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师谈佛:密行者与“神秘家”(下)

2015年08月19日 10:53  新浪佛学  收藏本文     
谈师谈佛|密行者与“神秘家”谈师谈佛|密行者与“神秘家”

  文/谈锡永

  在这里可以说一个真实的故事。

  有一个佛教团体,忽然兴起一股势力,要将旧的董事排除,这些人甚至遭到威胁与恐吓。会员十之八九都是老人,面对恶势力十分恐惧,不知举手时如何是好。这时候,有一位老妇挺身而出,直斥恶势力之非,并且说:“你们即使杀死我,我亦只是提前往生净土。”这样一来,所有的老人,都敢跟恶势力抗衡,不买他们的账了。事实上,恶势力亦根本没可能齐齐杀死几十个老人。结果这个团体的资产便得以保存。这位老妇,是香港一家上市公司的创办人的令寿堂,笔者对她十分景仰,因为她的念佛,已能使心理得到改造,并非一时的情绪改变。畏惧恶势力的人虽然同样念佛,念佛时亦同样觉得舒坦与祥和,但显然心识却未因念佛而变成清净,再不沾惑、业、苦的杂染。

  以上所谈修持上的外、内境界,并未全部涵盖此两种修持,只是举例而谈,令读者大致上明白这两个修持的层次。

  现在,可以回到主题来谈“密修”了。

  要谈“密修”的全部修行方法,并非本文所能负担,因此亦只能很表面地来介绍。不过却不妨指出,“密”的修行境界,其实亦可区分为外、内、密、密密四个层次,这在《解深密经》以及弥勒菩萨的《辨法法性论》都有谈到,只是名相彼此不同。读者不宜将前面提到的外修与内修,等同“密修”时的外修与内修,因为,在层次上彼此有很大的分别。

  前面已经说过,修持其实只有一个目的,即令自己的身、语、意清净,并且以此为因,令身语意业果亦同时清净(是同时清净,并不是身清净,然后身业清净。分别这一点非常重要,否则无法证悟般若)。因此,在“密”的修持境上,便称这三者清净的境界为“身密”、“语密”与“意密”。一般即统称此为“三密”。

  外修与内修跟“密修”比较,前二者都比较粗,同时亦比较外。这里可以举一个例子:一位太太看中一只戒指,假如她要将戒指拿起来,对丈夫说:“我想买这只戒指。”那便是“粗”而且“外”。

  太太将戒指戴起来,转两转手腕,虽然没作声,丈夫已立刻掏腰包,那就比较“细”而且“内”了。

  但是,丈夫从太太的眼神,能立刻知道她的心意,那就更“细”而且更为“内”了。假如用佛家的名相来说,那就是“丈夫跟太太的密意相应”。

  “密修”便亦同一道理。修行者的目的,是求自己的身语意与佛相应,因此便超越了依于事相的外修,超越了能改造心理的内修。一般来说,行者结定而坐(这坐法称为“毗卢七支坐”),口持咒语,意念专注于坛城与本尊,那就叫做“三密加持”,也即是密修的基础。若详细而言,实在还有很多修行的层次,而且层层超越,但我们却不妨只就此基础来略谈“密”义。

  笔者在另外一篇文章中已经谈过“如来藏”。如来藏是什么?只是心识绝对不为杂染所染的境界。但因为具有此心识境界者已必然是佛,而对于佛来说,实不宜称之为“心识”,以免跟凡夫的心识等同,所以才建立一个名相,称之为“智”(j?āna)。因此,如来藏实在是“如来藏智”,亦即是处于如来藏状态的心识境界。

  修“三密”,如来藏即是证量。也即是说,修行者能修习至身语意都跟佛绝对相应,那时候,他的心识必然已同时不受污染,亦即是凡夫的心识已改造成佛智。

  然而,不受污染的心识境界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人的心识受污染,最基本的错误就是建立一个“自我”,同时建立跟“自我”相对的外境。这里所说的“外境”,是就广义而言。若其人非常自私,将父母都排除在“自我”范围之外,则父母的存在,对他来说亦无非是“外境”。这“外境”的范围可大可小,当我们说“香港人”的时候,则“香港人”已在内(自我)而不在外了。不过通常凡夫的“自我”范围都很小,小到真的是他自己。这时候,除了他自己之外,一切现象便都成为“外境”。

  “三密”的修习,主旨在于将“自我”层层放大。

  我们其实亦习惯将“自我”放大。父母的“自我”,往往包括子女;当讲到“乡谊”时,“自我”则包括同乡;涉及“星际战争”的电影,“自我”的立场就是全体人类。也就是说,人是针对着现实来画“自我”的圈,圈内是“自我”,圈外则是“外境”。

  修密的情况也是这样。

  观想一个坛城(ma??ala),这个坛城就是自我存在的中心,自己是坛城的主人,因此也是中心的中心。然后观想一切声音、一切景象都向中心集中,然后再作十方放射,射至周遍法界的每一个角落。循着这个原则久久修习(当然还有种种不同层次的观想),人与法界便能融和成一体,法界多大,人的“自我”也就多大。法界无限无边,修持者的“自我”也就无限无边。结果,这“自我”便已再不是执著自身、执著家庭、执著家族、执著家乡、执著国度、执著种族……充其量也只大到执著全人类的“自我”。不,这时的“自我”实在已经是范围整个法界的“我”。

坛城坛城

  除了“我”之外,还有恒常、大乐、清净。

  法界的显现不尽,是故“常”。法界的生机不断,是故“乐”。

  法界中已再无“自我”与“外境”的差别,因为“我”已经盖尽一切界,包括我们所不见的时空(unseen dimensions),以及超越一切时间空间的涅槃界。由于断除了这种差别,是故心识同时亦不受污染,由是即说为“净”。

  这便是如来藏的常、乐、我、净,亦即密修的最高心识境界。若真能循序渐进,藉修“止观”现证这种境界,那就可以称为证佛智。

  以上的介绍,目的在说明“密修”并不神秘,所以修习密乘的人,都绝对不是神秘主义者或神秘家。将“密”译为“神秘”,实在已陷入诽谤佛法的边缘。

  修密唯求相应,是故称为“瑜伽行”(yogācāra),“瑜伽”即是相应之义,是故用“瑜伽行人”来称呼修密的人,那就确切得多。

  能这样理解,就不会陷入两个边际——或因企求其神秘而陷入迷信;或因误会其神秘而诽谤密法。这两个边际,恰恰就是目前的社会现象。

  (全文完)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相关专题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