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林象器之拂子

2014年01月06日 10:02  《禅》 

禅林象器之拂子禅林象器之拂子

  文/戒毓

  “拂子”俗话叫甩子,又称麈尾、云展。乃将兽毛、麻等扎成一束,再加一长柄,用以拂除尘埃和蚊虫等。宗门则以“拂子”作为说法的象征,住持(方丈)或代理者手执拂子上堂为大众说法,即所谓“秉拂”。因此,“拂子”是说法的表征。

  比丘使用“拂子”的缘起,据《毗奈耶杂事》说:“佛在广严城猕猴池侧高阁堂中,时诸比丘为蚊虫所食,身体患痒,抓搔不息。俗人见已,问言:‘圣者何故如是?’以事具答。彼言:‘圣者何故不持拂蚊子物?’答言:‘世尊不许。’以缘白佛,佛言:‘我今听诸比丘蓄拂蚊子物。’” 比丘坐禅及日常生活时,被蚊虫叮咬,搔痒不止,因此世尊才准许比丘持拂子以驱蚊虫。

  制作“拂子”的材料,《毗奈耶杂事》记载:佛陀允许比丘使用拂子之后,比丘中有人习气毛病现前,便以众宝作柄,以珍贵的牦牛尾为拂。俗家人看见了,就讥嫌比丘们说:“圣者!您虽剃发,而贪染却未除。”而去禀告佛陀。因此佛陀才规定了做拂子的材质:“有五种袪蚊子物:一者捻羊毛作;二用麻作;三细裂布;四用故破物;五用树枝梢。若用宝物,得恶作罪。”对比丘作拂子的材料限于五种,即羊毛、麻、细裂布、已破旧之物、树枝树梢,而不许用珍贵的牦牛尾及其他宝物。

  由此可见,“拂子”本是用作掸拭尘埃和驱赶蚊蝇的器具。然曾几何时,“拂子”慢慢演变成为身份的象征。中国魏晋时代,文人士大夫特别爱使用拂子,以表自己的清节。自唐代以来,佛教深度中国化,宗门盛持拂子,常以之为庄严具。住持或代理住持者上堂时,持之为大众说法,此称“秉拂”。又执行秉拂之职务的前堂首座等五头首,称“秉拂五头首”;秉拂子之侍者,称“秉拂侍者”。或有得道者,其师授予拂子,以表示得其心法,因此拂子也是传法的象征。

分享到:
分享到: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给本文挑错 电话:4006900000保存  |  打印  |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