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传佛教4:赤松德赞时期——奠定佛教的基业
公元七五五——七九七年,赤松德赞继位后胸怀报复,大拓疆土,清除“禁佛”运动的主谋,积极倡导佛教,为佛教在吐蕃发展奠定了稳固的基业。这在西藏宗教史上具有深远的意义与影响,其建树如下:
一。释迦牟尼佛像重返拉萨
派人到芒域把释迦牟尼佛像重新迎回拉萨供养。(附注:赤松德赞幼年时发生禁佛运动,文成公主带入西藏的释迦牟尼佛像遭到浩劫,被埋在地下后又被送到芒域)
二。寂护大师入藏
派人从尼泊尔迎请寂护大师(又译为静命,藏名喜瓦措)到西藏传教。寂护是自续中观派创始人清辨论师的五传弟子。
三。莲花生大士入在藏
静命大师向藏王提议要对治苯教这些魔障,必须请乌仗那(今巴基斯坦斯瓦特河谷一带)的密宗大师莲花生来,才能降伏群魔。莲花生大士预知吐蕃要邀请他,便主动起身和迎请他的人在芒域相会。一路上许多妖魔鬼怪都被他用密咒调伏而成为佛教的护法神。
四。建立桑耶寺
莲花生大士主持建寺时,和苯教恶魔展开多次神话般的战斗,终于战胜群魔,桑耶寺约于西元七七九年建造完成。桑耶寺是由静命论师仿照印度最著名的寺院“欧丹达菩黎”(又译作飞行寺)的图样设计,依照佛教的世界观而布局——中分须弥山、十二洲、日月二轮;外有垣墙围绕,四角建四舍利塔,四门立四碑;主殿三层,下层藏式,中层汉式,上层梵式,三式合一驰名于世。寺址在雅鲁藏布江北岸,吐蕃赞普的冬宫扎囊县附近。该寺设有译经、密宗、戒律、禅定、声明等部,是西藏最早的一座显密兼具的寺院,也是第一座具足佛法僧三宝的寺院。
五。七觉士
为贵族和平民等七人授戒成为比丘,开创了藏人出家之始,从此雪域正式有了喇嘛僧团,在西藏宗教史上是极为重要的一件大事。这七人分别是巴•拜扬、释迦札巴、毗卢遮那、恩盖•杰瓦乔扬、玛•仁钦乔、昆•路易旺布、藏•勒周(曾万勒周)等,被尊称为“七觉士”。后继又有贵族和平民等三百余人出家为僧。
六。传授戒律
从印度迎请了说一切有部(小乘)的十二位僧人来到桑耶寺传授戒律。
七。翻译佛经
从印度请来无垢友、法称以及克什米尔人阿难陀从事翻译佛典。
八。藏僧到印度学法
先后派遣二批藏僧到印度学习,毗卢遮那与曾万勒周是第一批。第二批五个年轻人,他们拜在印度密宗法师“胡卡拉”门下。
九。宣布禁止苯教
赤松德赞让佛、苯两教代表人物在敦喀举行辩论,佛教以莲花生、静命、无垢友为首;苯教以香日乌金、唐纳本波、黎希达仍等为首。
辩论后,赤松德赞当众宣布苯教失败。他信奉佛教,下令苯教僧侣可以自选出路。(1.当佛教僧侣。2.放弃宗教职业做一般纳税百姓。3.离开吐蕃。)
十。汉僧印僧大辩论
大师为代表的这一支印度佛教则主张“渐修”,被称作“渐门巴”。由于二宗见地与修行方法不同,时有争议,为了平息“渐门巴”与“顿门巴”的抗争,赤松德赞集合这两派僧人在拉萨进行辩论。这一次辩论断断续续进行了三年,最后摩诃衍那失败,向莲花戒(又名葛玛拉西拉,是静命大师的亲传弟子)献上花环。
这场辩论的终结,决定了西藏不采取当时汉地佛教禅宗,而采用印度佛教大乘派。
十一。建立西藏佛教的雏形
赤松德赞以印度佛教小乘教派的说一切有部的戒律为标准的戒律,以龙树所传的中观论为学法准则,明确树立起自己的教法标准,从而建立了藏族僧人有自己教法的西藏佛教雏形。
十二。桑耶大誓
赤松德赞为进一步推行佛教,两次在桑耶寺举行王朝内部的“兴佛盟誓会”,有王妃、王子、诸大臣、武将等参加盟誓。“桑耶寺与佛证盟碑文”就把王室贵族之间的誓言,列入重要的历史文献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