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孝法师:不知孝者不足以为人

2015年06月16日 06:30  新浪佛学  收藏本文     
如孝法师:不知孝者不足以为人如孝法师:不知孝者不足以为人

  在佛教中,孝道是以地藏王菩萨为代表的。地藏王菩萨为了报母亲的恩,在和释迦牟尼佛的母亲探讨孝道问题的时候说了很多现象,最后总结性的一句话是什么呢?“起心动念无非是业”。这句话说了以后,释迦牟尼佛母亲的心情非常沉重,就退到后面去思考这些问题了。

  实际上,我们每一个人真的不是为自己而活,父母对我们的恩情深如大海,如果我们管不好自己的起心动念,这就是不孝。就好像我们自己不行善业,走在了父母的前面,这就是不孝。所以孝是什么?是对因果的遵循。

  《孝经》说得很清楚,孝分大孝、小孝。圆悟克勤禅师和宋理宗有一段对话可以用来阐述何为孝。他们两个都是有生命经验的人,圆悟克勤禅师是很有影响的法师。宋理宗前来请问佛法,作为皇帝看到的人间万象非常多,所以他们谈了很长时间,最后禅师走的时候说了一句话:“佛法以一心统万殊,陛下以孝心理天下,本无二致。”

  为什么世间有菩萨?因为菩萨视众生为父母,他就是个大孝子。而平常人就认为他只应该孝养自己的父母,没有想到天下人他都应该孝养。作为皇帝来说,为什么以孝道治天下?这是视天下人为父母。过去真正的内圣外王就是把天下所有的有情众生都当作自己的父母,他要为他们规划物质基础,还要为他们计划以后精神贫乏走错路了怎么办?

  这是从理念上把三教(儒释道)对于孝的思想做一个比较。当你认识到心的时候,心就有大有小,有来有去,有烦恼有智慧,有执着有放下,一切都是孝与不孝的抉择,你放下就是孝。《普贤行愿品》告诉我们要随顺众生,这是一种策略,不是不帮众生,而是说你需要等待,在他能够接受的范围内,慢慢地伴随他,不舍弃众生。只有佛才能够最纯粹地行孝。所以我们成佛的目的是为了什么呢?是为了利益有情啊!

  孝的理论好说,实践却非常复杂。所以孝的事业就是佛教的事业,也同时是一切文明的事业。我们可以说,所有的宗教,无非是为了让人达到这种生命的质感,而对于生命的质感,最直接体会的就是孝。所谓的孝是什么?在动物界是以羊来诠释的。羊的孝是如何表示的呢?它是跪着吃奶的,这是天性。所以羊是仁慈的,它的面相都是仁慈,动物也有动物的相,也是它们心的展现。在自然界,孝是什么呢?风,风是孝。风是顺着来的,它催熟万物,让万物成长。

  孝在动物界以羊表示,在自然界以风表示,所以孝是风化的根本。古代帝王首先是以孝治理天下,天下就得到风化,其他的治理办法都不好用。所谓的“仁”还是一个概念,仁是相对天下而讲的,孝是相对个人讲的,只有个人圆满了,仁才能出现。所以孝是到位的,仁是一个扩展。如在中国汉代,我们民族进行文化统一,独尊儒术。儒术的核心就是孝,所以那时考核官员就是举孝廉,一个人如果有孝道,你让他做什么事,他都有承担。

  孝,就像什么呢?就像木头柱子一样,立木支千斤!所以孝道是要立的,整个房子都是靠柱子支撑起来的,世间也是要靠孝道支撑起来的。没有孝的世间不可能有文明,只能是退步;一个家庭没有孝道,不可能有传承;一个人没有孝道,他就没办法致知格物,取得人生的进步,没办法把自己与生俱来的习性化掉。所以孝是一把利剑,是个顶梁柱,因为它威力特别大,所以天下才能风化。把它放之全世界、全人类、全宇宙,对于一切物种都是适合的,大家看羊也懂得孝。

  孝,就是念恩。知恩报恩,就是从生活的当下,从父母身上去找。孝有很强的针对性,对于父母的爱叫做孝。如果一个人对父母都不爱,你敢信任他吗?如果一个佛弟子不能做到孝道,修行从哪里进步呢?他没有对生活的感受。所以知恩是报恩的前提,你要知恩首先要有知恩的环境。知恩报恩,一切都是孝的。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不知孝,不足以为人啊!

文章关键词: 如孝法师 地藏王菩萨 佛教 孝道 众生

分享到:
收藏  |  保存  |  打印  |  关闭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

0
收藏成功 查看我的收藏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