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若 简
《寒山诗》是唐代诗僧寒山的诗歌作品集。其中收录了寒山的各类诗歌作品三百多篇。这些诗歌作品,不仅是研究寒山生平思想的重要史料,也是寒山留给后人的宝贵精神财富。《寒山诗》的内容丰富多彩,既有劝人淡泊名利、少欲知足的;又有劝人明因识果、勤修正道的;还有劝人勤俭度日、活在当下的。下面就这些思想要义,选《寒山诗》中的数首诗歌,略做探析。
一、淡泊名利,少欲知足
名利是世人难以放下的东西。古往今来,有很多人为了名利劳苦奔波,费尽心机,还有很多人为了名利投机钻营,丧失自我。没有得到名利的人千方百计贪求名利,已经得到名利的又绞尽脑汁唯求多得。而这样追名逐利的结果,就造成了世人“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的社会众生相。但与世人不同的是,历代佛门高僧却都是淡泊名利的典范。他们认为,世人之所以不快乐,是因为过于贪求名利。如果能够看破放下名利,就会知足常乐,过得心情舒畅。诗僧寒山就是一位这样的高僧。在《寒山诗》中,有很多诗歌都是劝人淡泊名利,少欲知足的。
如《老病残年百有余》一诗,即劝人要认识到人生短暂,看淡名利,过一种清闲自在的生活。诗云:“老病残年百有余,面黄头白好山居。布裘拥质随缘过,岂羡人间巧样模。心神用尽为名利,百种贪婪进己躯。浮生幻化如灯烬,冢内埋身是有无。”诗僧寒山认为,人生即使再长寿也不过百年光阴。时光易逝,容颜易老,与其劳心费神地为了名利奔波操劳,倒不如像自己这样过一种随缘度日的山居生活。世人常常贪心不足,却从来不会想到人生如梦幻泡影,当有一天无常来临时,即使拥有再多的名利也都是与己无关了,真所谓“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身”。
寒山在《多少般数人》一诗中,劝诫世人名利富贵都是因缘和合,虚幻不实的,不要为名利所累,使自己深陷其中不能自拔。诗云:“多少般数人,百计求名利。心贪觅荣华,经营图富贵。心未片时歇,奔突如烟气。家眷实团圆,一呼百诺至。不过七十年,冰消瓦解至。死了万事休,谁人承后嗣。水浸泥弹丸,方知无意智。”诗人描写世间有很多人为了贪图荣华富贵,千方百计求取自己理想中的名利,他们的心没有片刻休歇之时,每天奔走于权贵之门,乞求名利地位,等到得到了自己想象中的名利之时,又会颐指气使,以满足自己虚假的荣耀。可是人生七十古来稀,一旦到了发白面皱,年老多病之时,这些荣华富贵只会增加人的烦恼痛苦。《红楼梦》中“好了歌”云:“世人都道神仙好,唯有金银忘不了。终朝只恨聚无多,及至多时眼闭了”。即便一个人有再多的财富,一旦身死,那些金银珠宝又有什么用呢?何况还有的人甚至连继承人都没有。这真像把泥丸浸在水中一样,到头来不过是一场空。
诗人劝人淡泊名利的目的是为了让人能够做到少欲知足。《寒山诗》中有很多诗歌是论述少欲知足的。如《余住无方所》一诗,就描写了诗人少欲知足、闲居静处、深究佛理的隐居生活情趣。诗云:“余住无方所,盘泊无为理。时陟涅系山,或玩香林寺。寻常只是闲,言不干名利。东海变桑田,我心谁管你。”作为凡夫俗子的人,都会追名逐利。名利确实可以给人带来许多好处。然而,过于执著于名利却会给人带来与愿相反的结果。虚名浮利虽能给人带来一时的满足感和荣耀,但人生的许多悲剧却往往正是由于争夺虚名浮利才不断地引发的。如果我们能够像诗人这样过着知足常乐、悠闲自在的生活,相信一定会减少许多计较和患得患失的不安与痛苦。
《寒山诗》中的《茅栋野人居》一诗,亦是描写隐居人家少欲知足的佳作。诗云:“茅栋野人居,门前车马疏。林幽偏聚鸟,溪阔本藏鱼。山果携儿摘,皋田共妇锄。家中何所有,唯有一床书。”诗中描述了在远离俗尘的荒僻之地有人结茅而居,在他们的门前院外,人迹罕至,车马稀少。幽静的深林中则聚集了许多鸟类,溪水中的鱼儿在自由自在地游动。隐居的主人带着孩子采摘山果,与妻子一起锄地,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耕生活。虽然他们的家中没有任何值钱的东西,可一家人却没有什么不愉快,因为他们已经从堆满床的书中得到了更多的精神财富。
二、明因识果,勤修正道
因果报应思想是佛教的基本思想。在《寒山诗》中,有很多诗歌是讲述因果报应道理的,劝诫世人要明因识果,专注修道。
如《嗟见多知汉》一诗,意在劝人要明了因果报应的道理,多造善因。诗云:“嗟见多知汉,终日枉用心。歧路逞喽啰,欺谩一切人。唯作地狱滓,不修来世因。忽尔无常到,定知乱纷纷。”诗人指责一些世间所谓的修道人,看起来是在终日用功修道,但其由于知见所惑,所修非但没给自己带来福慧,反而造作了众多地狱之因。这些不明就理的修道人一旦面临生死无常,便会茫然不知所措,最终被业力牵引而往生地狱之中。
又《世有多解人》一诗,描写了世间很多人不知道为自己修善因,而是处处为自己造作恶因。这些人不仅经常造作五逆十恶之罪,而且贪瞋痴心严重,最终为自己种下恶果,命终后会长劫沉沦地狱中受苦。诗云:“世有多解人,愚痴徒苦辛。不求当来善,唯知造恶因。五逆十恶悲,三毒以为亲。一死入地狱,长如镇库银。”诗人以此诗来提醒世人,为了避免将来的苦报,一定要从现在开始止恶行善,为自己种下福报的种子。
在警示世人明了因果报应的道理之后,寒山还在诗中劝人要修学慈悲心,去除贪嗔痴,入佛知见。如《人生一百年》一诗云:“人生一百年,佛说十二部。慈悲如野鹿,嗔忿似家狗。家狗趁不去,野鹿常好走。欲伏猕猴心,须听狮子吼。”诗人告诉我们,人生百年如白驹过隙,一定要善用人身,勤修正道。佛以慈悲心普度众生,故留存世间三藏十二部经教方便教化众生。我们要通过修学佛法经教来降伏妄心,去除三毒,悟见自性佛。
《说食终不饱》一诗,也是论说勤修正道的佳作。诗云:“说食终不饱,说衣不免寒。饱吃须是饭,着衣方免寒。不解审思量,只道求佛难。回心即是佛,莫向外头看。”从禅的教义来说,我们每个人都有佛性,这个佛性不论圣人或者凡夫都不减不增,天然具有。凡夫跟圣人的区别就在于凡夫的佛性被妄想杂念遮蔽,又不知从观照自心下手来证道,所以每天心外求法却一无所得,而圣人却从不向外驰求,而是回心自观,自证自悟,因而见得自性佛。
另外在《世有多事人》一诗中,诗人告诉修行者要从识自本性上下功夫,只有见自本性,才能开佛知见。诗云:“世有多事人,广学诸知见。不识本真性,与道转悬远。若能明实相,岂用陈虚愿。一念了自心,开佛之知见。”禅门一贯主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世人是否博学多闻其实与修道并没有直接的关系。很多的高僧大德甚至反对死读“书”或者执著于经卷中不能自拔,尤其是作为一个修行者,一旦陷于文字教义之中,文字教义就成为了修道的障碍,反而不利于明心见性。寒山在本诗中正是以禅宗祖师的观点告诉修道者,要多从观照自心入手,达到开佛知见的目的。
三、勤俭度日,活在当下
《寒山诗》中不仅描写了诗人逍遥自在的山居生活,而且很多诗歌都关注人生,劝诫人们学会勤俭度日,活在当下。如《教汝数般事》云:“教汝数般事,思量知我贤。极贫忍卖屋,绕富须买田。空腹不得走,枕头须莫眠。此言期众见,挂在日东边。”寒山在诗中苦心劝勉世人要学会勤俭度日,即便在自己穷困潦倒的时候,也不要自暴自弃一味沉沦,更不能卖掉赖以栖身的房子,而是要尽自己的所能去努力改变现状。即使是那些富有的人,也不要忘本,多买良田以作储备。还要做到在贫困时不对人卑躬屈膝,并能勤俭持家,减少懒惰和睡眠,把大量的时间用来改变现实人生。诗人认为,只要人们能够按照自己所说的去做,生活还是充满希望的。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面对世事的无常,寒山亦教人要活在当下,学会享受人生。如《有乐且须乐》一诗云:“有乐且须乐,时哉不可失!虽云一百年,岂满三万日。寄世是须臾,论钱莫啾唧。孝经末后章,委曲陈情毕。”诗人认为人生苦短,人的一生百年万日也不过是须臾之间,应当要及时享受生活,活在当下。诗人这种及时行乐的观点,乍一看似乎有些消极,但其本意是让我们能够把握当下,过一种充实而有意义的人生。我们说一个人要通过辛勤的劳动来创造财富,改善自己的生活,享受自己的劳动成果,并无可厚非。令人惋惜的是,那些整天只知道集聚财富却从来不知道享受生活的人,一旦到无常来临,这些财富又归于他人,于他却是半点用处也无。
从对《寒山诗》以上几方面内容的介绍可知,寒山不仅劝人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淡泊名利、少欲知足,还劝人要明了因果报应的道理、精勤修道。作为一代高僧,寒山不仅关注出家的修道生活,而且对世俗人情也非常关注。他针对当时的社会众生相,劝人要学会勤俭度日,活在当下。阅读《寒山诗》,不仅让我们明白了佛法道理,也让我们学会了如何为人处世,希望有更多的人来阅读《寒山诗》,并从中能得到真实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