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林愿禅师院》赏析(图)

2013年11月12日 10:30  净土杂志 
《东林愿禅师院》赏析《东林愿禅师院》赏析

  文/山雪

 

东林愿禅师院

(唐)崔涂

与世渐无缘,身心独了然。

讲销林下日,腊长定中年。

磬绝朝斋后,香焚古寺前。

非因送小朗,不到虎谿边。

  【作者简介】

  崔涂(公元854年~?),字礼山,今浙江富春江一带人。唐僖宗光启四年(公元888年)进士。崔涂遭逢乱世,一生飘泊,曾经长期羁旅于巴蜀、吴楚、中原、秦陇一带。他的诗多怀乡、送别、羁旅之作,情调苍凉。《全唐诗》存其诗一卷。

  明朝徐献忠在《唐诗品》中评价崔涂的律诗创作曰:“音节虽促,而兴致颇多,身遭乱梗,意殊凄怅。虽喜用古事,而不见拘束。今人格体,类多似之,殆亦矫翮于林越间,而翛然欲举者也。”

  【说明】

  崔涂是一个晚唐时期的“非著名”诗人,愿禅师是东林寺一位“非著名”僧人,晚唐时,又逢“武宗灭佛”,当时的主流宗教是道教,佛法在皇家权势的主导下被迫边缘化。可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一个落魄文人对一个静修的僧人的生活和心理描述,却处处透露着一种清凉、超脱的气息,这不能不说是佛法的出世品怀所独具的一种魅力使然。

  【注释】

  愿禅师:当是与崔涂有过交往的某位僧人。

  了然:明白;清楚。白居易的《睡起晏坐》诗:“了然此时心,无物可譬喻。” 

  讲:讲经说法。

  销:排遣,打发。饱食醉酒,忽忽无事,以此销日,以此终年。——北齐· 颜之推《颜氏家训》

  林下:树林之下。指幽静之地。 唐朝郑谷《慈恩寺偶题》诗:“林下听经秋苑鹿,江边扫叶夕阳僧。”

  腊:僧腊。僧尼受戒后的年岁。清朝褚人穫《坚瓠二集·僧腊》:“僧家言僧腊言,犹言年岁也。”

  中年:犹言年中,指佛教僧尼自农历四月十五日起静居寺院九十日,不出门行动,谓之“结夏”。

  磬:佛寺中使用的一种钵状物,用铜铁铸成,既可作念经时的打击乐器,亦可敲响集合寺众。

  朝斋:早斋,指寺院早课后的斋饭。

  小朗:人名。

  虎谿:即指虎溪,在江西庐山东林寺前,因有“虎溪三笑”之典故,故也有殷勤送客的意思。

  【白话释】

  对尘世人情的牵挂渐渐淡泊了,对自我身心的观照慢慢明晰了。

  在讲经说法的生活中平静度日,结夏之后出家的日子又多一年。

  早斋之后的磬声仿佛刚刚散去,古寺前焚香的烟气又氤氲升起。

  要不是因为送别朋友小朗回去,是不会走到虎溪这么远的地方。

  【赏析】

  时代的发展与个人的命运之间的关系,犹如舞台与演员之间的关系。一个时代的特质是通过处在这个时代的个人来表现的,具体地说,是通过这个时代的文学艺术,通过诗人的笔端流露出来的。

  晚唐是唐王朝走向灭亡的历史阶段,此时一切均显颓丧。黄巢起义,武宗灭佛,地方割据日益严重,宫廷内部一片混乱,大唐王朝的气数尽了。昔日的昌盛、强大、繁荣和富足,已一去不复返。反映在晚唐文学领域,同样弥漫着一种哀伤、忧怨、愤怒、放纵而又无可奈何花落去的文化情绪。到了晚唐,即使是如杜牧这样有几分英雄豪气的诗人,也已是英雄末路,难免沉缅酒色,与红粉佳人为伍。

  欧阳修在《六一诗话》中评价晚唐诗人时说:“唐之晚年,诗人无复李杜豪放之格,然亦务以精意为高。”苏东坡与黄庭坚也有许多贬低晚唐诗的言论,大抵都是从气格卑弱、俗而不雅两个方面着眼。

  崔涂生逢晚唐,一生潦倒失意,这样一位怀才不遇、仕途坎坷、孤独飘零的诗人,在文学创作上自然多有惆怅凄惶、无可奈何的伤心语!其作品是诗人一生在政治上走投无路、在生活上寂寞飘零的真实写照。在对苦闷徬徨、悲愁痛苦的人生感受的描写上,崔涂似乎成了天下失意人的代言人。

  与这种几乎成为招牌的文字风格不同的是,崔涂的这首《东林愿禅师院》却透露出一种安闲、适意,甚至洒脱的意境。

  开篇先定下一个基调,那就是“世缘渐淡、身心洞然”。这是佛法作为“内学”的一个基本特征,对外界事相与俗情的注意力转向对内心念头的把握。只有在这种基本的修行原则下,才能将对外攀缘的心渐渐收回,表现在生活方式上,就是一种简单、质朴的格局:讲经说法、早晚功课、焚香拜佛……,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林下”一词在这里有几重含义,既有“树林之下、幽静之地”的实意,如同时代的郑谷《慈恩寺偶题》诗中营造出的:“林下听经秋苑鹿,江边扫叶夕阳僧。”一样的意境,也可以理解为一种山林田野退隐之处。对于一个修行人来说,“泉边林下,长养圣胎”,则是另一番人生境界。

  崔涂的诗风,向以“情切境深、风格沉郁”为帜,但是在这首诗中,我们能体味到的更多的是一种淡安无欲、逸然自得的闲适。对于崔涂这样一位长年逆旅漂泊的人来说,能感受到这种安闲的气氛是多么难得啊。崔涂经常与僧人交往,僧俗友情真挚,曾有许多诗作记录他和僧人的交往与友情。不同之处在于,崔涂在作品中没有一般文人把佛法当作风雅点缀与隐逸象征的习气,而是处处显露出他对这种泉边林下、青灯黄卷的修行生活的向往。从这个角度来审视崔涂的内心世界,我们可以认为正是诗人此前所经历的那些坎坷漂泊的日子,让他对这个世界的“八苦交煎”的本质有了清醒的认识,从修道的角度来说,这正是厌离心的真实培养。

  诗中“小朗”这个人物,其与愿禅师是什么关系,与崔涂是什么关系,已无从查知。或许他是谁已并不重要,我们从这首诗的意境当中可以隐约体味到,“小朗”是一个出世者对这个世间最后的回眸,并且这种回眸也界止虎溪边。联想到在历史记载中,崔涂最后的结局是“不知所终”,我们就更可以理解这最后回眸、界止虎溪所透露出的深远悠长的人生意境了。

  值得一提的是崔涂那首著名的《春夕》诗:

  水流花谢两无情,送尽东风过楚城。

  蝴蝶梦中家万里,子规枝上月三更。

  故园书动经年绝,华发春唯满镜生。

  自是不归归便得,五湖烟景有谁争?

  最末两句,对于我们净业行人来说,已是耳熟能详了。印祖把它巧妙地改成:自是不归归便得,故乡风月有谁争?

  一想到我们这些在六道中沉沦漂泊的生命,一想到极乐故乡,我们便能对崔涂的这首《东林愿禅师院》诗有着感同身受的体味了。

分享到: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给本文挑错 电话:4006900000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