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若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槃,

  卵生者,迷性也。胎生者,习性也。湿生者,随邪性也。化生者,见趣性也。迷故造诸业,习故常流转,随邪心不定,见趣多沦坠10。起心修心,妄见是非,内不契无相之理,名为有色。内心守直,不行恭敬供养,但言直心是佛,不修福慧,名为无色。不了中道,眼见耳闻,心想思惟,爱著法相,口说佛行,心不依行,名为有想。迷人坐禅,一向除妄,不学慈悲喜舍智慧方便,犹如木石,无有作用,名为无想。不著二法想,故名若非有想。求理心在,故名若非无想。烦恼万差,皆是垢心;身形无数,总名众生。如来大悲普化,皆令得入无余涅槃。

  而灭度之。

  如来指示三界九地众生,各有涅槃妙心,令自悟入无余。无余者,无习气烦恼也。涅槃者,圆满清净义,灭尽一切习气。令永不生,方契此也。度者,渡生死大海也。佛心平等,普愿与一切众生,同入圆满清净无余涅槃,同渡生死大海,同诸佛所证也。有人虽悟虽修,作有所得心者,却生我相,名为法我。除尽法我,方名灭度也。

  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

  如是者,指前法也。灭度者,大解脱也。大解脱者,烦恼及习气,一切诸业障灭尽,更无有余,是名大解脱。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元各自有一切烦恼、贪嗔恶业;若不断除,终不得解脱。故言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一切迷人,悟得自性,始知佛不见自相,不有自智,何曾度众生?只为凡夫不见自本心,不识佛意,执著诸法相11,不达无为之理,我人不除,是名众生。若离此病,实无众生得灭度者。故言“妄心无处即菩提。生死涅槃本平等”,何灭度之有!

  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众生佛性本无有异,缘有四相,不入无余涅槃。有四相即是众生,无四相即是佛。迷即佛是众生,悟即众生是佛。迷人恃有财宝、学问、族姓,轻慢一切人,名我相。虽行仁义礼智信,而意高自负,不行普敬,言我解行仁义礼智信,不合敬尔,名人相。好事归己,恶事施于人,名众生相。对境取舍分别,名寿者相。是谓凡夫人四相。修行人亦有四相:心有能所,轻慢众生,名我相;自恃持戒,轻破戒者,名人相;厌三涂苦,愿生诸天,是众生相;心爱长年,而勤修福业,诸执不忘,是寿者相。有四相即是众生,无四相即是佛也。

  ○妙行无住分第四

  “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

  凡夫布施,只求身相端严、五欲快乐,故报尽却堕三涂。世尊大慈,教行无相布施者,不求身相端严、五欲快乐,但令内破悭心,外利益一切众生,如是相应,名不住色布施。

  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

  应如是无相心布施者,为无能施之心,不见有施之物,不分别受施之人,是名不住相布施也。

  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菩萨行施,心无所希求,其所获福德,如十方虚空,不可较量。言复次者,连前起后之辞。一说:布者普也,施者散也;能普散尽心中妄念习气烦恼,四相泯绝,无所蕴积,是真布施。又说:布施者,由不住六尘境界,又不有漏分别,惟当返归清净,了万法空寂;若不了此意,惟增诸业。故须内除贪爱,外行布施,内外相应,获福无量。见人作恶,不见其过,自性不生分别,是名离相。依教修行,心无能所,即是善法。修行人心有能所,不名善法;能所心不灭,终未得解脱。念念常行般若智,其福无量无边。依如是修行,感得一切人天12恭敬供养,是名为福德。常行不住相布施,普敬一切含生13,其功德无有边际,不可称计。

  “须菩提!于意云何?东方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

  缘不住相布施,所得功德不可称量,佛以东方虚空为譬喻,故问须菩提:“东方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者,须菩提言:东方虚空不可思量也。

  “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

  佛言虚空无有边际,不可度量,菩萨无住相布施,所得功德亦如虚空,不可度量,无边际也。世界中,大者莫过虚空;一切性中,大者莫过佛性。何以故?凡有形相者,不得名为大;虚空无形相,故得名为大。一切诸性,皆有限量,不得名为大;佛性无有限量,故名为大。此虚空中,本无东西南北;若见东西南北,亦是住相,不得解脱。佛性本无我人众生寿者;若有此四相可见,即是众生性,不名佛性,亦所谓住相布施也。虽于妄心中说有东西南北,在理则何有?!所谓东西不真,南北曷异。自性本来空寂混融,无所分别,故如来深赞不生分别也。

  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住。”

  应者,唯也。但唯如上所说之教,住无相布施,即是菩萨也。

  ○如理实见分第五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

  色身即有相,法身即无相。色身者,四大和合,父母所生,肉眼所见。法身者,无有形段,非有青黄赤白,无一切相貌,非肉眼能见,慧眼乃能见之。凡夫但见色身如来,不见法身如来。法身量等虚空,是故佛问须菩提:“可以身相见如来不?”须菩提知凡夫但见色身如来,不见法身如来。故言:“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

  何以故?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

  色身是相,法身是性。一切善恶,尽由法身14,不由色身15。法身16若作恶,色身17不生善处。法身18作善,色身19不堕恶处。凡夫唯见色身,不见法身,不能行无住相布施,不能于一切处行平等行,不能普敬一切众生。见法身者,即能行无住相布施,即能普敬一切众生,即能修般若波罗蜜行,方信一切众生同一真性,本来清净,无有垢秽,具足恒沙20妙用。

  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如来欲显法身,说一切诸相皆是虚妄。若见一切诸相虚妄不实,即见如来无相之理也。

  ○正信希有分第六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

  须菩提问:此法其深,难信难解;末世凡夫,智慧微劣,云何信入?佛答在次下。

  佛告须菩提:“莫作是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

  于我灭后,后五百岁,若复有人,能持大乘无相戒,不妄取诸相,不造生死业,一切时中,心常空寂,不被诸相所缚,即是无所住心,于如来深法,心能信入,此人所有21言说,真实可信。何以故?此人不于一劫二劫三四五劫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亿劫,种诸善根。是故如来说,我灭后,后五百岁,有能离相修行者,当知是人,不于一二三四五佛,种诸善根。

  何名种诸善根?略述次下:所谓于诸佛所,一心供养,随顺教法,于诸菩萨、善知识、师僧、父母,耆年宿德尊长之前处,常行恭敬供养,承顺教命,不违其意,是名种诸善根;于一切贪苦众生,起慈悲心,不生轻厌,有所须求22,随力惠施,是名种诸善根;于一切恶类,自行和柔忍辱,欢喜逢迎,不逆其意,令彼发欢喜心,息刚戾心,是名种诸善根;于六道众生,不加杀害,不欺不贱,不毁不辱,不骑不棰,不食其肉,常行饶益,是名种诸善根。

  信心者,信般若波罗蜜能除一切烦恼,信般若波罗蜜能成就一切出世23功德,信般若波罗蜜能出生一切诸佛,信自身中佛性本来清净,无有染污,与诸佛性24平等无二,信六道众生本来无相,信一切众生尽能成佛,是名清净信心也。

  须菩提!如来悉知悉见,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何以故?是诸众生,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

  若有人于如来灭后,发般若波罗蜜心,行般若波罗蜜行,修习悟解,得佛深意者,诸佛无不知之。若有人闻上乘法,一心受持,即能行般若波罗蜜无相无著之行,了无我人众生寿者四相。无我者,无色受想行识也。无人者,了四大不实,终归地水火风也。无众生者,无生灭心也。无寿者,我身本无,宁有寿者?四相既亡,即法眼明彻,不著有无,远离二边,自心如来自悟自觉,永离尘劳妄念,自然得福无边。无法相者,离名绝相,不拘文字也。亦无非法相者,不得言无般若般罗蜜法;若言无般若波罗法,即是谤法。

  何以故?是诸众生,若心取相,则为著我人众生寿者。若取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

  取此三相,并著邪见,尽是迷人,不悟经意。故修行人不得爱著如来三十二相,不得言我解般若波罗蜜法,亦不得言不行般若波罗蜜行而得成佛。

  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以是义故,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法者,是般若波罗蜜法。非法者,生天等法。般若波罗蜜法,能令一切众生过生死大海;既得过已,尚不应住,何况生天等法而得乐著!

  ○无得无说分第七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如来有所说法耶?”须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说义,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

  阿耨多罗,非从外得,但心无我所25即是也。只缘对病设药,随宜为说,何有定法乎?如来说无上正法,心本无得,亦不言不得。但为众生所见不同,如来应彼根性,种种方便,开诱化导,俾其离诸执著;指示一切众生,妄心生灭不停,逐境界动,前念瞥起,后念应觉,觉既不住,见亦不存。若尔,岂有定法为如来可说也?阿者,心无妄念。耨多罗者,心无骄慢。三者,心常在正定。藐者,心常在正慧。三菩提者,心常空寂。一念凡心顿除,即见佛性。

  何以故?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

  恐人执著如来所说文字章句,不悟无相之理,妄生知解,故言不可取。如来为化种种众生,应机随量,所有言说,亦何有定乎?学人不解如来深意,但诵如来所说教法,不了本心;不了本心,终不成佛,故言不可说也。口诵心不行即非法;口诵心行,了无所得,即非非法。

  所以者何?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三乘根性,所解不同,见有深浅,故言差别。佛说无为法者,即是无住,无住即是无相,无相即无起,无起即无灭,荡然空寂,照用齐收26,鉴觉无碍,乃真是解脱佛性。佛即是觉,觉即是观照,观照即是智慧,智慧即是般若波罗蜜多。又本云:圣贤说法,具一切智,万法在性,随问差别,令人心开,各自见性。

  ○依法出生分第八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来说福德多。”

  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27用布施,福德虽多,于性上一无利益。依摩诃般若波罗蜜多修行,令自性不堕诸有,是名福德性。心有能所,即非福德性;能所心灭,是名福德性。心依佛教,行同佛行,是名福德性;不依佛教,不能践履佛行,即非福德性。

  “若复有人,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胜彼。

  十二部教,大意尽在四句之中。何以知其然?以诸经中赞叹,四句偈即是摩诃般若波罗蜜多。以摩诃般若为诸佛母,三世诸佛,皆依此经修行,方得成佛。《般若心经》云:“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从师所学曰受,解义修行曰持。自解自行是自利,为人演说是利他。功德广大,无有边际。

  何以故?须菩提!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

  此经者,非指此一卷之文也,要显佛性,从体起用,妙利无穷。般若者,即智慧也。智28以方便为功,慧以决断为用,即一切时中觉照心是。一切诸佛及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觉照生,故云此经出也。

  须菩提!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

  所说一切文字章句,如标如指。标指者,影响之义。依标取物,依指观月;月不是指,标不是物。但依经取法,经不是法。经文则肉眼可见,法则慧眼能见。若无慧眼者,但见其文,不见其法。若不见法,即不解佛意。不解佛意,则诵经不成佛道。

  ○一相无相分第九

  “须菩提!于意云何?须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

  须陀洹者,梵语,唐言逆流。逆生死流,不染六尘,一向修无漏业,得粗重烦恼不生,决定不受地狱、畜生、修罗异类之身,名须陀洹果。若了无相法,即无得果之心;微有得果之心,即不名须陀洹,故言不也。

  何以故?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洹。”

  流者,圣流也,须陀洹人已离粗重烦恼,故得入圣流;而无所入者,无得果之心也。须陀洹者,乃修行初果也。

  “须菩提!于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来,而实无往来,是名斯陀含。”

  斯陀含者,梵语,唐言一往来。舍三界结缚,三界结尽,故名斯陀含。斯陀含名一往来。往来,从天上却,到人间生,从人间死却29,生天上竟,遂30出生死,三界业尽,名斯陀含果。大乘斯陀含者,目观诸境,心有一生一灭,无第二生灭,故名一往来。前念起妄,后念即止;前念有著,后念即离,故实无往来。

  “须菩提!于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为不来,而实无不31来,是故名阿那含。”

  阿那含,梵语,唐言不还,亦名出欲。出欲者,外不见可欲之境,内无欲心可行,定不向欲界受生,故名不来,而实无不32来;亦名不还,以欲习永尽,决定不来受生,是故名阿那含。

  “须菩提!于意云何?阿罗汉能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

  诸漏已尽,无复烦恼,名阿罗汉。阿罗汉者。烦恼永尽,与物无诤。若作得果之心,即是有诤。

  何以故?实无有法名阿罗汉。世尊!若阿罗汉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即为著我人众生寿者。

  阿罗汉,梵语。唐言无诤。无烦恼可断,无贪嗔可离,性无违顺,心境俱空,内外常寂。若有得果之心,即同凡夫,故言不也。

  世尊!佛说我得无诤三昧,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世尊!我不作是念:‘我是离欲阿罗汉’。

  何名无诤三昧?谓阿罗汉心无生灭去来,惟有本觉常照,故名无诤三昧。三昧,梵语,此云正受,亦云正见。远离九十五33种邪见,是名正见。然空中亦有明暗诤,性中有邪正诤,念念常正,无一念邪心,即是无诤三昧。修此三昧,人中最为第一。若有一念得果心,即不名无诤三昧。

  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世尊即不说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以须菩提实无所行,而名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

  阿兰那,是梵语,唐言无诤行。无诤即是清净行。清净行者,为除去有所得心也。若存有所得心,即是有诤;有诤即非清净道。常得无所得心,即是无诤行也。

  ○庄严净土分第十

  佛告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昔在然灯佛所,于法有所得不?”“不也,世尊!如来在然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

  佛恐须菩提有得法之心,为遗此疑34,故问之。须菩提知法无所得,而白佛言“不也”。然灯佛是释迦佛授记之师。故问须菩提,我于师处有法可得不?须菩提即谓:法因师开示,而实无所得,但悟自性本来清净,本无尘劳,寂然常照,即自成佛;当知世尊在然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如来法者,譬如日光明照,无有边际,而不可取。

  “须菩提!于意云何?菩萨庄严佛土不?”“不也,世尊!何以故?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

  清净佛土,无相无形,何物而能庄严耶?唯以定慧之宝,假名庄严。事理庄严有三:第一庄严世间佛土,造寺、布施、供养是也;第二庄严见佛土,见一切人普行恭敬是也;第三庄严心即佛土,心净即佛土净,念念常行佛心是也。

  “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此修行人不应谈他是非,自言我能我解,心轻末35学,此非清净心也。自性常生智慧,行平等慈,下心恭敬一切众生,是修行人清净心也。若不自净其心,爱著清净处,心有所住,即是著法相。见色著色,住色生心,即是迷人。见色离色,不住色生心,即是悟人。住色生心,如云蔽天;不住色生心,如空无云,日月常照。住色生心,即是妄念;不住色生心,即是真智。妄念生则暗,真智照则明。明则36烦恼不生,暗则37六尘竞起。

  须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于意云何?是身为大不?”须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说非身,是名大身。”

  色身虽大,内心量小,不名大身。内心量大,等虚空界,方名大身。色身纵如须弥山38,终不为大39。

  ○无为福胜分第十一

  “须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数,如是沙等恒河,于意云何?是诸恒河沙。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诸恒河尚多无数,何况其沙!”“须菩提!我今实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宝满尔所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佛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而此福德,胜前福德。”

  布施七宝,得三界中富贵报;讲说大乘经典,令诸闻者生大智慧,成无上道。当知受持福德,胜前七宝福德。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卷上终——

  〖注解〗

  1.嘉其,一作“箫统”。

  2.目,一作“章”。

  3.立,一作“意”。

  4.白衣:指在家人。

  5.檀,原作“壇”,据《五家解》本改作“檀”。

  6.在“护念者”之前,坊间流通本有“如来者,自真如来之本性也”数字。《卍续藏经》本及日本花园大学《五家解》本均无。

  7.戒:同‘“诫’。”。

  8.《卍续藏经》本及《五家解》本,均作“化导”,坊间流通本一作“化度”。

  9.原为“不虚”,据《五家解》本改作“不乱”。

  10.原作“多偏坠”,据《五家解》本,改为“多沦坠”。

  11.诸法相,《五家解》本作“诸相”。

  12.原作“天人”,据《五家解》本,改作“人天”。

  13.《卍续藏经》本及《五家解》本均作“含生”,坊间流通本一作“苍生“。

  14、15、16、17、18、19.此处数“法身”、“色身”,《卍续藏经》本与《五家解》本均同。坊间流通本,“法身”、“色身”正好颠倒,误。

  20.原本作“河”,据《五家解》本改作“沙”。

  21.原作“谓”,据《五家解》本改作“有”

  22.须求:需求

  23.原作“此”,据《五家解》本均作“诸佛性”,坊间流通本一作“诸佛佛性”

  24.《卍续藏经》本与《五家解》本均作“我所”,坊间流通本作“能所”。

  25.齐收:一作“皎”,今从《卍续藏经》本与《五家解》本,作“齐收”。

  26.《五家解》本作“持”。

  27.《卍续藏经》本及《五家解》本均作“智”,而坊间流通本作“慧”。

  28.《卍续藏经》本及《五家解》本均作“慧”,而坊间流通本作“智”。

  29.《卍续藏经》本及《五家解》本均作“死却”。坊间流通本无“死”字。

  30.《五家解》本作“遂”字。

  31、32.原本无“不”字,据《五家解》本补。

  33.《卍续藏经》本及《五家解》本均作“九十五”,而坊间流通本作“九十六”。

  34.疑,一作“蔽”。

  35.末,《卍续藏经》本及《五家解》本作“未”,似应作“末”。

  36.《五家解》本作“即”。

  37.《五家解》本作“即”。

  38.《卍续藏经》本作“须弥山”,《五家解》本作“须弥”。

  39.《卍续藏经》本作“不为大也”,《五家解》本作“终不为大”。

  《禅宗六代祖师传灯法本》净慧长老编著

分享到: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给本文挑错 电话:4006900000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