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孝法师:为什么读书以及如何读书

2015年06月24日 10:29  新浪佛学  收藏本文     
读书是为了让你在总结自己走过的路的时候,可以站在一个高度去触摸自己的心灵。读书是为了让你在总结自己走过的路的时候,可以站在一个高度去触摸自己的心灵。

  现在大多数人都是娱乐性地读书,而不是思考性地读书。佛门是很重视读书的,中国传统的一些名家例如张载,就是隐居到寺院里面去读书,他说过几句话——“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说明他读书读出了真正的乐趣。

  要根据自己的兴趣去读书

  为什么要读书?因为我们可以沿着前人的足迹找到自己的定位,在很多选择当中优化自己的选择,这样你就可能有兴趣去读书了。中国传统中能够满足我们需求的书籍,比如《水浒传》《红楼梦》,甚至《封神榜》《三国演义》,文字都很优美。如果带着娱乐的心情去看,那你看到的全都是故事,可是故事也能让你明白方向。中国人很聪明,把故事优化、组合、提炼,形成戏剧。实际上,这就是教育的艺术。在这个过程当中,不知不觉地把人的兴趣发挥到了极致,也把人的生活优化到极致。

  孔老夫子读书有一个特点——纯粹兴趣性地读书。他读《易经》完全是兴趣性地读,因为他觉得他的思想在《易经》当中靠岸了,所以为它废寝忘食。孔老夫子读《易经》的时候大概已经50岁了,这是他心智最成熟、经历最丰富、真正知天命而进行思考的时候,他找到真正可以让自己高兴的事情,兴趣就集中爆发了。

  我觉得读书是人生最大的事情。我小时候是偷偷读书,不买书去读,因为大街小巷都有书摊,我特别喜欢看那些故事书。大人晚上不让点灯,我就用被子把自己蒙起来,从外面看不到光,然后就可以看通宵。实在累得不行了,就先用一只眼睛,过会再用另一个眼睛。人的思维很奇怪,会自己给自己开药方,无所不尽其能。我读的那些书中也有娱乐性的,有一本与《易经》相关的书,叫做《江湖术士瞎子王》,当时这本书让我对江湖很向往。这就是书给人的力量,因为那是一个真人的传记,它有生命力。不像现在的一些书,很多根本没办法往下读,完全脱离了生活。但是当人还是一张白纸的时候,如果接触了这些书,他们也会接受其中的思想。我们那代人长大后,武侠小说铺天盖地,它们被定位为“成人的童话”,那时候就有一个现象——读书的人很多。

  但是现在的大城市几乎看不到书摊,都是VCD、DVD那些东西。我房间有几张DVD,本来想看,可是放了几年也没有兴趣打开,因为书给人的感觉太好了,想怎么看就怎么看。而DVD看过了,再需要回过头找资料,就乱七八糟地找不着,只有一个粗略的印象,但是具体内容是什么就记不清了。

  要读的书就是自己的心

  我出家以后和人来往不多,就是这几年才和人来往得比较多。有些人一定有印象,我过去是冷面孔,不太和人来往。那我的心在哪里?我的心全在书里面,我觉得书里的东西很真实。特别是《三国演义》,让人觉得激情澎湃。精神就是这样,当你入了那个频道,不管生活还是思想当中,都会有那种“活着”的感觉。我小时候也打过电子游戏,可打了一下就觉得没意思,没有看书快乐,所以又去看书。

  现在除了举办禅期外,其他时间我一有空就读书。我们是自由人,懂得分辨什么书该读,什么书不该读。人到中年以后很多书真的看不进去,完全读不出感觉。可是还要读书,因为读书是一种生活方式,不读书生活怎么继续?我们那一代人的读书方式真的已经不存在了,现在的孩子是怎么读书的,我们真的不知道。但是经典的东西真的值得读,经典是有生命的。而且,佛法中说,人最要读的书就是自己的心,这是第一手的资料。别人留下的书是别人吃过的饭,虽然有点精华,但没味道,如同嚼蜡,可不吃又不行,总不能饿肚子。

  为什么要中道?

  前几天有同学问《普贤行愿品》要不要理解,理解当然是要的,而且不管你要不要,你都在自然地理解。既然我们已经在理解了,为什么还非要把它弄明白呢?弄明白就没有意思了,要保持一些兴趣点,对于未知的世界,我们要为自己留一点点希望。现在的什么事情都是说“死”的,人就活得不“活”。现在的中国人看问题都不像中国人了。中国人的“中”在哪里?没有答案叫做“中”。既然没有答案为什么说这个概念呢?因为人只有在左边走一下、在右边走一下,然后才知道“中”。

  读书是为了让你在总结自己走过的路的时候,可以站在一个高度去触摸自己的心灵,知道自己要什么,应该怎么去做。书就变成了我们人生的伴侣,有现实的意义,让我们的思想、理想和现实之间有一个制衡点,这就是“中”。如果读书变成一种娱乐,碰到这些传统、经典的东西,能够娱乐性地进去也不怕。可怕的是你又碰到了别的,然后就不知道该到哪里去了,因为思想性的东西最终都是要靠岸的,但岸在哪里就不知道了。

  百年之前,中国人读书的不多,识字的更少。解放的时候扫盲,十个人里面没有一个人读书,连字都不懂,却依然能传承文化。那是因为中国人重视历史,能口述历史、口传家史,有自己的典故,所以生活并不乏味。可是现在的人看的多了反而乏味了,当然这是我们的主观看法,可能这样评价年轻人的生活是因为我们不懂。但是我们走过的路应该可以作为一个借鉴,年轻人要慎重对读书这件事情。

文章关键词: 如孝法师 读书 易经 普贤行愿品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