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包容与纵容

2015年12月16日 09:55  南普陀在线  收藏本文     
如何看待包容与纵容如何看待包容与纵容

  曾经有人请示证严上人:“她屡次犯错,我们要原谅她几次?”上人回答:“就像父母原谅自己的孩子,你们会原谅自己的孩子几次?”也有人请示上人:“什么是包容?长期的包容会不会变成纵容?”上人回答:“包到包不下去,忍到忍不住了,就是最大的包容。”起初听到上人如此开示时,仍感一知半解,心中依然困惑。心想,每一个人的容忍度与包容量皆不同,标准在哪里?什么程度才是忍不下去?什么极限才是包不下去?什么情况会变成纵容?疑惑在脑中盘旋,也一直用心思惟,希望转疑成悟,让茅塞顿开。

  也有人向证严上人倾诉:“我出钱出力,别人不愿做的工作我都耐烦耐怨地拿起来做,这样,还有人批评我、误解我,实在令人不甘心。”上人回答:“你好不容易任劳任怨在付出,这已经做到‘忍下去’的功夫,但还要继续做到‘吞下去’,最后还要把它‘消化掉’,如此才是真正忍的功夫’。”并说:“只是很会忍还不够,如果没有吞下去再消化掉,则忍到极限爆发出来,后果更是不堪设想”。所以古谚才说:“小不忍则乱大谋”又说:“忍一时而争千秋”,而佛家更言:“忍而无忍生法忍”。忍而无忍就是心中没有忍的念头,这是意境很高的修惟,也是忍的最高境界。一时忍不住而生气愤怒,会摧残自己的身心与情绪,让脑海与心田混乱不清,严重时失去理性而意气伤人,佛法上称此为“无明”。

  一个懂得修忍辱的人才会孕育包容的力量,而在忍辱中精进者,必定是有容乃大,其形于外的雅量与肚量更是令人高山仰止,如沐春风。修忍辱就得先看破我相,要看破我相之前还得先学习“缩小自我”。四念处有云:“观法无我”,此乃无上正觉之意境,吾等凡夫仅是“小我”就已是学无止尽,更遑论佛法浩瀚。 仅是取其妙法一二,即令终身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由于修忍辱者能放下我相、自我缩小,因此他会在挫折与失败中看清成功之道,也会在得意与成功中学习谦卑,在顺逆境的际遇中体会生命无常,更藉忍辱启发智慧与生命的潜能,因此佛家所言:“修忍辱者得相好之果”即此道理。

  看破我相并非“不要相”,而是“不着相”,亦即不着忍辱之相。如此才能将别人的无心之言淡然处之,对别人的无心之过宽容待之,甚至将“人言可畏”转化为“人言可贵”。一个人如果“心存善意”,那就是生活在吉祥的情境里,一个人如果“心存敌意”,那就是生活在仇恨的情境里。心存善意的人比较会有欢喜心,有欢喜心的人就会有“喜悦之相”,其表现于外者就是“和言爱语”“广结善缘”。而心存敌意的人比较会有瞋恨心,心怀瞋恨的人因为失去包容的空间,所以不会有包容的雅量,常常排斥异己、苛求别人,因此呈现“乖戾之相”。

  一个人会经常重复犯错,基本上有两个原因:一为“经验不足”,一为“习性使然”。无论“经验不足”或“习性使然”,均属“能力不足”。一个能力不足的人,他需要我们的包容、善解,甚至是一份关怀与鼓励,因为当有一天,我们偶尔因学习不力,也成为“能力不足”的人,或经验不足而成为“犯错的人”时,我们也是期待别人的体谅、包容与善解,此乃人之常情。

  人同此心,心同此理,谓之“同理心”。同情心是慈悲,也是事相,同理心则是智慧,才是真理。以同理心启发宽容的生活智慧,我们才会深深体悟,原来包容是人类性情的空间,包容让我们表现出好的性情。如果我们凡事将心比心,哪还会有“包容”与“纵容”之分呢?盖因“心量宽大就可以永远包容”,“心量不足才会自我感觉纵容”。

文章关键词: 包容 纵容 常识 佛法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