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尘学佛心路:突破云层的光(组图)
【前言】
一直想写写自己学佛的故事,但是总有诸多借口和担忧而难以提笔。我曾害怕不能有头有尾的写完,也曾担心自己的文笔有限没什么观赏价值……但逐渐走过了这么几年的心路,或多或少也有一些体悟。决定提笔写一些原创的东西,不担心没人欣赏,也不去恐惧到不了目的地,只是为了写作的本身,去享受一种没有期待的努力。
以前总喜欢自己的所做能伴随他人的回应,却发现心情也随之起落不定,若有人赞美会欢喜雀跃,若有人辱骂也想愤怒还击。喜欢赞美让我有了期待,害怕辱骂让我升起恐惧。现在看来,若自己的快乐和希望都建立在他人的回应上,那么自己的心其实已迷失在得与失的梦幻中。
有时候即使台下没有观众,优秀的演员也应该做最完美的表演,生命的价值不是建立在他人不可预知的希望上,如果能在写作中尽力而为却不带任何期盼,或许也可以是一种小小的修行。
生命从来就不该是一场预约了观众的表演,它本自精彩。
【外婆的接引】
一个有佛缘的人,多半家里的女性长辈中——大多是外婆或者奶奶——有一位虔诚的佛教徒,受她们的影响,孙辈们比较容易种下信佛的种子,而若这位长辈在年轻时信佛,则儿女辈们也容易结下佛缘。我外婆就是这样一位虔诚的佛教徒长辈,她出生在民国1930年左右的动荡年代,没进过学堂,不识字,中年后信佛,专修净土。从我记事起,我的外婆就吃斋念佛上寺院做义工了,这么算起来我也应该算是满有佛缘的人。
小时候外婆就偷偷让我念佛经上的生僻字,之所以“偷偷地”是因为我妈禁止她把宗教信仰强加在不懂事的孙子辈们身上。曾经我妈也常去寺院里吃素斋,但这位忠诚的唯物主义战士,每每看到外婆把佛经拿给我和表妹念的时候,就坚决的制止了她的这种行为,然后抛出一堆理由。虽然受到母亲的影响,我也害怕被外婆拖进一个未知的世界,但我对佛教并不反感,甚至曾和朋友说如果非要我选择一个宗教的话,肯定会选择佛教。因为和大多数人一样,我也认为佛教是一个消极避世但崇尚善良的宗教。不管怎么说,歌颂善良总是美好的事情,而人生不如意的时候,消极避世能让心灵躲进疗伤的港湾。
初中历史课上,那个瘦瘦矮矮戴眼镜的历史老师给我们讲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说乔达摩。悉达多曾是一位太子最后出家悟道成佛,老师的言辞里有着尊敬的语气。所以每每家里儿女们说外婆迷信的时候,我都会帮她辩解“老师说的国家允许宗教信仰自由,佛教不是迷信是三大宗教”。后来长大了我才渐渐明白,父母那辈人包括过去的自己,的确很难理解什么叫“尊重他人信仰”的自由。外婆和无宗教信仰的儿女们的斗争的确很艰辛。
【幼时佛缘】
80年代初,我2岁的时候第一次坐飞机同妈妈去西藏看爸爸。照片里我们一家三口站在布达拉宫前,爸爸一身军装,妈妈抱着我,我圆嘟嘟的脸笑得像个苹果。那时的拉萨几乎没有什么国外游客和驴友,也吃不上新鲜蔬菜,进藏的飞机只能从成都出发,若不是部队报销,几乎没人能负担起那么高昂的往返机票费。那是我第一次参观布达拉宫,门票是几元钱,还去了大昭寺,据我妈说似乎免费。那时的大昭寺门口应该和我后来看到的那样,数不清的人在磕长头,虽然我已没有了2岁的记忆,但相信那些虔诚拜佛磕头的人们在我内心深处种下了不可磨灭的形象。
5岁那年爸爸回家探亲,我们全家带着外婆一起爬峨眉山,记忆里我爸一直背着我,峨眉山上的猴子很凶把我吓哭了。舍身崖上和爸爸抱着我的照片还在我童年时光的相册里,记忆中每次外婆叫我拜佛的时候我会乖乖的拜,但心里总觉得很不好意思,很奇怪,那种心情我现在都能记得。从小的熏陶和受外婆的影响,面对佛菩萨合掌磕头拜佛,对我来说并不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
93年初中毕业,同往常一样,暑假又与妈妈去西藏和爸爸团聚,那时爸爸早已调往林芝地区米林县的部队。那时的林芝还不如现在这么出名,也看不到驴友和国外游客。拉萨到米林的路都是泥泞路,不像现在有柏油路,有机场。我们有时需要坐一天一夜的汽车才能抵达那片“西藏的江南”。一路上沙尘漫天飞扬,公路是坑洼不平,汽车不是在扬沙就是在“飞奔”,真的是飞起来的“飞奔”,小轿车就不要想了,部队里都是东风大卡,三菱的越野,或者Jeep这一类才能一路跑下来不抛锚。汽车每次一飞起来我就觉得肠胃翻江倒海,哗啦啦眼泪就飙出来了,再哗啦啦一会胃吐干净了,再哗啦啦一会胆汁也喷出来了。一路上有时需连夜行驶,我们坐在吉普的军车里,行驶在高原的星空下,远处是绵延的群山,没有一丝灯火没有人烟,头顶上清澈的星河灿烂无比,吹着高原夜晚的凉风,心灵好像也沉寂下来了。进藏的旅途就是这样,窗外一幅幅天堂美景,但物质条件的贫瘠和恶劣的环境及高原反应让你又感觉仿佛在地狱煎熬。抵达目的地后,一切的痛苦也就瞬间消失,有时又不得不怀疑自己是否真的经历了那场暴风雨的洗礼。爸爸住的宿舍阳台面朝雪山,八月的天空下,圣山南迦巴瓦峰雪白清纯。我每天日出日落都看着她,有时白云围绕,有时彩虹悬挂,有时被霞光染成金色,有时又纯白无暇。部队周围的山上常常可以见到玛尼堆和风经幡,虽然看不懂上面的藏文,但我知道这些都是佛经中的文字,它们散发出神圣的力量随风飘到远方,为众生带去吉祥。
【青春的痛苦】
叛逆时期如期而至,那时最喜欢的一首歌是伊能静的《青春本来就苦》。身体的病痛让我从一个乐观的孩子一下子走到自卑的极端,我逐渐脱离了群体将自己锁在小小的世界里,总是想到死亡。
我有太多太多的疑问,为什么让我得到这一切又让我失去?我从小受人疼爱却为什么要经历这种生病的痛苦?世界是谁在主宰?人为什么要出生,为什么又要死亡?死了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世界?死去的人是否静静躺在土地中长眠,没有时间没有空间?我出生前我在哪里?父母口中的解放前,历史书本的清朝,唐朝,这些我不曾出生时代,对于现在的我究竟是什么意义呢?我常常这样思索……究竟人活着有什么价值,生命有什么意义?若想不出答案还真的不如死去。
我喜欢上孤独和寂寞的文字,村上春树、安妮宝贝、无数忧伤的歌曲、很多的眼泪、很多的怨恨和自暴自弃都是我每日内心的纠结。我想我内心的痛苦,没有任何人明白,包括我的父母。我总是对愿意帮助自己的朋友一再地袒露无尽地悲观,像抓住救命稻草一样对折磨身边的每一个人,最后他们都不得不叹息着离开。18岁前后那些年我告诉自己这世界上没有救赎。之后我希望从哲学书里找到答案,结果发现很多哲学家最后也是没有答案郁郁而终。那时我爱写悲伤决绝的文字,让身边的朋友感到一种强大的负面的能量,他们只好小心翼翼和我保持距离。
希望寻求对生命的答案的愿望,让我逐渐对西洋占星学深深痴迷,希望借此偷窥到命运的轨迹。我想应该感谢那些日子没日没夜的研究占星,使我渐渐的能够理智的面对每一次痛苦的心理体验。
尼采说“白昼之光岂知夜色之深”,我喜欢用这句话来说明自己内心的阴暗面不被理解。但卢梭也说过“除了身体的痛苦和良心的责备以外,一切痛苦都是想象出来的”。从天才卢梭这里,我灰暗的心灵得到了一丝慰藉。现在回想起来,刚刚接触占星时,有一些学易的朋友也曾劝过我读读佛经,但那时无奈机缘未成熟让我不得入门。当时我认为,自己不是有神论者,我觉得佛教或许过于悲观,此外我觉得自己还没到想要出家的地步,我想佛教的理论“色即是空”之类的我也理解,我自大地觉得佛教就是讲“空”,那时我以为这个“空”就是事情存在后而消失所残留的那种空无感。
不过我总还是觉得佛语很美,高中时曾经把“纳须弥于芥子”写在日记本里,虽然完全不懂是什么意思,优美的文字却受到我的追捧。
虽然在我心灵成长的过程中,内心经历了很苦闷很悲观的阶段,但我知道一直在寻找一种能和自己的内心可以共鸣的东西。我总是思考很多死亡的事情,我想人死后或许是种解脱,或许那时父母就会后悔没有多给我一些关心。或许我轻生的念头来自于一种报复感,希望得到别人更多的关心和怀念,用一种交换生命的形式去换取一些同情或者遗憾。
现在我才明白,缺乏关爱的孩子容易有轻生的念头,可是他们的内心那种悲观非普通的关爱而能弥补,他们想抓住一种救命稻草,却总是想证明自己很难被拯救,而悲伤像一种毒药,会慢慢侵蚀人的心,然后上瘾、离不开。我不知不觉也变成被悲伤困住的孩子,不想逃脱,也或许,我还在等待人生的转机。
【皈依三宝】
皈:由白和反组成。“白”表示我们内心清净的自性;“反”代表返回,苦海无涯,回头是岸。
依:依靠;我们回过头来依靠的是三宝,依靠佛、法、僧;依靠觉、正、净。
“皈依”两个字,简单说来就是决心返回我们自性中的清净,依靠三宝的加持证得自己圆满智慧的一种决心。
26岁的某天,09年大年初二的下午,在师父上人的见证下,我皈依了三宝成了一名在家居士。做这个决定前,我犹豫了很久,但决定了皈依之后就再也没有退却之心。
我人生的转折说起来也似乎很简单。03年末,在我心灵最悲观的时候选择了离开熟悉的环境重新去认识自己。感谢在异国生活的那几年,让我拥有审视自己的力量,也驱散了内心深处的黑暗,最终迎来了突破云层的阳光。一旦度过了最艰难的时期,后面的困难便可以迎刃而解。而后08年4月,有幸听闻了某位老法师的开示,圆满积蓄了破土前的最后一股力量,并打开了心里最后一道大门,在老法师的教导下,我才算重新真正地认识了佛法,原来我为之痛苦执着的一切问题,活着的意义和生命的价值等等,翻遍无数哲学书籍无果,却在佛经中早已有了答案。回想儿时,佛法一直在我身边不曾离开,我却从没有真正去了解过它,直到26岁种子才真正发芽,这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
生命的转机就是这样在某个不经意的时候突然出现,让人措手不及却来势汹汹。就如一直平静的土地,我们看不到土壤中种子发芽的力量的积蓄,但越过量变到质变的临界点,种子就毫不犹豫地冒出了土壤。我们惊叹一夜间就看到了嫩芽冒出土壤,但也需要明白即使这样的一夜也是经过了无数夜痛苦的洗礼和重生。其实生命中每一次的苦痛都可以看作是一种破土的能量的积蓄,只要我们付出足够的耐心,并永远保持绝对的信心,我们总会等到重见阳光的那天。
我一直相信生命冥冥中自有一种力量牵引我们向前永不退却。它是一种追求智慧和真理的力量,它一直存在,永不消失,我们每个人都平等地具有这样的力量。这种力量其实来自我们的心灵深处最纯净的天空,它是一种不屈不挠的精神,超越一切物质。它就像一束光带给生命勇气和力量,照亮自己和他人,带来温暖和慈悲。虽然在我们的人生遭遇乌云满天,狂风暴雨的时候,外界负面的黑暗掩盖了它,使得这束光芒微弱得让人怀疑它的存在,但只要有信念坚信它一定存在在那里,只要不放弃自己,等到狂风暴雨过去天空放晴的时候,内心里自性的光芒就会突破云层照射下来,驱散无明黑暗。
有时候我觉得那种力量,那道光反射出来的:是他人眼神中的鼓励和信心;是寺院里菩萨手中的净瓶;是高原纯净的天空和雪山;也是拉萨街头穿着红袍赤脚行走的僧侣的背影;甚至是曾经自己的眼泪和某人决绝的背影……记忆中总有这些片段影像无法抹去,表面上它们带给我们喜怒哀乐,无法放下,但某些真意需要经历过、走过去、跨过去才会懂。那些每一个与我擦肩而过的人们,带给我喜怒哀乐的他们,何尝不是我们自性光芒的反射呢?他们带给我的每一次人生经历,都终将成为我突破自己的力量。对他们除了感恩,再没有别的言辞可以表达我内心的感受。
【结束语】
我有时候写这些文字就是随性,想到哪里写哪里。但对于佛法的感悟,太多太多,有些体悟是一瞬间的,还没抓住就已经过去。
未来的路还很长,撇掉高谈阔论,最实际的:“生活就是修行,修行不离生活”。谈太多的理论,如果不在生活中去实修和落实,也都是空谈戏论。
今天看到老法师的开示视频深有体悟,与大家分享。老法师的意思大致是说,谈到很多佛教的道理,我们能理解但还没有证得。为什么没有证的?因为没有放下!放不下就证不得,也就只能纸上谈兵。放下从哪里去修?从生活中,从工作中,从学习中,从做事待人中去修。所以生活事事都是修行。学佛了并不是说就跑到深山老林里去,过清净生活,没人打扰,内心清净,那样永远是没有真正的功夫,一脱离清净的环境,内心烦恼就升起来了。所以真正的功夫还得在日常生活中修,起心动念言语行事都是修两个字:放下。放下不是在事上放下,事要做,还要认真做,放下是在心,心上要放下,心里不挂念。心要放下贪嗔痴慢疑。做事不着心,则是定功,则是不随境转。只有不离事修心,才是真功夫,才能证入。
执着造恶之心则感应恶道;执着行善之心则感应善道;善恶皆不住,用清净心则能感应净土。
三皈依誓言:
归依佛竟,宁舍身命,终不归依天魔外道
归依法竟,宁舍身命,终不归依外道邪说
归依僧竟,宁舍身命,终不归依外道徒众
我知道。那时起我的决心只有你们真正明白!
感恩三宝加持!以此功德回向十方众生脱离苦海,究竟成佛!
南无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