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心得:一次共修一次成长

2014年09月30日 06:13  菩提书院  收藏本文     
学佛心得:一次共修一次成长学佛心得:一次共修一次成长

  文/印缘

  我加入书院修学已近三年,从学员到辅助员、辅导员,参加小组共修、班级共修约有300多场,深深地体会到每一场共修都是一次成长的因缘。  

  1965年出生在农村的我,共有六个兄弟姐妹,我是长子,父母管教较严。由于天生语言能力不足,发音不准,吐字不清,表达不清晰,从小内心就有些压抑感。我讲话有点结巴,是个不爱讲话的人,在他人眼中有点傻。  

  参加工作以后,由于讲话的机会多了,表达能力虽然略有改善,但并没有用心调整过。有时别人听不懂我讲些什么,偶尔因词不达意而引起他人的误解,在众人面前发言时常常会紧张,这种串习一直困扰着我。  

  加入书院修学后,历经共修训练和用心调整,现在我的表达能力虽然尚有许多欠缺,但跟之前相比已经有了比较大的进步。  

  从同喜班开始,由于我在听闻法义方面多下功夫,每周的法义要点基本上能记下来。在小组共修上,我靠自己的“优势”不停地分享,有时个人分享时间占到全场的30-50﹪,以此显示自己对法义的“熟悉”,这使个别师兄产生依赖性,也长养了自己的“优越感”。记得同喜班修学《佛教在商业浪潮中的反思》时,我不用笔记就把当期的五大问题和二十三个小问题的法义要点按顺序复述下来。当时有一位师兄告诉我,如果按我这种方式,她感觉自己修学有压力。师兄的提醒,让我发现了自己的我执和慢心,发现自己违背了书院的“利和同均”原则。之后,我在小组共修上作了调整,让每位师兄都主持一个大题目,其他师兄共同参与分享,尽量鼓励、引导师兄们尤其是平时发言较少的师兄分享交流。由于小组共修的互动氛围改善了,欢喜心增多了,我所在的小组从同喜班到同修班一直保持着较高的出勤率。  

  进入同修班修学初期,我担任了本班的辅助员。当时我的分享内容出现了偏差。每次班级共修时,我总是把法义的总结当作分享的重点。在一次班级共修上,有师兄对我的分享提出异议,随后又有师兄给我提建议。起初,我内心对师兄们的指正还有些抵触情绪,后来反思了自己的问题,意识到这样的分享不仅起不到引导作用,反而令部分师兄生起烦恼心。在师兄们的建议和帮助下,我认识到自己的修学停留在理解阶段,只落实了八步骤中的前三步。之后,我调整修学方法和分享内容,凡是其他师兄已经分享过的相同内容尽量少谈,或者从不同角度去分析理解法义,把分享重点放在接受和运用上。与此同时,我也认识到在成长过程中有同修师兄纠正自己的缺点是多么幸运啊!  

  随着共修的深入,我发现自己存在更多的问题,如果仅仅凭着自我的喜好参加共修,那么修学效果就可想而知了。比如,同修分享时,我带着自己的观念在内心作评判(垢器);或只顾着准备自己的分享内容,心不在焉(覆器);或像耳边风,没多大印象(漏器);不能以平等心对待每位师兄的分享(染污心)。有时内心比较急躁,有时分享比较啰嗦,作总结大多超时,有时表情过于严肃,有时又过于松散,等等。  

  当认为他人分享得好或不好时,是自己的原因还是他人的原因呢?自己认定的所谓好坏标准是否客观?他人分享的亮点在哪里?对自己有何借鉴意义?他人的缺点和不足是否自己也有?克服了吗?如何落实十八字方针?如何提高共修的质量?这些问题都值得我深思!  

  经过不断地反思、调整,我认识到,以什么心参与共修是一个关键的问题,是否以恭敬心、平等心、随喜心、利他心、感恩心、惭愧心、接纳心、包容心倾听他人的分享至关重要。如果自己的内心没有调整到位,那么在共修时需要作前行观想,把同修师兄视为父母、儿女、兄弟姐妹、菩提伙伴。当内心与法相应,与师兄们贴近了,就容易安住在共修的氛围之中。当内心有触动、共鸣时,所分享的内容一定很真诚,共修就会有很好的效果。这是我需要进一步努力的。  

  有时,我一周内参加五六次共修。虽然小组共修的法义内容是一样的,但是,不同小组的师兄们分享的侧重点和提出的疑问点是不一样的,所以我在每个小组都有不同的受益。同修们的分享常给我以触动、启发和帮助,纠正了我对法义理解的片面性,重新引发了我的思维,共修已成为我生活中平常化的事务。  

  担任辅导员后,在共修中发现、培养具备辅导员潜质的师兄,并做好传帮带,成了我的一项重要任务。  

  目前,我已经进入《菩提道次第略论》上士道六度的修学,每次共修,我还是时不时地发现自己的问题和不足。我很珍惜每一次共修的法缘,回想起从同喜班到同修班近三年的修学,我几乎推掉了所有的应酬和其他活动,在自己所在的班级共修中仅请过两次假。  

  每位同修师兄都是我的增上缘,如果自己的修学不如同修们,就没有理由不向他人学习;如果胜过同修就理应放低自己,利益他人,在自利利他中成长。这一切离不开共修。三级修学模式中,如果不参加共修,整个修学犹如少了一个轮子。  

  共修也是不断地摆脱自己错误的心行,重复正确心行与强化正念的重要环节,这就是落实八个步骤三种禅修的过程,是检验自身修学的“道场”。我觉得自己离共修标准还有相当的距离,需要摆正共修的位置,不放过任何成长的空间。  

  我们应当牢记导师的开示:“修行就是善用其心,修行就是良好习惯的养成。”我们做到了吗?

文章关键词: 成长 心得 修行 学佛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