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贤法师
12月7日,“莲开一路——海上丝绸之路佛教与文化”巡礼团抵达法显大师斯里兰卡求法故地法显村,举行盛大仪式迎请当地水土,并由大佛寺方丈耀智法师将水土带回广州供奉,实现了法显大师未能登陆广州这一历史遗愿,见证了中斯两国人民土壤相连、水乳交融的命运关联。这是法显大师求法故地水土首度回归故国,也是中斯友好交流史上的又一重要里程碑。
巡礼团为什么要迎取法显大师求法故地水土回广州?明贤法师特别撰文,为网友梳理法显大师矢志不渝的求法经历,并希冀这带着佛法法味的无我风范能够历久弥新,启迪今人,福泽来世!
大教东流、天竺求法第一人
在中国历史上,有这样一位并非家喻户晓却光照史册的伟人,他是亚洲之光,他是中国赴天竺求法第一人,他是第一位海路返国的求法僧,他是将求法经历形诸文字的第一人,他比玄奘大师西行求法早230年,比麦哲伦发现菲律宾早1107年。他与玄奘大师比肩被鲁迅先生赞誉为“中华民族脊梁”。这位伟人就是东晋高僧法显大师。
法显大师三岁入佛门,二十岁成比丘,五十岁入长安,六十二始西行求法。大师一生志求无上佛法,尽形寿奉献于信仰,有情有义、无怨无悔。不顾年迈时艰开创了西至天竺、泛海东归的求法先河,在舍生求死的信念中完成了前无古人的伟大壮举。
法显大师昔在长安,痛心于汉地律藏的残缺,于是与慧景法师、道整法师、慧应法师、慧嵬法师等道友,西行天竺寻求戒律。
《佛国记》云:“西出玉门关,穿越白龙堆沙漠,上无飞鸟,下午走兽,遍目所极,唯以枯骨为标识。葱岭经年飞雪,毒龙吐风,遇此难者,万无一全。”法显大师翻阅千仞山壁,万丈绝崖,栈道绳桥,遍览西域三十余国,与道友生死别离,独味形单影只之艰险,取道印度河、恒河流域,东进天竺。时人为此深加慨叹:“自大教东流,未有忘身求法如法显之比!”
在天竺,法显大师遍参乌苌、犍陀罗、弗楼沙、那竭、秣菟罗、迦毗罗卫、拘萨罗、拘尸那迦、王舍城等地。他在中天竺停留三年,在摩竭提国首都巴连弗邑摩诃僧伽蓝取得了祇洹精舍所传、佛陀在世时大众所共同奉行的《摩诃僧祇律》律本。此外,法显大师又取得《萨婆多律抄》、《杂阿毗昙心论》、《方等般泥洹经》及《摩诃僧祇阿毗昙论》等大小乘三藏。同时学习梵语,抄写经律。后沿恒河东下,在东天竺参学两年,再泛海前往师子国(今斯里兰卡)求学两年,取得《弥沙塞律》、《长阿含经》、《杂阿含经》、《杂藏》等梵本各一部,为汉传佛教戒律体系的初步构建和重要经典的传译立下不可磨灭之功。
异域他乡,只身求法,其中艰难唯有亲历而不能悬想可知。师子国无畏山寺供有一尊青玉像,法显大师瞻此玉像后,流露出深切的乡愁:“法显去汉地积年所与交接,悉异域人,山川草木,举目无旧。又同行分披,或流或亡,顾影唯己,心常怀悲。忽于此玉像边见商人,以一白绢扇(汉地之扇)供养,不觉凄然泪下满目。”
法显大师为求法决志西行,为传法矢志东归。师子国的参学圆满后,他毅然踏上了回国的海路之途。
海上的归程是充满未知的。法显大师所搭的商船遭遇风暴,迷失方向,经九十日随风漂至美洲(耶婆提)。再次起航时,又遇黑风暴雨,船上婆罗门客商惶恐之下,以大师为不详,意欲将他抛入海中祭神,幸得众乘客拼死护卫,大师才得免于难。此后船只再度启航,法显大师本欲在广州登陆,无奈船只继续迷航,再历八十多日,终于412年在青岛崂山登陆。
花甲始出长安,耄耋终归长广。法显大师不畏行途之艰险,不顾身形之老迈,不惧水土之迥异,不惮人情之偏殊,只为一“法”字,乘危履险,直下南国。期间经历道友死别之悲恸,天灾地险之考验,海陆往复之动荡,异域求学之苦辛,离乡累年之孤寂,沧溟漂泊之茫然,命垂一线之险峻。又以垂老之岁,乘危泛海,回归故土。其求法征程之先,跨越地域之广,可谓汉土第一人!
归国后,大师著《佛国记》记述西域天竺参学种种所见,成为汉人记述天竺信仰、佛法、风土、地理等的第一部著作。谈及西行历程,书中自言:“顾寻所经,不觉心动汗流,所以乘危履险,不惜此形者,盖是志有所存,专其愚直,故投命于不必全之地,以达万一之冀。”所有的一切,只在“忘身求法”四字!
法显大师是当之无愧的“亚洲之光”
法显大师筚路蓝缕,开天竺求法先河之功,在中印两国的佛教与文明史上铸下了光耀古今的丰碑。自法显大师起,中国佛教界从此掀起了长达1000多年西行求法的留学潮流。日人池田大作将法显大师的求法历程称为“足以留存史册的大长征”。印度历史学家阿里在致季羡林的信中赞誉“如果没有中国的法显和玄奘大师,重建印度史是完全不可能的!”印度那烂陀大学校长阿玛蒂亚·森赞叹《佛国记》照亮了印度。太虚大师颂扬法显大师所著《佛国记》是“亚洲之光”。
法显大师是当之无愧的“亚洲之光”。他求法所经历和影响的半径覆盖了从中国到新加坡、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各国,再到斯里兰卡、印度、尼泊尔、孟加拉国等南亚半岛诸国的文化圈。这是一个以佛教为轴心的巨大而源远流长的文化共同体,1500多年前,法显大师一路埋下了为法忘躯、佛法互鉴与文化交流的种子。法师身后,种子的影响一直延续到今天。
法显大师与斯里兰卡的法缘最为后人所称道。斯里兰卡的人民对法显大师家家感怀,代代敬佩。他们将法师朝礼过的圣足山称为“法显山”,将他停留的山洞称为“法显洞”,山脚下的村庄则名为“法显村”,村中寺院也名为“法显寺”。法显大师之后,中斯两国始终保持着崇高的佛教情谊与法上往来,直到今天。
刘宋元嘉六年(公元429年),师子国有比丘尼八人来宋。元嘉十年(公元433年)铁萨罗比丘尼等十一人来宋传比丘尼戒,当时特为其修建了铁萨罗寺。公元7世纪中叶后,前往师子国瞻礼佛牙、佛迹的汉僧日渐增多,其中玄游法师还留在师子国继续修行。
在斯里兰卡,无畏山寺和大寺一直是岛上最重要的两大寺院。法显大师求法时曾经住在无畏山寺。无畏山寺在公元5世纪也就是法显大师参学时,是师子国最大的最重要的寺院,有僧人五千之众,现今斯里兰卡佛教三大教派均以无畏山寺为源头。无畏山寺更是以上座部佛教传承为特点的斯里兰卡历史上曾经传承大乘佛教乃至密教的重要核心。
公元8世纪初,金刚智大师赴华途中曾在师子国逗留,师子国人不空三藏拜他为师,并随之入唐弘法。以后不空三藏又率弟子前往师子国学习密法。他在岛国师从普贤阿阇梨学会“金刚顶瑜伽”,受五部灌顶,并获得密部经论五百余部及其他密教文物。金刚智大师和不空三藏不仅在斯里兰卡有着重要影响,还把密教带入汉地,开启了“开元三大士时代”,极大丰富和饶益了汉地大乘佛教的修行与传承。
今天斯里兰卡的佛教以上座部著称,上座部的《大史》几成斯里兰卡的国史。而曾经以大乘佛法而影响力空前的无畏山寺依然陈列着法显大师的遗迹,坚持告诉后人佛法互鉴的深厚传统。大师高贵的灵魂一直护佑着两个有着古老佛教传统的国家,其不朽的精神始终激励着后人在上求佛法、下化众生的道路上前赴后继。
从重见天日的婆罗浮屠到曾经辉煌的无畏山寺,一路瞻仰光华犹存的圣迹,一路神契被岁月掩盖的辉煌,一路触摸无常与无尽的真实。法显大师是斯中友谊永远的见证人。大师的影响更是以斯里兰卡为代表扩及印度洋和太平洋之间这一以佛教为轴心的文化圈。虽然有着各异的文化、民族和历史,但共同的佛教信仰和佛法实践将这个文化圈的命运密切联系在一起。历史上,能一次又一次使海路交错的大小国度颔首相携、共同面对过去、当下与未来的,正是佛法的无尽与博大。
这是文化的共同体,命运的共同体,更是无尽的共同体。无尽,意味着从古代走到今天,从今天走向未来;无尽,意味着佛教命脉的延续,从佛教到佛教,文化始终与佛法相融,命运始终与佛教相携。人们在问,什么才是对中国与南海、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命运共同体的最好解读?或许“无尽”正是最恰当的。而其中的轴心人物,正是生在1500多年前,却一直活在今天的法显大师。
魂兮归来,万古神交
是什么让这个命运共同体曾经在历史上创建了光辉而深刻的文化影响力,并绵延着无尽的活力?在法显大师身上体现的,正是其“舍身求法”的坚韧与利益众生的无私。这是佛法的真精神,是佛教信仰在个体与民族精神上的生动落实。法显大师的精神是中华民族不可一日或缺的,因为这是圆满自我生命的勇敢担当,更是众生命运的大悲脊梁。
今日,汉传佛教的后学——海上丝绸之路佛教巡礼团的大德与檀越们,藉时代之胜缘,将法显大师曾经求法和修行过的斯里兰卡圣地的水土恭迎回广州进行供奉。这是后世佛子以至诚敬仰之心,圆满法显大师未从广州登陆之憾事,也是以此凝聚着法显大师精神和文化互鉴传统的珍贵水土,来纪念这段跨越时空依然鲜活的佛法因缘,更是要将大师前无古人、后启来者、高迈廓达、振烁古今的求法精神迎回广州这方佛法的福地。
曾经,六祖大师于南华蕴曹溪法脉之一滴,化成哺养汉传佛教千年不衰的甘露。而今,法显大师的精神乘“一带一路”之千载因缘,登陆岭南。这不仅是对文化复兴的相应,对国运昌盛的祈愿,对无尽共同体的祝福,更是期待大师的精神能永远激励广州佛教的四众弟子,勇于担当正法,永世不忘先贤。
魂兮归来!羊城之热土,显法师虽不曾亲抚,终圆千年归梦;旷世之高贤,诸后学虽不得亲炙,但成万古神交。
大教东流,非“投命于必死之地,以达万一之冀”之矢志不能得正法,唯“轻生殉法、创辟荒途”之勇迈始可启法缘。祈愿今世汉地佛子能以鸿鹄历天之象遥呼西行求法的决志,以赤诚无伪之行相契饶益众生的深心,以佛子本分及舍我其谁之担当,尽未来际,真正圆满法显大师一生的深悲宏愿!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