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七月十五又称“佛欢喜日”或“僧自恣日”,佛教僧众修行,在每年的初夏之际举行结夏安居,出家人集结在一起修行的制度。结夏安居,佛教术语,意思是年,或雨季。也称为雨安居、夏安居、坐夏、坐夏安居、安居,指的是在农历4月15日至7月15日的三个月期间,在这期间僧众不允许随意外出。印度的雨季期间,佛陀为了避免僧团游行乞食的困难,不受蛇类蚊虫的侵袭,以及避免伤害到草木虫蚁,而制定此一规定。佛教僧众平时分成居住在聚落附近的聚落比丘,以及在森林中独居的阿兰若比丘,各自修行。但在安居时,僧团的成员要聚会在一起,一同诵戒,纠正彼此的行为,同时分享修行心得。
佛欢喜日,恰巧也是中国传统的中元节,佛教称亦之为“盂兰盆节。” 《佛说盂兰盆经》是西晋时期翻译到中国的,由于盂兰盆会实质上是一个孝亲会,因此它一传到中国就立刻受到提倡孝道的中国人的喜爱。“盂兰盆会”是佛教岁节仪规中重要的仪式,于每年七月十五举行。主旨是拜祭先祖,超度亡灵,送走灾祸疾病,祈求吉祥平安。尽管经过千余年主动的顺俗和被动的归化,佛教的踪影还是清晰地留在一般民众的盂兰盆节活动中。“以此修行众善根,报答父母幼劳德。存者福乐寿无穷,亡者离苦生安养。四恩三有诸合识,三途八难苦众生。俱蒙悔过洗瑕疵,尽出轮回生净土。”
当时目犍连尊者看到他的母亲正在做一个饿鬼,业报是一个饿鬼的时候,最痛苦的事情就是饥渴,而且连食物和水的名字都听不到,更不要说看到。除此之外自己大大的肚子,细细的脖子,肢节会生出火,口里面也不时的有饥渴的火焰,我们可以想像。除此之外一直想的就是怎么样找到水和食物。除了渴望之外它还恐怖,为什么?因为地上有罗刹,空中有铁鹰,各种各样的怪兽,如果看到它的话也会把它当成食物,所以一个饿鬼它是非常恐怖的。又要找食物,又要回避那些恐怖的境界。
北朝时期,南朝的梁武帝萧衍首次依据《盂兰盆经》的仪式,创设盂兰盆会,大开斋筵,广修盂兰盆供,供养十方众僧。《佛祖统纪》卷三十七记载,大同四年(五三八),梁武帝在同泰寺设盂兰盆斋。义译《释氏六帖》卷四十五说:《宏明》云:梁武每于七月十五日普寺送盆供养,以车日送,继目连等。由于梁武帝的大力提倡,民间各阶层人士无不效法遵行,以报祖德。
七月十五也是佛教盂兰盆节。盂兰盆,梵文Ullam-bana的音译。“盂兰”,倒悬的意思,倒悬形容苦厄之状,盆是指盛供品的器皿。佛教认为供此具可解救已逝去父母、亡亲的倒悬之苦。盂兰盆即“解倒悬”之意。
七月十五,道教称为中元节,道教认为产生天地万物的三个基本元素是天、地、水,即“三元”,三者称“官”,即时空流动过程中的节段。天官紫微大帝赐福,诞于正月十五,称上元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