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分11 上士道 入大乘门——发愿菩提心{2}

2013年03月04日 12:43  新浪佛学 微博

  ※【导读】

  前一种发心方法是借助于佛法中有关无限生死循环过程中,必然有过无量父母的原理,而推出所有众生必然都曾无数次地做过我们的大恩老母,而进一步地将所有的众生,都认知为前生今世的大恩老母,进而再从孝道的念恩、报恩思想出发,而立誓“为度一切如母有情愿成佛”,这是比较一般性的愿菩提心发心方法;另外一种更加利智的发心方法,便是由自己与其他众生“厌苦”即同,“求乐”亦同的可比性出发,而联想到“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并推己及人,再扩充到整个六道众生,而修“自他相换”,从而发起“为度一切如‘自’有情愿成佛”的愿菩提心。这便是藏传佛教的第二种经常运用的愿菩提心发心方法,传自寂天菩萨,称为“自他相换”。这也就是噶当教法中声名卓著的“与乐代苦”法门,音译称为“冬林”。欲知其详,可参见《入菩萨行·第八静虑品》。

  我们甚或可以进一步地联想到:由于“爱我执”的驱使,而使自己唯贪自乐的狭隘观念,乃是造成过去、现在、未来的唯一苦因;而安乐无忧的佛陀,却借助于拋弃我执广泛利他而早就证得了圆满的大觉。由明辨二者的天壤之别出发,而发愿将自己的安乐与其他六道众生的痛苦真心相换,修习“爱人胜己”。

  无始时来,由于“爱我”习气的长期污染,我们似乎真的有必要通过这种看似“矫枉过正”的极端修法,来严厉惩处根深蒂固的“爱我”习气;但是,我即无我,何来实他?所以,从究竟层面来看,自他毕竟平等不二,皆同空花水月,故不可拋弃了“爱我执”的宿疾,而再患上“爱他执”的新病,须知执者即失也。

  正分11—12可与《修心八颂》第一偈“我于一切有情众,视之犹胜如意宝,愿成就彼究竟利,恒常心怀珍爱情”对读。

  ※【释异】

  此偈最后一句,藏文中用了“杨达吉瓦”[■]一词。其中的“杨达”,有“真正地”、“真实地”之义,“吉瓦”,有“相换”、“交换”的意思,所以,这句汉译旧译译为“修正换是佛子行”,应算无误;但由于汉文的这个“正”单独使用,本义却并不是“真正地”意思,并有太多不同的解释。因而,旧译中的“修正换”,也就有点儿不知所指了。

  “正换”,就是指真正地相换;这个“真正地”,是与“虚假地”相对的,因此,说得通俗一点而,其实就是“真心实意”的意思。基于上述缘故,所以,本颂的后两句,新译重译为“故将自乐与他苦,真心相换佛子行”,这样就避免了节外生枝、避免了许多歧义和误解。

分享到:

相关专题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给本文挑错 电话:4006900000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