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道:一期一会的相逢

2013年09月27日 10:38  《禅》 
一期一会的相逢一期一会的相逢

  文/伊藤古鉴  

  译/冬至


  茶之世界

  没有比茶更亲近日本的东西了。茶是一般的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不能没有的东西。作为茶道,从珠光①开始,绍鸥②中兴,利休③集大成,形成了一种高雅而深奥的艺道。称其为国粹艺术之花也不会言过其实。

  首先,从茶室方面来说,形成了风流、风雅的建筑。从庭院方面来说,是闲静素雅的环境。

  在茶室的内部,挂着充满禅味的挂轴,花瓶中插着一束鲜花。风炉、釜、水罐,每一个茶具都与众不同。还有运到茶室的水钵、烟灰碟,直至餐饮食器,一切都体现着茶人趣味的精粹,别具一格。必须看到这里充满寂静意味,是一个浑然天成的艺术殿堂,充分体现着佗之美④的极致。

  珠光以前的茶,是中国制品的万能主义时代。昂贵、华丽、花哨。向日本化迈进之后,茶室由书院的大厅变为草庵小室。花器由古铜花瓶改成竹筒,茶碗由天日茶碗改为新烧的乐茶碗,喜好和物的日本化遂形成了。

  在此,以佛法的见解、禅的生活态度为根本点,像侍奉佛陀一样做事情。茶人们亲自打水、砍柴、生火、插花、焚香、点茶、供佛,和客人们一起快乐地享用撤下来的供品,创立正确的茶之道。

  更深地挖掘其中的奥义,可以说是以佛为中心,客人和主人毫无隔阂地愉快相处。客人和主人一起供佛,怀着恭敬之心领受佛陀的教诲,彼此喜悦于生命、喜悦于今日、喜悦于一期一会的相逢。

  从广义上来说,这不仅仅是四叠半榻榻米茶室上的茶事。这世间所有的人们,如果大家都以和敬、清寂的精神来进行茶事,那么,大家全都会和佛心相通,怀着恭敬,静静地、稳稳地、和睦地品茶。相信这是能够使民族和民众愉悦幸福的事。

  禅心茶

  现在的人们经常使用“斗争”这个词。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是斗争,即使亲子之间、夫妻之间,在某种意义上也是斗争。这样的事情,也许不是单纯的斗争所能解决的。现在,我们从茶道精神方面,对世界的和平、人类的幸福做一个思考。

  茶,是使心灵愉悦的东西。《石州佗文》中说:“能使心灵快乐的茶道才是真正的茶道。”

  还有伊井大老的《入门记》中也说:“吃茶道乃修心之术,与万法相通。”也就是说,不是一味地去和别人斗争,而是在茶道中,思考自己是怎么回事,了解自己的心落之处。

  这是人生旅程中的修心之术。不能不看到这是通向万法的真理之路。投身政治的人、寄身实业的人、进行激烈苦力劳动的人,大家都懂得茶道不只是烧水点茶喝茶,而是让心在此沉静下来,然后在从容的心境中,观自己的本来面目。这是学习禅心茶的至关重要之处。

  禅心茶是指以参禅来达到觉悟的人的茶道。没有特别的“禅心茶”,只是点茶,而不被茶所束缚。即使收集茶具并拥有它们,也不会拘泥于它们。举行茶会,看起来兴致盎然,但却没有我慢、我执,礼貌慎重,寓美好于清淡之处,这便是禅心茶。

  所以,珠光和绍鸥虽然都很富有,珠光却说:“茶道最大的坏事是我慢。”绍鸥也说:“慎重不怒。”还有利休的佗之心,其本质就是禅者的修行悟道。宗旦将茶意和禅意看作是一体:‘‘如果不懂禅味,便不懂茶味。”这都是表达禅心茶的名言。

  茶道极意

  博多的仙崖和尚曾写过名为《茶道极意》的短文。开篇写道:

  “夫茶道,在心不在术,在术不在心。心术两无,便显一味,是为茶之妙道。知程乃第一事也。”

  意思是所以叫禅心茶,不见得是将心作为主体。不精于茶道技巧还是不行。并且,即使心和技巧合为一体,也不要拘泥这一体才是体悟那妙道极意之路。“知程”的意思是做到合乎分寸,适度为要。一个人喜好茶事,要和身份相合。茶具、茶食,一切都按客人的需要相应备齐。“迎接客人的时候,不一定非要分出主客,客人和主人彼此互相帮助,没有自他分别,如同一人,乃是茶会乐事o”仙崖和尚这样结束了他的短文。

  和仙崖和尚同为“月船下”的禅僧,中兴镰仓圆觉寺的诚拙和尚《1546—1620),也叫不顾庵,与松平不昧在茶和禅上亲密交往,写下了《茶无茶》,其中写道:

  “不顾之茶无茶。面对有茶现无茶。然则云何无茶?人若入无茶之佳境,无茶即成大道。道有生死迷悟、是非取舍之备,至无备处乃无茶之道。无备之行为无茶之德。故,高贵因无茶之道而非高贵,美因无茶之道而无美。此处有一话,日一僧,到赵州和尚处。州日:‘曾到此否?’僧答未到。州曰:‘吃茶去。’又有一僧到,州曰:‘曾到此否?’僧曰:‘曾到。’州曰:‘吃茶去’。这‘吃茶去’意在何处?若是了此深趣,便入赵州和尚堂奥,茶之甘苦皆知也。”

  总之,在茶道的世界,主人和客人的心是基本要素。现在的茶会,往往摆出昂贵的茶道具之类的东西,大家都在欣赏那些东西,茶具比客人更力口成了茶会的主体。当然,没有茶具,就开不了茶会,但茶具本身的价值是第二位的。得意洋洋将其展示,用来装饰茶会,那只是增力口我慢我执,是茶的旁门左道,是茶会的大忌,在此不需要再作说明了。

  前面已经反复讲到,茶的本位不是茶具,而是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以一个人应对一排人之间的彼此关系为中心,说明茶道的奥义。茶道的本意是学习佛祖之行,点茶供佛,请很多人喝,自己也喝。所有这些,不庄重地去做是不行的。禅宗的“煎点法”是一种严肃的礼法,不是消遣,也不是游戏。但是,将茶道普及化、平民化,去掉上下隔阂,忘记贫富差别,大家彼此愉快地生活,期待那一期一会,才是茶的正道。这一理念,已经被珠光、绍鸥、利休,直至宗旦⑤,一步一步地确立下来了。

  为了热爱茶道的人们

  最后,为了热爱茶道的人们,将宗旦的心得之语引用于此,希望大家能好好品味:◇过于向人夸谈茶道,乃“虚张声势”之巧计行为,令人厌恶。茶道守诚,直心而为,自然而行。定要为趣而做反倒无聊。安静沉稳胜于兴致趣味。

  ◇茶道无师,唯见妙处,此乃无知之言。古来茶道上品之上仍有上品,苟若无师,听来一时有趣,然非正道。要之,非常之事即使流行一时,合于天理之道方为妙事。

  ◇没有不学习的茶道,少壮当精进,年老亦不舍。

  ◇茶道本愿,乃不做丝毫思虑,厌弃名利,洗练心境,莫要嗔恨。

  ◇世间之茶道,并非因富贵而喧闹,因贫贱而静寂。茶道历来无此事。心若静,身自凉。

  ◇行茶道者,常有诸事,当请教他人。然则当向他人讨教之时,却怕被人认为自己茶道水平低而不问,怕被认为自己连这等事也不懂,有辱我名而不问,或因年长怕羞而不问。知而不知,只能于眼下蒙混过关,心中疑问依旧不去。

  ◇当今之世,分辨茶具之真伪有专家,分辨人之善恶却有种种假象。当小心分辨!不应爱面子而轻信他人。

  ◇上品之人,不学也会;中品之人,学习而会;下品之人,无心学习;恶劣之人,即使听到道理,?亦为逆耳之物。

  ◇知道自己的分寸十分重要。不知分寸之人,贫穷而好富丽,借他人之物装饰自己;富贵依旧贪利,计较得失,心深吝惜,身受重苦,皆因不知分寸故。离执著,当愈早愈好。

  ◇稽古乃指生平所学,思古之意,研习古训之事。修行依靠学习,不努力便无效。茶道中的我流之事,当不学为好,其乃唯功是图之事也。

  ◇懂就是懂,不懂就是不懂,不懂装懂,乃耻中之耻。不懂之事切莫装懂。

  ◇常人因不能为人之师,其恶只能令自己堕落。师匠之邪法,可令众多弟子迷惑,乃大错也!

  ◇智者,六根常受心遣,故心胸宽阔富有;愚者,心常受六根所遣,故自己迷惑自己也。

  ◇不羡富贵,亦不模仿他人,乃至无愿求之心,不卑不亢,沉稳安闲,佗茶之道令人如此沉静快乐!

  以上是从宗旦所说的话中选出的经典格言。

  【注释】:

  ①珠光:俗姓村田,幼名茂吉,是当时南都中御门本市检校之子,十一岁时人称名寺为僧。十八岁住称名寺的塔头法林庵,二十岁左右流浪到京都。入能阿弥的门下学习花道。后来,学习茶道。同时向一休和尚参禅,精通了禅的所有清规,并钻研吃茶的方式。六十岁的时候,晋谒足利义政将军,结庵于京都三条,进入了茶之三昧的生活。文龙二年(1502)五月十五日,以八十一岁高寿谢世。

  ②武野绍鸥(1502—1 555):曾师事珠光的弟子藤田宗理、十四屋宗悟和宗陈,他在茶界开创了自己的茶系,被称为界流茶道。

  ③千利休(1521—1 591):生于一个鱼批发商的家里。祖父是将军足利义政的朋友千阿弥,幼名与四朗。利休十七岁时,到北向道陈处学茶。北向道陈和武野绍鸥一样和本愿寺有着密切的关系。也向南宗寺的大林和尚参禅,亲近数寄之道。

  ④佗之美:“佗”虽然有许多意思,但首先根据《茶道辞典》里的解释,“佗”为表达不完美的状态,并且满足于那种不完美,更不他求。意为残缺之美。

  ⑤宗旦:其悟境也是许多禅僧所不及的。宗旦甘于清贫,在枯淡的生活中,写出了表现茶道精神的著作,千古流传。

  原载于《茶和禅》

分享到: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给本文挑错 电话:4006900000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