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蒋谱成
当今的旅游,寺院是大家观光参谒的首选景点,这主要是因为寺院含有我国深厚的佛教文化和金碧辉煌的民族建筑艺术等传统文化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寺院里优美的生态自然环境,给人一种寂静空旷,回归自然的感受,能使人从心灵上得到一次慰藉,一次洗礼,——次平衡。特别是生活在今天的我们,大家都处于紧张的竞争之中,更需要这种暂时的放松和解脱。
我也喜欢到寺院去看看,特别喜欢在寺院那林荫下,小径上漫步,如果带上一本闲书,坐在院内小亭之中,慢慢地翻看,那真是一种难得的享受,还会有一种王维诗中所写“坐看苍苔色,欲上人衣宋”的感觉。
描写寺院环境之美的禅诗,首选应该是唐代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其诗曰: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闻钟磬音。
其诗旨意趣深远,风格清新,把破山寺禅院,即江苏常熟虞山北麓的兴福寺刻画得如此美好。常建从首联开始便一直写景,始终围绕着寺院自然生态环境的苍翠、空旷、幽雅、静寂,以及和谐、优美去描写,特别是颔联,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意趣多多,禅味浓浓,令人回味无穷,至今传诵不衰。
宋僧守诠《题梵天寺》诗,也是一首描写寺院环境的禅诗。据张岱《西湖寻梦》卷五《西湖外景》中“梵天寺”条载:
……东坡悴杭时,寺僧守诠住此。东坡过访,见其壁间诗有:
落日寒蝉鸣,独归林下寺。
柴扉夜未掩,片月随行履。
惟闻犬吠声,又入青萝去。
东坡援笔和之曰: “但闻烟外钟,不见烟中寺。幽人行未已,草露湿芒履。惟应山头月,夜夜照来去。”清远幽深,其气味自合。
守诠《题梵天寺》禅诗,他是题在梵天寺的墙壁上,苏东坡游览梵天寺时,看到墙上的诗,感到清婉可爱,禅意盎然,于是诗兴大发,步守诠诗韵,题写了<<梵天寺见僧守诠小诗,清婉可爱,次韵》,这段诗话在《宋诗纪事》卷九一中也有记载。据《冷斋夜话》载,僧守诠在当时是一位名气很大的禅师,游山玩水,放任自在,还“佯狂垢污”,但他的诗写得好,大有山野林泉气。周紫芝《竹坡诗话》中说守诠《题梵天寺》有“幽深清远,自有林下一种风流。”这评说是十分恰当的。
“落日寒蝉鸣,独归林下寺。柴扉夜未掩,片月随行履。”太阳西下,蝉鸣声声,行脚归来的独僧,缓缓地走进被树林掩蔽的寺院。说是寺院,事实上就是一个简陋的小庵,走进后连木头门都不用关,于是随行的月亮也尾随他进了院内。诗句确实清丽幽雅,虽然没有怎么描写寺院环境,但我们仍然可从诗中体会寺院的清静,仍能看到寺院藏匿在苍翠的树林之中,曲径在林中慢慢地延伸。
寺院正因为有这种自然生态环境美,所以那时的文人、官员也喜欢到寺院去寻求清静,他们清静了,可寺院的僧人清静不了。明·冯梦龙的《笑史·半日闲》载: “贵人游僧舍,酒酣,诵唐人诗云: ‘因过竹园逢僧话,又得浮生半日闲。’僧闻而笑之。贵人间僧何笑,僧日: ‘尊官得半日闲,老僧却忙了三日。,”这里唐人诗是指唐·李涉《题鹤林寺壁》诗,诗曰: “终日错错碎梦间,忽闻春尽强登山。因过竹院逢僧话,偷得浮生半日闲。”冯梦龙说是笑话,事实确有其事,就好似苏东坡这次一大帮人又来到了梵天寺,要吃要喝,僧人们要烧水泡茶,刷锅煮饭等,有时还得为其准备饭菜,三天还不一定对付得了。所以就有“惟闻犬吠声,又入青萝去”的情况发生,只要一听到狗叫,就知道又有客来访,这时僧人只好悄悄地于侧门出去,顺着小径向山林深处走去。因此,苏东坡说: “时主僧皆出,庭户寂然,徙倚久之。”
唐“大历十大才子”之一卢纶也曾写过一首《过仙游寺》,诗中赞美寺院的自然环境,其诗曰:
上方下方雪中路, 白云流水如闲步。
数峰行尽犹未归,寂寞经声竹阴暮。
卢纶是在雪后去访仙游寺,所以才有山间白云飘浮,游动于峰峦,山下流水潺潺,穿行于山谷,它们是那样地从容自在,好似在悠闲自得地散步。作者在山峰中转悠,余兴未尽,流连忘返,在暮色中看到一片竹林,在这寂静幽深的竹林里,传宋一阵阵悠扬动听的诵经声。诗人在诗的最后也没有说出游仙寺,但我们读完诗,却知道游仙寺就在那竹林之中,从游仙寺中传出悠扬、祥和、悦耳的诵经声,也知道游仙寺周围的自然环境,无形之中,就给我们一种世界万物皆有知有情之感。
自古至今,描写寺院自然生态环境的禅诗确实不少,从这些诗中,我们可以体会寺院的环境美,感受寺院那种原始自然、寂静空旷、万物和谐的自然禅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